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年輕人一定要待在大城市嗎?

作者:

從空間經濟學角度講,越大的城市,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越明顯。集聚經濟三大優勢體現在三種機制:為什麼人才喜歡扎堆,大城市效率更高?首先人才在一起可以促進信息交換和知識溢出;其次可以共享大城市便利的基礎設施和各種稀缺性資源;最後是匹配機制,大城市可以提高更全面的人才儲備,企業選擇餘地大。此外,集聚在企業融資交易成本和合約履行等制度外部性方面的作用也很重要。

從城市社會學角度講,城市不僅僅是一台機器還是一個高密度的社會網絡關係。流空間的形成促進了顯著社會進程。指的是以個體為基本單位的網絡的形成,這個網絡包括虛擬的也包括實體的,人、企業、各種機構等等在這個網絡中相互聯繫。因此,現在我們觀察到的是傳統的宗族血緣關系所形成的community的衰落,而以工作關係/網際網路關係為基礎形成的朋友圈在逐漸壯大。在流的空間形成以前,大部分人的活動半徑很小,局限在當地或者區域之內,因此在這個地理單元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宗親,最能依賴的也是父母和各種親戚,朋友居於次要地位;而現在大部分年輕人尤其是精英階層在大城市工作,傳統的血緣關係形成的圈子的影響在下滑。這就是一個顯著的social and clutural shift。時代改變了我們每個人,也改變了整個社會。所以很多人會有這種切身感受,在大城市讀書或者工作之後,很難回的去故鄉了。

但是從後結構主義的視角,對於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選擇城市其次是附帶性的,他首先要選擇的是一個合適的就業單位,因為每個人在同一時間(或者說一定時間段)只能有一個選擇機會,而這個機會對這個年輕人就是工作的全部,所有大城市的集聚經濟的福利都是外部性的。因此,選擇什麼樣的城市,個人的幸福度是最主要的。不因為北京的機會多資源多,在北京就比其他城市幸福。比如說,在某些行業,在深圳稅後拿40萬,去二線城市大概率沒有這麼高。但去重慶成都長沙武漢等地,拿個25萬應該是有很大希望的。這些城市的房價沒有深圳的三分之一高,生活的幸福度會立刻提升。就我了解的城市規划行業,天花板也是很明顯的,深圳的收入並沒有比廣州高,去其它二線城市大概是在深圳的60-70%。我認識的很多人就是從深圳跳槽到二線了。

所以,對於年輕人的個人選擇,不要被那些自媒體的文章洗腦。人生是自己的,雖然說一線城市機會多,但是只有屬於自己的能把握住的才是真正的機會。宏觀的城市發展和個人選擇也不一定就100%匹配的。即使在北京工作的一些朋友我也這麼勸他們。很多人問我,如何選擇城市和就業地點,我堅持的兩個原則:一要‌‌「講理‌‌」,講生活的道理,構建社會的結構機制是什麼?世風民情和內在理解是什麼?人不是冰冷的,是有主觀性的;二要‌‌「動情‌‌」,人若沒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沒有與社會周圍的感情連帶,怎麼會儘可能地去包容這個世界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牛津-小裁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27/182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