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放養」與「精養」的孩子,工作後往往有差異,家長要做好平衡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每位家長的理念都有所不同,有些家長習慣於「放養」,有些家長則更喜歡「精養」。

而在兩種不同理念下長大的孩子,不僅在上學時表現不同,就連工作後的差異也很明顯。

同事小林和小李家庭條件相當,但她們的教育理念卻恰恰相反,小林對孩子要求嚴苛,一直貫徹的是「精養」教育理念,而小李則更偏向於「放養」,除了一些基本的做人準則外,基本沒有對孩子有太多要求。

上學時,小林「精養」之下的效果很顯著,孩子經常拿到班級第一,在學校里的成績也是名連前茅,順利考上了國內的一所知名院校。

小李雖說是對娃「放養」,但也會要求孩子的成績達到中游以上,儘管小李孩子的成績,不像小林孩子那樣出色,但也基本能保持在班級前十,同樣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

不過,等工作幾年以後,兩個孩子的差距出現了。

小林的孩子從事設計工作,但由於缺乏創新精神,不僅自身壓力很大,工作能力也沒獲得太大提升,反觀小李的孩子,則是憑藉對工作的熱情和創造力,在網際網路企業大展手腳,已經成了部門裡的基層領導,未來可期。

追本溯源,之所以兩個起點相近,面臨成長機遇幾乎一致的孩子,會出現如此差距,二者從小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是最根本的原因。

「放養」與「精養」,兩種教養方式差異明顯

加州大學的發展心理學教授黛安娜鮑姆林德,曾將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斷型、放任型和忽視型4種。

其中專斷型即為常規意義上的「精養」,這種教養方式的家長,會嚴格控制孩子的愛好、學習以及時間,用命令和約束來管教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認為最有利的方案來進行成長。

而「放養」則與放任型的教養方式等同,這種家長更願意讓孩子來決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讓孩子掌握自身的興趣,探索未來的學習之路,而非把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很少對孩子進行嚴厲的管教。

兩種教養方式相比,二者的差異非常明顯。

專斷型的教養方式,往往會將孩子養得極其「聽話」,每當面臨各種選擇時,他們幾乎不需要由自身來進行思考,只需要聽父母的意見照辦就好。

也正是因此,這樣的孩子會更容易膽怯、退縮、害怕被批評、沒有主見,就像小林的孩子一樣,雖然從小在父母嚴格要求下,學習成績出類拔萃,但由於教養方式過於簡單粗暴,長大後缺乏基本的創新能力,在工作中屢屢碰壁,而這種教育方式,是很多中國式家長面臨的共同問題。

當然,放任型的教養方式同樣有其固有的缺點,讓孩子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其中的風險很高,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做出錯誤的選擇,反而不及同齡人的發展。

但與專斷型的教養方式相比,這種孩子的成長環境更自由,他們往往會更有主見,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更好。

「放養」不等於「放縱」,要與「精養」相結合

其實,教育孩子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最佳方式,無論是「放養」還是「精養」,都有其固有的優缺點,我們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互相結合使用。

比如「放養」更應該「放」在孩子的興趣、人生選擇、成長模式上,「精養」則應該掌握好「精」的程度,把分寸感把握好,給予孩子健康積極的引導,而非用權威來對他們進行「逼迫」。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放養」並不等於「放縱」,在一些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上,我們仍要對孩子給予一定的約束,避免一味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讓孩子在規則範圍內,儘可能自由地成長。

比如有的孩子性格比較跳脫,我們在教育時,要給予更多的約束,更注重於「精養」,反之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乖巧,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更偏向於「放養」,儘量做到「精放結合」,因材施教,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結語:

「精養」與「放養」的孩子,長大後在各方面都會有極大差異。

無論是一味地「放養」,還是一味地「精養」,都不是理想的教養方式,二者各有利弊,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適度結合應用。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育小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31/178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