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官媒民調稱中國年輕人越來越自信,年輕人:都躺平了,潤了,哪來的自信?

在中共二十大期間,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發布了一份民調,顯示中國年輕人「平視」乃至「俯視」西方的比例高達九成,中國年輕人變得越來越有自信。但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中國年輕人卻說:「都要躺平、要潤(run)了,哪來的自信?」分析人士說,中共通過民族主義與仇外主義催生了不真實的自信,藉以轉移年輕人對未來的無力感,更重要的是,它有助於鞏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連任第三任的正當性。

資料照: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遊人與監控攝影頭。(2021年7月15日)

在中共二十大期間,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發布了一份民調,顯示中國年輕人「平視」乃至「俯視」西方的比例高達九成,中國年輕人變得越來越有自信。但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中國年輕人卻說:「都要躺平、要潤(run)了,哪來的自信?」分析人士說,中共通過民族主義與仇外主義催生了不真實的自信,藉以轉移年輕人對未來的無力感,更重要的是,它有助於鞏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連任第三任的正當性。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10月21日發布一份「中國年輕人『西方觀』變化」的民調數據,結果顯示,中國年輕人對西方國家的整體好感度變差的有43.9%,變好的有13.7%。有超過九成的年輕人表示「平視」(39.3%)或「俯視」(54.6%)西方國家,選擇「仰視」態度的為3.9%,比五年前少了近十倍。民調並指,中國在社會治安(45.1%)、歷史文化(40.5%)等領域的表現,是年輕人自信的重要來源。

環球時報引述專家分析,中國國力上升以及海外影響力增強是世界有目共睹,因此年輕人信心增強是很正常的。與此同時,中國社會始終很穩定,民眾普遍安居樂業,而西方國家近年來卻因為政治分裂、種族主義、政黨鬥爭等動盪不斷,「中西方的鮮明對比讓中國年輕人更有底氣」。

渴望自由

然而,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一些中國年輕人卻有不同看法,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年輕人的心底其實十分渴望自由,對於代表自由精神的西方國度或美式文化,其實是有好感且嚮往的。

1998年出生的山東人小新,今年24歲,現在還是一位學生,他對美國之音說,相對於受過教育並在中國過去比較開放的時期能夠有機會去瀏覽更廣闊世界的年輕人,普遍而言都對現在中國閉鎖的狀況非常不滿,所以即便有些年輕人在中國刻意的宣傳下,對西方平視、俯視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不至於像環時聲稱的有九成那麼高,該數據不排除灌水或造假。他說:「我相信當謊言被拆穿的時候,這個數據將不到三成。」

他表示,2012年期間,中國的網站都還能看到美國影集,但現在都看不到了,這不是因為中國年輕人對美國的好感度降低,而是中國政府非常有意識且片面的宣傳結果。他認為,一般普通的中國年輕人,至少像他這一代,從小就有接觸到美式電視劇、美式影集等美式文化,那代表的是一種自由,而他們對自由世界是非常有好感的。

他說:「我這一代,相對年輕的一代,就是至少我身邊的朋友,他們對於自由都是非常的渴望的,他們都知道自由是什麼,他們也知道中國政府做的不對。」

小新覺得,中國年輕人在某些地方變得更有自信,但在一些地方也變得更沒自信。他說,有自信的地方是跟年長一輩的人比起來,現在的年輕人在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情時,能夠更勇於表達自己的聲音。沒自信的地方則跟中國政府越來越閉關鎖國的政策有關,這讓年輕人在獲取信息時,儘管只是想要上個網、或是看一些油管頻道之類的東西都變得十分艱難,「這種艱難令年中國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焦慮,而這種焦慮恰恰是最近中國年輕人變得越來越沒自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香港國際機場的離境大廳(2022年8月1日)

代際差異與社經地位的影響

另一名中國年輕人,今年29歲的江蘇人楊先生,他目前仍在求學深造階段,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說,中國80後的世代是在全面接觸西方的環境中長大的,所以會用學習的心態去看西方;但更年輕的00後世代是在比較強調民族自信心的氛圍下長大,加之中國的基礎建設並不比歐美落後,所以他們反而會覺得中國比較好。

此外,大城市裡的中產或中產以上階層的年輕人,對歐美的態度較為開放;平民或基層的排外意識較強。一些高學歷、有開放視野的年輕人甚至流行「潤學」,思考是如何移民離開中國,因此,代際差異和社經地位會影響中國年輕人對西方的看法。

楊先生認為,中美這些年在國際事務以及雙邊關係的摩擦較多,美國祭出更多遏止措施,一方面觸及一些中國年輕人的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影響到一些中國年輕人的人生規劃,例如對中國理工科系留學生簽證的限制等,這些都可能導致中國年輕人對西方或美國的好感度降低。

不過,楊先生補充說,雖然有些中國年輕人的自信心確實增強了,因為畢竟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人認為中國應與歐美和睦相處。

抽樣方式遭疑

環球時報的這份民調是根據其樣本資料庫里的100多個城市、年齡介於14歲到35歲之間的年輕人,以在線填答問卷的方式收集1655份有效問卷的調查結果。

分析人士說,願意自動登記加入環時線上資料庫的年輕人,跟未選擇加入的年輕人,兩者在本質上可能就有區別,因此這個抽樣方法是否公正客觀,仍有討論之處。其次,即使真的問到了一般的平民百姓,但以現在中國對言論自由的鉗制,民眾是否真能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的去發表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也值得存疑。

美國新澤西拉馬波學院政治系副教授陳鼎。(截圖自採訪視頻)

美國新澤西拉馬波學院政治系副教授陳鼎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在一個獨裁的國家裡,民調不太能夠代表人民真實的想法,即便代表真實的想法,也可能是經過宣傳與洗腦的結果。

他表示,中國共產黨在對人民進行政治宣傳時,刻意採取對西方仇視與敵意的態度,掀起強烈的民族主義與仇外主義,讓年輕人反美情緒高漲,目的是轉移年輕人對未來的無力感。

北京街頭張貼的反美電影「長津湖」的廣告。(2021年10月1日)

用民族主義轉移無力感

陳鼎說:「當你在升起這種對外的民族主義的時候,是可以把他們的這種情緒給轉換到民族愛國主義的情緒裡面,這對習近平政府來講,應該是相當的有用的,尤其是他現在又要連任第三任,他更是需要用強烈的民族主義來幫助他連任的一種正當性。」

不過,如果撇開民調抽樣等問題,單就環時兩年度的數字來看,中國年輕人平視、俯視西方的比例增加了約3%。

陳鼎表示,從客觀角度來看,中國過去幾十年在經濟發展、現代化、基礎建設以及科研等方面進步很多,尤其在人工智慧、超級電腦、太空、高鐵、網際網絡、電動車以及電動車電池等領域獲得了一些成效,這些成就使得中國年輕人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有自信。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說年輕人因此變得更自信了也不盡然」,陳鼎說。他表示,因為中國年輕人也有很多的擔憂,才會有很多對未來看不到希望、充滿無力感的「躺平主義」或想要逃離中國的「潤學」出現。

分析人士說,在這自信與不自信之間,一方面顯示了被掀起的愛國主義無法解決年輕人自身要面對的青年失業或內卷化等問題;另一方面,中共主導著媒體話語權,決定了人民要聽、要看見哪些資訊,因此在網絡和電視新聞里,時常可見中國發展突飛猛進的相關報導,這也使得年輕人認為中國現在已經了不得了,尤其是對於那些沒有出過國或是沒有到國外去留過學的廣大的中國人民而言,中國共產黨說什麼,他們就相信什麼,會有一種「關起門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感覺。

陳鼎說:「所以說他們在這方面的自信就不真實,因為這個自信是可以被政府所拿來扭曲,讓他們這樣認為的。」

然而,不只是環球時報的民調顯示中國年輕人對於美國的好感度最差(72%),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10月中公布的民調也顯示不分黨派的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觀感創下歷史新低,今年4月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調也顯示有82%的美國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

北京街頭書報亭前一名男子在閱讀環球時報報導佩洛西亞洲之行的文章。(2022年8月1日)

美中民意相互厭惡的後果

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助研究員傅澤民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的民意將對2024美國總統大選產生很大的制約壓力,也就是不管誰當選總統,都很難忽視「抗中」的民意。而中國雖然是一個威權國家,但也不代表能完全置身於民意的影響之外。如果民意作為一個「傳輸帶」,只能說這個傳輸效果在中國沒有那麼好,它的影響力沒有民主國家來得那麼大而已。

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助研究員傅澤民。(傅澤民提供)

傅澤民表示,因此,當中國有越來越多民眾抱持反美的態度時,將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是如果中國想要在對美政策上和解、轉彎,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約制,將給習近平帶來很大的壓力。另一個是如果民氣可用的話,習近平可能會反過來利用國內的反美情緒作為其外交政策上的宣傳與信號的傳遞。而不論哪一種,對美中關係都有點「危險」。

傅澤民說:「他(習近平)可能會傳遞給西方世界的信號是,如果我們持續地被你們這樣對待的話,我們會覺得我跟你之間的關係是沒有轉圜的空間,所以如果你現在再提到什麼修昔底德陷阱等等一些東西的話,它實際上面可能會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指最後發生戰爭)」

陳鼎也說,美國從整個政府部門抗中變成全社會都在抗中,而中國人民也在被中國政府煽動仇外情緒,美中民意彼此敵視的結果,可以預見雙方都會持續採取對彼此非常強硬的民族主義政策,這也意味著未來的美中關係將不平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26/182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