新聞 > 港台 > 正文

港公立醫院轉用部分大陸制西藥惹爭議 衛生署網頁未見有關藥物註冊資料

港府自第5波新冠疫情因應醫藥需求緊張,以「特事特辦」採購國產貨,最近醫管局轉用國產止痛藥引來爭議。本台獲悉,公立醫院近來向病人處方至少3款由內地藥廠生產的撲熱息痛,包裝上印有中文簡體「對乙醯氨基酚片」字樣,包括知名品牌「必理痛」的國產版,但從衛生署網頁未見有關藥物註冊資料。

港府的醫療「大陸化」似乎大勢所趨,除了引入國產藥,為解決香港醫護人手短缺問題,有港媒報導指,伊利沙伯醫院將會成為首個試點醫院,今年內引入最多10名醫生來港。路透社資料圖片

港府自第5波新冠疫情因應醫藥需求緊張,以「特事特辦」採購國產貨,最近醫管局轉用國產止痛藥引來爭議。本台獲悉,公立醫院近來向病人處方至少3款由內地藥廠生產的撲熱息痛,包裝上印有中文簡體「對乙醯氨基酚片」字樣,包括知名品牌「必理痛」的國產版,但從衛生署網頁未見有關藥物註冊資料。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向本台稱,認為公院使用中國大陸製藥物「問題不大」,亦相信當局有嚴格把關,不過他指出,理論上所有在香港銷售的藥物,均都應該先獲當局註冊登記,認為當局有需要多作解釋,以釋除社會疑慮。

據指港多間公立醫院已轉用大陸制止痛藥

本台最新接獲1宗個案,日前從伊利沙伯醫院獲處方包裝印有「對乙醯氨基酚片」中文簡體字樣的撲熱息痛(Paracetamol),其寫有藥廠「中美史克」,以及「必理痛」標誌。在醫院藥包說明上,註明「止痛/退燒用」,以及「此藥換了新裝,但有效成分一樣」。

近日熱議的個案,聲稱由瑪麗醫院處方。該印有「對乙醯氨基酚片」的藥物,註明品牌標誌為「同克」(TONGKE),屬於中國大陸的「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網上圖片)

翻查資料,「中美史克」為以英國為總部的全球知名藥廠葛蘭素史克集團(簡稱GSK)和中國天津中新藥業集團(Tianjin Smith Kline&French Laboratorles Ltd,簡稱SK&F)的合資企業,全名是「中美天津史克製藥有限公司」,亦是國內非處方藥(OTC)領域的龍頭之一。旗下產品包括香港暢銷的撲熱息痛品牌「必理痛」,中國版包裝會註明簡體「對乙醯氨基酚片」。而港人在醫院和坊間熟知的「必理痛」包裝,大部分是中文繁體和英文,原產地來自愛爾蘭。

至於近日熱議的個案,聲稱由瑪麗醫院處方。該印有「對乙醯氨基酚片」的藥物,註明品牌標誌為「同克」(TONGKE),屬於中國大陸的「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據悉,葛量洪醫院、屯門醫院、天水圍醫院等已轉用同款止痛藥。

另外,港媒《明報》日前報導指,接獲個案分別從天水圍醫院和博愛醫院獲處方「對乙醯氨基酚片」字樣的藥物,則由「成都通德藥業有限公司」(Chengdu Tongde Pharmaceutical Co Ltd)出產。

衛生署藥物辦公室網頁未見有關藥物註冊資料

據中國國家藥物監督管理局的網上名冊,該3款「對乙醯氨基酚片」,包括來自「中美史克」、「地奧集團」、「成都通德」均列於「國產藥品」名單上。不過,本台記者在衛生署藥物辦公室網頁的「香港註冊藥劑製品」選項搜尋,則未能找到任何相關資料。

香港醫學會:大陸製藥物「問題不大」但當局要多加解釋

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向本台稱,使用中國大陸製藥物「問題不大」,不排除當局因應最近疫情下對撲熱息痛的需求緊張,而引入大陸貨。不過市民或對處方簡體字樣的國產藥名稱不熟,又未能清楚在當局藥物註冊名單搜尋,認為當局有需要多加解釋。

蔡堅說:如果評估過藥物水平是合格,尤其是這些普通成藥,即在坊間到處都可以買到的,應該不會有大問題。只不過可能是對藥名不熟悉,就會惹來擔心。所有在香港銷售或使用的藥物,都必須經衛生署批准、註冊及監管,經評估合格才准登記和貿易。在衛生署的「藥簿」上都應該找到相關藥名、製造來源,若沒有,應由衛生署藥劑師部門向你們解釋。

由大陸引入公院的藥物數量當局無公開詳細數字

另公立醫院由中國大陸引入的藥物數量,包括港府在早前透過「內地援港計劃」引入的物資,當局並無公開詳細數字。本台只能從「地奧集團成都藥業」官網,得悉其集團於今年3月中曾發布「堅決完成調運任務,保障香港疫情防控物資」公告,稱接到由「援港抗疫工作專班」發來的「緊急任務調運單」,已於3月21日前向香港調運規定數量的「對乙醯氨基酚片」750萬片、包裝規格為12片/盒、500片/瓶,其中12片/盒的供應量不少於220萬片。

「地奧集團成都藥業」官網指,集團已於今年3月21日前向香港調運規定數量的「對乙醯氨基酚片」750萬片。(「地奧集團成都藥業」官網)

病人組織:非新鮮事但若服後不適則值得關注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向本台稱,早前香港第5波新冠疫情肆虐,止痛藥一度「斷市」,港府以「特事特辦」方式加快引入國內藥物應付需求亦無可厚非。他相信港府部門有嚴格的質量把關制度,又指香港公立醫院引入中國大陸的藥物非新鮮事,故不能過於武斷指「國內藥物等於有問題或無效」,但若有市民服用有關藥物感到不適,則值得關注。

醫管局:在獲得政府有關部門許可後方會引入有關藥物

醫院管理局回複本台稱,藥物品質及安全是醫管局採購藥物的首要考慮,並稱「在特殊情況或當藥物出現未能預計的供應問題時,如因疫情嚴峻導致個別藥物供應緊張,醫管局或需要從不同地區進口採購合約以外的藥物,以確保病人得到適切的藥物治療。醫管局在獲得政府有關部門許可後,方會引入有關藥物」。又指藥劑部職員會因應實際情況,提供所需訊息給前線員工及病人,確保用藥正確。

衛生署:個別醫療機構選購藥物事宜不屬於衛生署規管範疇

而衛生署發言人回複本台稱,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第138章),所有「藥劑製品」必須符合安全、效能及素質標準,並獲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批准註冊,方可在本港銷售及供應。而已註冊的藥劑製品會在包裝上印有「HK-XXXXX」樣式的香港註冊號碼。

不過,署方稱有關條例「容許註冊醫生可以為治療特定病人或進行臨床試驗而進口未經註冊的藥劑製品供管有及使用」。至於「就個別醫療機構選購藥物的事宜,並不屬於衛生署的規管範疇」。

繼引入大陸醫生再引入國產藥港公院「大陸化」大勢所趨

港府的醫療「大陸化」似乎大勢所趨。早於去年10月底,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書面答覆立法會議員葛珮帆的提問,就「再次考慮在審批新藥時接受內地藥物規管當局發出的審查和註冊證明文件」時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屬於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的成員並正執行相關的指引,據了解目前仍有待完全符合該會議所公布技術標準和要求」,不過,在確保藥物符合安全、效能及素質有關標準的原則下,港府當局會不時檢討藥物規管的相關註冊要求,包括參考內地以及其他國家的藥物規管當局所給予的註冊審批。

除了引入國產藥,為解決香港醫護人手短缺問題,醫管局早前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引入大灣區三甲醫院有經驗的醫生來港服務,包括早前曾來港支援抗疫的醫護人員。有港媒報導指,伊利沙伯醫院將會成為首個試點醫院,今年內引入最多10名醫生來港。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08/177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