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如何填寫中共的政審表格 名堂太多

—關於舊時表格若干欄目之說明

作者:
「黨員」,即「中共黨員」的簡稱,如果是民主黨派(如九三學社之類)的黨員,是不可僭稱「黨員」的。這是最令人高山仰止的面目,如果你能在表格上標上這個「面目」,那可是「蓬篳生輝」了。當然,這也得看你在現實中的政治際遇如何,如果被「打倒」了,雖是「黨員」,也生不起輝來,甚至還有可能讓你空置此欄目。

一位對中國問題感興趣的外國朋友,曾來問我有關中國舊時(解放後至七十年代末)表格中的一些欄目的含意,當時我趕著要去上課,匆匆解釋了一番,看他離去時那疑疑惑惑的樣子,我不免歉疚,心想有時間得將這些問題理個清楚。於是,就有了現在這個帖子。

(一)家庭成分/個人成分

這是舊時表格首要的一個欄目。這關乎填表人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會深刻地影響你的一生。「成分」好,你上學、工作、參軍、提干樣樣順利,反之,則處處倒霉,簡直是六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門閥制度的現代版。

當時所謂成分好壞的排列大致若此:首先是工人、貧下中農(最好祖宗八代赤貧),然後是軍人、城市貧民,再然後是革命幹部,再然後是工商業者或小販以及農村的中農、富裕中農之類(這已經是處於危險邊緣的成分了,平時可當作中間力量團結團結,一不小心便會被踢到「敵方」去)。

接下去,則是「質變」的檔次——即「敵方」的陣營,這包括「傳統」的地主、富農、歷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以及文革中「崛起」的「走資派」、「黑幫」、「牛鬼蛇神」等。

當然,這跟六朝門閥制度相比,在名稱上是一種「換了人間」的倒置,但實質卻是一樣的。

要注意這「成分」是分「家庭成分」與「個人成分」兩種,有時候,這兩種成分是合二為一的,如農村一老地主,其家庭成分及其個人成分都無疑是「地主」;有時候,二者卻有不同,如前述老地主如果有個正在學校讀書的小孩,那他小孩的家庭成分依然是「地主」,但他個人成分卻可填「學生」。

事實上,當時所有在校或曾在校的年輕人(及兒童)的個人成分皆為「學生」(我還真不知道沒讀過書的小孩/年輕人的個人成分是什麼),表面看來,很平等,其實,這個人成分並不起決定性作用,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你的家庭成分(所謂「烙印」)。如「地主」家庭出身的學生和「貧農」家庭出身的學生,日後的前程便可大不一樣。

這「家庭成分」據我猜測,是根據解放前若干年家庭經濟狀況而定(其結果卻是政治價值為取向)。以我家為例,我老爸是解放前入黨、打游擊的「老革命」,但我家的「家庭成分」解放以來就都是「自由業」。這「自由業」是什麼?我一直稀里糊塗,總跟人說不清楚,至今也只能大致了解為:解放前幾年,我老爸家的經濟來源靠我奶奶擺攤作小買賣和大伯教書。為什麼不是「小販」?或許是由於大伯教書的緣故,這麼看來,教師屬於「自由業」啦?搞不懂!總之,這個含含糊糊的「自由業」的家庭成分,使我家在文革前雖然不至於低聲下氣,卻也難以揚眉吐氣。

到了文革,我的「家庭成分」一度出現變化,其實這個變化應在文革前夕就出現,那時不知是否我黨的什麼方針,凡出身「不好」的幹部,家庭出身皆可改填為「幹部」,後進一步明確為「革命幹部」(為了跟「反革命幹部」相區別?)。文革開始後,形勢起了變化,我父母很快就成了「黑幫」,於是,我的「家庭成分」退回「幹部」,再後來,又進一步打回原形——「自由業」。現在還是這個「成分」嗎?記得打電話回家問一下。

(二)政治面目

這也是舊時表格的一個重要欄目,以此表明填表人的政治身份。一般可分為如下幾類:

(1)「黨員」,即「中共黨員」的簡稱,如果是民主黨派(如九三學社之類)的黨員,是不可僭稱「黨員」的。這是最令人高山仰止的面目,如果你能在表格上標上這個「面目」,那可是「蓬篳生輝」了。當然,這也得看你在現實中的政治際遇如何,如果被「打倒」了,雖是「黨員」,也生不起輝來,甚至還有可能讓你空置此欄目。

(2)「團員」,即「共青團員」的簡稱,是政治價值僅次於「黨員」的面目,一般年輕人都以此面目為榮耀。大體上說,「黨團員」可謂那時代的精神貴族標識(小心翼翼問:現在還是嗎?)。

(3)「群眾」/「無」,是黨團員之外的頗具廣泛性的面目,所謂「群眾」,意謂芸芸眾生,但「群眾」是個集體名詞,說某人是「一個群眾」,總是彆扭(語法上更是狗屁不通),於是便另一個通用的面目「無」,意謂你小子什麼都不是。這是讓人最尊嚴不起來的面目,「無」面目——沒臉沒皮了,還有什麼好尊嚴的?民主黨派人士?一般上說是不敢自立一個檔次的,還是歸類於「群眾」,到後期才似乎敢以「民主人士」之稱號示人,雖政治價值不高,但也屬於可珍惜的「外衣」。「黑五類」?對了,忘了這碼事,咦——還真不知道「黑五類」的政治面目是什麼咧!「群眾」都「無」面目了,「黑五類」又是什麼?

(三)何時參加革命

這是最讓人搞不懂得欄目,倘若顧名思義,往往掉入自作多情的陷阱。如我當年就曾經在這一欄填上「1966年」,那是我小學四年級文革開始時,我第一次「拿起筆作刀槍」積極投入文革,很自然認為是參加革命了。我一位小學同學填的時間更早「1955年」,那是他滿月時,當他老媽抱他這個大胖小子出來向左鄰右舍炫耀,恰逢地委領導下來視察,看他小子挺逗,抱過去逗玩了一陣,記者拍了照,上了地區黨報,於是我那小學同學就認定他那時就開始革命了。這當然都是一廂情願自作多情啦!

其實,這「何時參加革命」的欄目,是讓你填何時正式參加工作(職業)而已,跟你自己理解的革命無關。之所以用「革命」的字眼,大致由於當時認為不管什麼職業都是「幹革命」吧。於是,沒有領工資的份兒,你就別嚷嚷「參加革命」了。所以啊,那時當知青的我們,在這一欄只能填上「無」,這令人心裡最不平衡了,明明是響應革命號召廣闊天地練紅心戰天鬥地獻青春,到頭來還不算革命!這方面的事我在《我是怎樣參加革命的》帖子裡有較詳盡的述說,這裡就不再贅言了。

(四)愛好/特長

所謂「愛好」、「特長」,都是一回事,這跟我們現在所說的「Hobby」略有不同,專指填表人在文藝和體育方面的才能,現代年輕人所喜歡的購物、旅遊、集郵、卡拉OK之類是不獲入選的(當時我小妹曾填過「旅遊」,一直給人當笑柄)。

這個欄目現在還有吧?還受重視嗎?當年這可是深受各方重視的欄目啊!尤其是知青要上調工廠,這可是競爭的重要項目,尤其在其他方面條件同等時,這「愛好」、「特長」就成為突破口了(蟲二就是典型啊)。

於是,剛知道球是圓的,就敢在這一欄舉一反三地填上「籃球」、「排球」、「足球」……沒摸過樂器也敢填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當然也有露餡的,如我一個朋友,在「二胡」前後,就填了「一胡」、「三胡」。

而我能離開農村,也是在這方面冒險闖關成功的:當著工廠招工人員的面,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大侃什麼「邊鋒」、「三步上籃」之類前一晚死背下來的術語,聽招工人員說次日在公社招待所球場來場「友誼賽」,小腿頓時抽筋,幸好次日終日細雨霏霏「友誼賽」取消,才使我能順利進入工廠。

大概是覺得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而產生的「補課」心理吧,進廠後我倒是異常積極參與籃球運動,只不過在很長時間內每當我「三步上籃」就被吹「走步」,後來才知道我是被理論先行所誤導,總是先跑三步才起跳投籃,唉!直到大學後我才真正學會打籃球,並先後進了系隊(本科)和校隊(研究生),總算將這個「愛好」、「特長」拿了下來。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華夏知青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23/181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