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耗費萬億、死傷百萬,一場戰爭打掉兩個強國

作者:
兩伊戰爭整體給人的感受就是打了個寂寞,百萬傷亡和萬億損失,最後雙方啥也沒得到。然後接下來幾十年,又被制裁,各退了幾十年。也感慨一件事,並不是世界和平,只是我們生活在了和平的國家,才不用去經歷戰爭中那些可怕的事。這個意義上講,怎麼歌頌和平都不為過,也希望我們一直能和平下去。

俄烏衝突打到現在,真的是一言難盡。兩邊的戰術和裝備越來越倒退。

一開始還有現代化戰爭的味道,精確打擊和資訊化作戰。後來就打成了二戰,正面炮火配合裝甲部隊穿插包抄,搞突擊包餃子。後來居然「一戰」化,開始打起了塹壕戰,所謂「大炮轟完步兵沖」。

有小夥伴說再打就打成兩伊戰爭了,假期找了點材料,發現還真有點像。寫篇長文,談一下兩伊戰爭,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下。

(一)

說起伊朗,很多小夥伴可能知道他們民族不同,伊朗是波斯人,而他的鄰居大部分是阿拉伯人。還知道伊朗人信奉伊斯蘭什葉派,其他中東國家大多是遜尼派。

關於這兩派有啥差別,我以前看書的時候覺得差別很大,後來接觸到那些信教的人,發現差別極其極其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其實就一點,遜尼派信奉先知穆罕穆德,什葉派信奉穆罕穆德和自己的女婿兼侄子阿里,就這點差別,互相指責對方是異端。有點像國內大部分信教的,信了很多年,每周去教堂,也區分不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伊朗的畫風和中東地區就不一樣。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伊朗是在山裡待著。

這也是為啥歷史上波斯人曾經被阿拉伯人征服,卻一直比較獨立。如果強行類比,有點像中國古代,西藏和明朝政府的關係。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擁有對藏地的統治權的,但是那地方山高皇帝遠,基本上維持半獨立,甚至有獨立的文化和宗教。

波斯人也一樣,也在山裡待著,阿拉伯帝國再強大,也管不到他們那邊。所以各方面都跟他的鄰居們不太一樣。

以前的事就不多說了,咱們說近代。在二戰結束後,伊朗一度左右逢源,石油多,又和蘇聯接壤,蘇聯自然得拉攏它。對於美國來說,反抗蘇聯滲透的統戰價值就很大了。當時中東各國大多與蘇聯很接近,而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第一盟友。20世紀50-70年代,兩家好的穿一條褲子都嫌肥。

這個背景下,美國大力支援,伊朗經濟發展很快,工業實力也突飛猛進,軍隊更是美國人手把手打造。國王巴列維和上層過得無比滋潤。

不過當時伊朗有很多問題,很多人對王室和政府意見非常大。不過最近仔細看了下,其實並不是宗教人士起來鬧、直接把國王給干崩了,而是伊朗的各種派別都不滿,一起鬧,宗教組織作為其中一支政治力量,最終被他漁翁得利了。

當然了,大家鬧的原因也是大部分人都不爽。

這些人中,比較多的是吃不飽的窮人,他們對城市裡的花花綠綠不感興趣,只關心生活品質。由於過度的城市化,大量的窮人離開土地去城裡,進城後又找不到工作,只能在教堂混日子。

正好教堂里的宗教組織作為傳統保守勢力。對國王各方面看不順眼,不論是國家開放,還是王室的窮奢極欲,以及土地改革教育改革等,都有意見。慢慢地宗教組織對窮人的影響越來越大。

正好「石油危機」之後,整個中東對西方禁運,想用能源懲罰西方對以色列的偏袒,石油價格飛漲。這也便宜了蘇聯和伊朗這倆能源國,這倆國瘋狂賣石油,爽的飛起,蘇聯也進入了最巔峰時期。伊朗也賺了很多錢,只是不給老百姓分。由於大量美元湧入,國內通貨膨脹飛起,王室和他們的權貴小圈子風生水起,但是老百姓卻苦不堪言。

到最後,各個階層都不滿意,農民嫌貧富不均,中產嫌物價飛漲,所有人都痛恨權貴、特權和腐敗。尤其學生們,鬧得更凶。

總體流程就是群眾和學生開始鬧,工人起來罷工,國王的安全部隊彈壓,有了傷亡,群眾怒了,繼續鬧,傷亡更大,更怒了。就跟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失控。

後來安全部隊也開始陷入自我懷疑,不再願意擁護國王。1978年十月,出現了一個嚴重的事件,標誌著巴列維王朝馬上要完蛋了。國王下令安全部隊去彈壓群眾,群情激奮的帝國衛隊計程車兵們竟然把12名軍官全給突突了,以表明他們不想再跟著國王混了。後來士兵們也上街了,這和俄國革命之前水兵鬧事如出一轍。各種因素湊在一起,伊朗走向革命。可能很多人理解伊朗革命是宗教人士號召大家起來鬧,最後神權上位。

其實不是,真實的情況是伊朗各派都起來鬧,當時伊朗鬧得最凶的,主要是學生們,此外還有「人民敢死隊」,「民族陣線」,「人民聖戰者」,「自由運動」等一堆派別,跟養蠱似的。

這些派別以為宗教勢力人畜無害,都想拉攏宗教勢力,各種派別打來打去,互相打殘了,宗教勢力做大。後來宗教勢力成立了「伊斯蘭革命衛隊」,這個由「毛拉」(類似神父)領導的宗教軍事組織把其他組織給一勺燴了,國名也改成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有點像之前的俄國革命,列寧他們並不是實力最強的一支,卻最終通過不斷鬥爭取得了勝利。

然後就是伊朗人質事件,伊朗學生們把美國大使館的66名外交官扣押為人質,整整鬧了444天,這事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的反對。因為一般認為大使館是別國領土,你跑去那裡搞事,無論如何也不對。後來美國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也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的反對,包括他的盟友,也是這個原因。跑去大使館鬧事,幾乎就是宣戰。然後就是兩伊戰爭,戰爭結束後消停到現在。

如今伊朗比較神奇,是個「民主神權國家」,總統是大選選出來的,政府得接受宗教的監督,民間有大量的宗教元素(村里老百姓自己信,城裡主要靠宗教警察巡邏維持),同時很多方面又是整個阿拉伯最開放的。

主要也是因為伊朗是個現代國家,跟農業國家不一樣,現代國家運轉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維持伊朗國家運轉的那些科學家和工程師,不可能是宗教學校畢業的,畢竟經書可指導不了造汽車。

這些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基本都是學習西方的知識出身,這些人觀念很現代,看不上宗教那一套,也根本不相信宗教那一套。霍梅尼上台後考慮把他們全清理掉,可是沒了他們國家沒法運轉了,於是保留了下來,並且繼續在學校教授科技相關知識。

現在的伊朗,就是專業人士和宗教人士共治天下,兩伙人互相看對方都不爽,互相又沒法搞掉對方,也導致了伊朗一直好像不太團結。

我問過伊朗人,革命之後伊朗的環境有變化沒?

說是主要問題是封鎖。伊朗的特產石油賣不出去,經常50%的通脹,此外因為被制裁,直接賣給伊朗的東西比較少,伊朗從海外買東西都得加價,經濟能好嗎。伊朗大街上跑的車,很多都是二三十年以上的西方報廢車,一發動滿大街黑煙。他們那個匯率,瘋狂到了極點,匯率每天都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

也正是因為封鎖,導致伊朗現在很多地方火車都是半個世紀以前的,速度跟自行車差不多。如果說有啥好處,那就是因為不斷封鎖,伊朗必須自力更生,竟然被逼出來一些工業。儘管沒多少,但是在整個中東已經算牛逼的不得了。不過經濟主要依賴石油,油價高的時候經濟就好,油價不行的時候經濟也不行,跟俄羅斯情況差不多。

現在的伊朗很尷尬,想搞好經濟,就得發展工業,但是工業背後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天生跟宗教不對付。可是不發展經濟,老百姓受窮就會不滿意,對政權合法性也會產生質疑。我之前跟一個在北大讀博的伊朗留學生聊過,他說伊朗將來100%會世俗化,封建神權的基礎是落後經濟,只要經濟往前發展,就遲早會把神權給滅了,這也是為啥兩百多年前大部分國家都是封建神權,現在已經很少了一樣。

封鎖之外,對伊朗傷害最大的,就是兩伊戰爭。

(二)

1979年是個不一般的年份。

兩伊都非常不太平。薩達姆正式上台,別看他天天穿軍裝,其實沒有當過一天兵。而是靠裙帶關係和暗殺政變上來的。

在20世紀50-70年代,伊拉克不斷出現暗殺和政變,連續幾個政府被推翻。薩達姆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在1979年,政變推翻了一手提拔自己的貝克爾。坐上了總統的位置。

這種人上台會做什麼大家都能想到。1979年7月22日,薩達姆召集千餘名伊拉克高級幹部會議,他拿出一張名單,說現在有人叛變自己的國家。然後讓人開始念名字。被念到的六十多人,一個個都被抓了出去。

氣氛太壓抑了。不知道哪個最先跳出來,大喊「薩達姆萬歲」。剩下的人受到啟發,聲嘶力竭地喊起來。薩達姆很滿意,表示剩下的都是國家棟樑,跟我混前途大大的。

至於被抓的人,很快和自己親信好幾百人,一起被槍斃了。這在阿拉伯國家屬於常規操作。搞完清洗的薩達姆是知道的,想穩固政權,做這麼點工作遠遠不足,因為現在更大的麻煩出現了。

在薩達姆念名單之前幾個月,伊朗爆發宗教革命,巴列維下台。霍梅尼成為最高精神領袖,伊朗什葉派上台了。問題是伊拉克什葉派也占大多數,而薩達姆自己是遜尼派的,少數人統治多數人,如今邊上出現個什葉派宗教國,換誰都看著有壓力。

而且霍梅尼一看就不是個好惹的角色,革命之後,霍梅尼提出的口號非常離譜,所謂」兩個不要,七個反對「。

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同時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共產主義、猶太復國主義、霸權主義及世俗主義。

不要西方好理解,畢竟美國是全世界資本主義的總頭目。為啥連蘇聯也不要了?

主要是因為伊朗覺得蘇聯的主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神都沒了,真主往哪安排?而且伊朗不是說說而已,居然來真的。

外交上同時得罪美蘇兩家。剛才也說了,伊朗一邊圍困了美國大使館,把幾十號人扣了一年多,也就是那個電影《逃離德黑蘭》的背景。一邊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他大罵蘇聯領導人。同時霍梅尼反對中東世俗國家,認為大家都應該過那種古代宗教生活,電視電影這些東西都是垃圾,宗教人士應該在各國事務中有更大的權力,搞啥世俗化?

至於國內,最主要的是清理舊王國軍隊,一時間全國近一半軍隊都被解散了。剩下的不是人心惶惶,就是因為美國斷了裝備和零部件,戰鬥力大打折扣。至於跟宗教不對付的人,那更是整得稀里嘩啦的。

因為伊朗革命成功,伊拉克的宗教勢力也很受鼓舞,開始向政府要更大話語權。薩達姆很鬧心,擔心伊拉克也發生伊朗革命,於是提前下手,又是抓又是殺,寧可錯殺一千,誰敢鬧就清理誰。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更深了。

此外兩國領土上還有不少麻煩,比如那條阿拉伯河。伊拉克一直沒有通往波斯灣的水道,如果占領了那條河,那不僅伊拉克勢力大增,也能大幅削弱伊朗的實力。此外還看上了一個叫胡齊斯坦的地方。

再加上薩達姆看清楚了伊朗革命後對武裝部隊的大規模清洗,國防系統亂作一團,他覺得機會來了。

同時開始向全世界宣傳伊朗的可怕計劃。這方面薩達姆發揮了野獸一般的想像力,並且非常成功。

他向中東的世俗國家說,伊朗很快會鼓動宗教人士造反,把你們都推翻了。就算退讓以後也要按照他們要求過苦修生活,比如不能看電視電影不能唱歌不能逛街,怕不怕?

對於宗教權力比較大的國家說,伊朗認為你們信的那一套都是假經,曲解了先知的意思。要把你們都干翻,經書都燒了,如果不改信他們的那一套,連你們人也一起燒了。

跟美國人說伊朗要把大使館的人質都殺掉,而且要封鎖波斯灣,以後美國汽車就都要燒木頭了。

跟蘇聯說伊朗馬上就要鼓動中亞各個斯坦加盟國鬧事,還會送給阿富汗各種武器裝備。

甚至連非洲人薩達姆都不放過,說伊朗人搞定中東就會讓他們改信仰,不然像幾百年前那樣收重稅,甚至抓去做奴隸。

然後話鋒一轉,薩達姆表示現在眼看天下大亂,自己願意站出來。不管真信假信,見到有願意主動做出頭鳥的。大家自然不是傻子,會被伊拉克給忽悠,不過革命後的伊朗確實看著非常危險,隨時可能輸出革命,於是大家也不打擊薩達姆的積極性,甚至慫恿薩達姆趕緊上。

伊朗不是瞎子,看著薩達姆這麼鬧,知道不能善了。多說無益,雙方部隊很快就在邊境開始摩擦。各種衝突不斷。

經過一年的醞釀,兩伊戰爭正式開打。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率先發動對伊朗的進攻,兩伊戰爭開打,當時以為一個禮拜結束,沒想到打了八年,百萬傷亡,千億損失。

(三)

兩伊戰爭應該是最近五十年最兒童不宜,最無聊,最反人類的戰爭。

整個的過程比較無趣,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從1980年到1982年,伊拉克不講武德搞偷襲,突襲了伊朗,指望著通過閃電戰直接把伊朗干趴下,一度獲得了一定的戰果。

伊朗當時把很多技術兵種計程車兵和專業人士都給抓了起來。比如很多空軍飛行員,在美國接受過訓練,都受到懷疑,於是被隔離審查,其他技術兵種也差不多。大批軍官也被革職的革職,審查的審查,部隊裡亂得一塌糊塗。所以伊朗前期打得巨爛無比。

但是反應過來的伊朗調整政策,釋放被審查的部隊人員,同時以宗教形式號召老百姓上戰場。伊拉克突襲伊朗取得小勝後,伊朗開始集結兵力準備反攻。

伊朗當時主要有兩個優勢,一是巴列維時期攢了不少相對先進的裝備,尤其空軍,一度打得伊拉克抬不起頭;其次就是人多,伊朗人口是伊拉克的三倍,戰場上對傷亡的承受能力強得多。

為了加大勝率,伊朗革命衛隊把成千上萬虔誠的群眾組織起來,很多是老人小孩,他們幾乎沒啥作戰經驗,每人得到一把塑料「天堂鑰匙」後,在毛拉的鼓勵下,帶著它用肉身趟地雷陣,騎摩托車突襲伊拉克坦克,甚至滿身炸藥撲向伊拉克碉堡。

經常戰役一開始,成千上萬幾乎沒有戰鬥力的雜牌預備役沖向伊拉克陣地,一場近乎單方面的屠殺之後,戰場上死傷狼藉,不過伊拉克人陣地弱點也被試探了出來,伊朗正規軍和裝甲部隊頂上,從弱處直接撕開缺口,然後從側翼進攻伊拉克。基本上就是這麼個打法。

伊拉克人再怎麼見多識廣,也沒見過這場面啊,很快扛不住了。再加上士兵們本身也不太認同薩達姆說的戰略目的,心態不好,動輒跑路。

這種情況下,薩達姆大規模清洗過幾次部隊裡的消極分子,但是依舊止不住頹勢。到了1982年,戰爭第一階段結束,伊朗徹底占了上風。

這時候薩達姆慌了,想求和,但是伊朗那邊已經不滿足於「反侵略」成功,人家要解放伊拉克,下一步解放整個中東,讓整個中東變成宗教國。

這個背景下,薩達姆一邊向全世界求助,同時大量使用化學武器來穩住戰線。

等到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時,美國一口咬定薩達姆有「大殺器」,這個倒沒冤枉薩達姆,原因就是當年確實經常用。不僅向戰場投放,還在國內鎮壓庫德人,據測算,前後屠殺了至少十萬庫德人。

而伊拉克擁有化學武器這事,美國確實很清楚。因為伊拉克自己是沒有能力裝配那些生化武器產線的,配件基本都是美國,法國,英國通過第三國提供的。甚至還給伊拉克投資了一個氯氣工廠,因為氯氣是化學武器的關鍵材料。只是大家當時都討厭伊朗,更擔心伊朗在中東獨大,所以對這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要修理伊拉克了,又把這事拿出來。

由於雙方陷入了可怕的戰略對峙,為了打破這種僵持,伊朗又動員了幾十萬窮苦人組成「人浪」去進攻伊拉克的裝甲部隊,比如著名的「黎明攻勢」,八次進攻中,20萬伊朗部隊對伊拉克陣地發動了人海波次進攻,雙方傷亡極其慘重,卻依舊打不破僵持。

而且有些戰爭過程實在是很拙劣。比如德茲富爾戰役中,面對大量伊朗坦克的反攻。伊拉克指揮官突發奇想,把自家坦克全部弄到了沼澤里,只露出炮塔當成固定炮台用。這麼個玩法在現代軍隊來說如同自殺,但是在兩伊戰爭已經是「神來之筆」,畢竟把坦克身子藏起來只露個炮塔,目標小了,而且還是靜止射擊,又一次偷襲了伊朗人。

後來張召忠說,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的坦克都埋在土裡,就露出來一個炮塔。這種操作就是他們的路徑依賴,準備用這種方式來對付美國人。不過美國人不是伊朗人,武器也不在一個世代,戰機從空中掠過,下邊沙漠裡埋著的坦克都被飛彈悉數擊中,變成了一個個鐵棺材。

如果伊拉克崩了,伊朗可就要成了整個中東的老大了。整個西方加蘇聯都急眼了,一起急眼的還有整個中東的王爺們。剛才說了,伊朗是什葉派,中東大部分都是遜尼派,伊朗做大後,肯定修理他們。所以大家紛紛出錢出力,科威特那么小的國家,借給伊拉克140億美元,我查了下當年中國的外匯存底,好吧,負12.96億美元,當時主要是借了日本的錢來搞發展。

伊拉克拿到借款後,大規模向西方購買武器,不過主要向蘇聯購買武器。蘇聯不但給武器,還擔心伊拉克人不會用,派了很多軍事顧問前往伊拉克實地教學。到這個時候,美蘇其實已經都開始站伊拉克。一般來講,整個冷戰期間,美蘇從不站一個陣營,這次伊朗低劣的玩法讓這兩個善人都去支持伊拉克了,伊朗徹底被國際孤立了。

伊朗真正的失敗,其實就是外交上的一塌糊塗,主要也是因為那群宗教人士在外交上基本就是一群小學生,啥也不懂,竟然會傻到美蘇一起反。

1986年到1988年,是戰爭最慘烈的兩年,仗打到這個地步兩邊徹底紅了眼。再沒有任何顧忌地攻擊對方。伊拉克向伊朗發射了300枚飛毛腿轟炸民用目標,比如發電廠自來水廠,伊朗向伊拉克城市平民聚集區發射了70枚飛彈。伊拉克空軍駕駛法國幻影轟炸機轟炸伊朗核心區,伊朗也用以色列賣給他們的轟炸機去炸巴斯拉。

多說一句,以色列離伊拉克很近,他最不希望看到伊拉克好過。所以戰爭期間,它一直在偷摸支持伊朗,他的想法是,最好這兩個國家一起耗盡軍事力量徹底走向破產,自己在中東一下子死倆對手。

慢慢的,兩伊打紅眼了,1986年開始攻擊對方油輪,不管掛哪國旗幟只要給敵人運油就打。至於平民更是成了轟炸的目標。

搞笑的是,伊拉克實在是太拙劣,有一次竟然把給他送石油的美國護衛艦給炸了,死了37個美國人,要不是「大局為重」,美國當場就修理這貨。

到了1988年,戰爭結束的契機已經到來了。

其實薩達姆早就不想打了,1987年就表示接受停火,但是伊朗不願意。等到「襲船戰」升級之後,美國就開始準備下場了。因為伊拉克唯一出海口已經被伊朗占領,只能從科威特繞道運油,一旦再被伊朗堵住,伊拉克失去資金來源,很快就要完蛋。

美國軍艦駛入波斯灣,表示對各國油輪提供保護,任何攻擊行為都將受到美國的懲罰。伊朗不服氣,表示拉偏架還有你這個拉法麼?現在看他不行了,你跑來這麼說?

然後美國表示我換個姿勢拉偏架吧,親自露了兩手。

依靠美國的各種新裝備和情報支持,伊拉克1988年4月發動了代號「齋月行動」的作戰任務,1200公里戰線全面反擊,強大的火力打的伊朗節節敗退。此外有點像這次俄烏戰爭,美國給伊拉克提供了更加精細的情報,伊拉克打伊朗的電廠什麼的,一打一個準,伊朗卻經常在瞎打。很快戰線就被推回了伊朗境內,大量伊朗部隊都成了俘虜。

同月美軍親自下長,開展「螳螂行動」,一天就把伊朗海軍打殘了,整個過程中伊朗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幾個月後的7月3日,一架載了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伊朗客機,被美軍文森斯號巡洋艦兩發飛彈擊落,無人生還。事後美國表示是「誤擊」,但認定美軍沒錯,任何人都沒有受到處罰。

就在客機被擊落後半個月,霍梅尼表示願意接受停火。一般認為是霍梅尼周圍的人達成共識:美國親自下場的前提下,繼續打下去除了不斷傷亡毫無意義,而且可能釀成伊朗國內再次革命。有點像沙俄被革命推翻後,新政府不停止戰爭,導致很快又一次爆發了革命,列寧他們上台。

停火後兩伊才發現國家已經毀了。原本富裕的兩國,在戰爭中耗盡了財富,據統計至少損失了9000億美元(那可是80年代的美元)。國力至少倒退了30年,並且戰後一直動亂和受制裁,到現在都沒有恢復元氣。

伊朗自不必說,伊拉克在戰爭中為了打仗借了無數的錢,戰後還不上,直接導致了入侵科威特。伊拉克揍科威特的理由也很充分:這貨借給我錢,還想要,簡直欠揍。

美蘇等國的目的達到了,中東國家到現在都沒有出現個話事人。

不過從後來的情況看,兩伊戰爭對伊朗是個重大損傷,不過客觀上救了伊朗的宗教勢力。革命上台的宗教勢力因為瞎折騰遭到了太多人的反對。伊拉克的入侵導致伊朗國內同仇敵愾一起禦敵,內部矛盾瞬間沒了,宗教勢力坐穩了,一直維持到現在。

多說一句,薩達姆打伊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國內的什葉派占多數,他擔心這些人和伊朗勾結。

但是誰也沒想到,第二次海灣戰爭之後,薩達姆死了,美國占了伊拉克,在伊拉克搞大選,什葉派領導人順利當選,如今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什葉派占多數而且處於統治地位,理所當然地,這倆國家鬼混到一塊去了。我一直挺納悶,美國看到這個結局,不知道啥感受。

(四)

美蘇在戰爭中的態度非常值得玩味。

依然是當年英法瓜分中東的思路,如果這場戰爭分出勝負。對於美蘇都不是什麼好事情。伊拉克獲勝,必然成為名副其實的中東霸主。?一旦伊朗獲勝,更糟糕,整個中東甚至中亞都可能宗教勢力崛起,動搖世界的大亂就可能發生。特別是伊朗人在戰爭中表現得那樣狂熱,讓其他各國都有一種緊張。

於是兩伊戰爭打成了一場浪戰,雙方被刻意的保持平衡,讓這兩個國家互相往死里耗,在全世界的眼裡,最好的結局就是他倆一起躺在手術台上,治好了也是個廢人。

兩伊戰爭打到後來,人力還能堅持,但是因為工業基礎不行,裝備漸漸不敷使用了。美蘇都刻意控制武器出口,於是兩家大量從中國買武器。

有種說法是,整個戰爭中,中國出口了一百多億美元的裝備,坦克裝甲車就賣了幾千輛。中國武器也是那時在國際市場打出牌子,當時國內正在百萬大裁軍,軍工企業轉型正好缺錢,這錢很是起了些作用。

更沒想到的是還有意外收穫,就是當年沙特那35億美元買東風的事情。

當時沙特看他們那種打法,知道一旦停戰,兩家要重建但經濟都完蛋了,肯定要找自己」化緣「。這種無底洞傻子才願意去填。於是滿世界找傢伙防身,要夠大夠厲害,能鎮得住人的那種。最後也是沙特錢夠多,中國膽子夠大,幹了一筆驚天動地的大買賣。?其實武器市場都還是小頭。真正大頭是石油出口,因為兩伊戰爭,引起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飛漲了數倍。中國石油出口大賺了一筆。為剛開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大量外匯。

多年來中國一直大量進口石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改開早期中國一直是石油出口國。7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國際局勢向好,中國石油開始大量出口。據統計在20世紀70、80年代,中國石油出口量近4億噸。

最高紀錄是1985年,達到了3600萬噸。掙了近70億美元,占了當年外貿總額的1/4。這些錢很多拿去買了日本和德國的煉鋼產線,為中國後來的經濟騰飛打下了基礎。

(五)尾聲

兩伊戰爭整體給人的感受就是打了個寂寞,百萬傷亡和萬億損失,最後雙方啥也沒得到。然後接下來幾十年,又被制裁,各退了幾十年。

也感慨一件事,並不是世界和平,只是我們生活在了和平的國家,才不用去經歷戰爭中那些可怕的事。這個意義上講,怎麼歌頌和平都不為過,也希望我們一直能和平下去。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牆內自媒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0/181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