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天下奇事多矣 害人害己與自掘墳墓

作者:
福報應之說,然天下奇事多矣。 據說光緒戊戌年,趙舒翹為刑部尚書,維新案發後六君子被捕,慈禧太后怒命刑部嚴究其事。 身為刑部尚書的趙舒翹竟然向慈禧太后奏曰:「此等亂臣賊子,殺無赦,何必問供。」 慈禧太后在震怒之下,點頭默許。 趙舒翹有個門生,任提牢廳。他與楊銳、劉光第是同鄉。知其冤,求趙舒翹按律審訊,以免造成冤案。 數日後,趙舒翹的這個門生聽聞六人將被處決,大駭。即叩見趙舒翹,力陳楊、劉此案定有冤情,請老師分別審訊,明辨是非,以免誤殺忠良。。。。。

清朝晚期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政治、科學,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

他們企圖通過光緒皇帝,運用皇權來實現自己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以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

但維新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強烈反對。

戊戌年秋,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將傾向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囚禁,捕殺懲處維新派。康有為梁啓超聞訊,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御史楊深秀、京卿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及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史稱六君子)在京遇難,維新變法失敗。

禍福報應之說,有人說迷信,然天下奇事多矣。

據說光緒戊戌年,趙舒翹為刑部尚書,維新案發後六君子被捕,慈禧太后怒命刑部嚴究其事,要把事情來龍去脈弄清楚。

身為刑部尚書的趙舒翹竟然向慈禧太后奏曰:「此等亂臣賊子,殺無赦,何必問供。」

慈禧太后在震怒之下,點頭默許。

趙舒翹有個門生,任提牢廳。他與楊銳、劉光第是同鄉。知其冤,求趙舒翹按律審訊,以免造成冤案。因師生關係,趙舒翹不便當面發作,故沉吟未語。

數日後,趙舒翹的這個門生聽聞六人將被處決,大駭。即叩見趙舒翹,力陳楊、劉此案定有冤情,請老師分別審訊,明辨是非,以免誤殺忠良。

趙舒翹肅然曰:「汝所言者,友誼也。我所執者,國法也。此案不可更改。」

趙舒翹的這個門生慟哭而去,聞者莫不謂趙舒翹殘忍而不分善惡。

不久就發生庚子拳亂,兩宮西逃,顏面喪盡。趙舒翹一言險乎喪邦,慈禧甚為惱恨。

西安後,慈禧太后命人擬旨,賜趙舒翹自盡。

侍官不敢怠慢,懿旨擬就後恭呈慈禧太后御覽。但慈禧太后因他事擱置,此旨忘記下發。

過數日,左右奏請慈禧太后,問趙舒翹一事如何處置。

慈禧太后聞言大怒,曰:「此事還未辦麼?」

立命左右即刻宣旨,限今速辦復命。

賜死的懿旨到達趙舒翹住處,趙舒翹的那個門生君及大同縣令均在場,大同縣令亦趙舒翹之門生,二人含淚為老師整衣戴冠。

趙舒翹叩頭領旨謝恩畢,卻服鴉片不死,服鶴頂血不死,吞金亦不死,受盡煎熬,就是不死。

使者急於復命,頻頻催辦。見趙舒翹老是死不掉,便命人以黃蠟塗在趙舒翹耳、目、口、鼻上,並用汾酒、石灰噴厚紙封其面(俗謂開加官),但趙舒翹仍未死。

使者無奈,只得命人縛其手足,以帛勒之。

良久,趙舒翹方纏綿死去。

嗚呼,害人如害己,此言不虛也。

庚子拳亂後,堂堂大清皇室,竟然在為數不多的外國軍隊威脅下,倉皇離宮逃難,他們對此不可能沒有羞恥感。西太后逃難歸來,痛定思痛,開始革新自強。

一九零五年七月,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使朝廷中的高層人士看見了中國和外國的差距。他們回來後,清政府聽取了他們的建議,預備立憲。行文要求各省選定咨議局,朝廷也組成資政院,定在一九零八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立憲時間預備期為九年,並決定在一九一六年正式召開國會。

後在新派壓力下,清政府又將立憲期提前到一九一三年。

對此一事實,我們不能簡單斷定當初清政府立憲,是一個有預謀的騙局。

清政府推行憲政,是先由地方自治做起。

朝廷諭令各省設立咨議局,明令咨議局為民治機關。咨議員由人民按照選舉法選舉,議長由議員公選,並規定不許官員參加,此為中國人第一次有了選舉權。

民眾所選舉的議員,都是地方素有聲望的人,大都為鄉紳學子。今番能參政議政,自然能提出很多建議。後來各地咨議局對朝廷和地方官的建議太多,地方官對於咨議局已覺頭痛。惟朝廷已經准予民選之故,奈何不得,只好敷衍,他們並非真正尊重民意。

清政府亦怕議員得寸進尺,時以為慮。

後有咨議員認為朝廷以九年時期實施立憲,期限太長,主張縮短年限,並聯合各省咨議局議員進京向清政府請願,請縮短立憲年限。

滿清皇室政府對各地咨議局,本有戒心,見這次竟來直接干預朝廷大政,更加厭惡。答曰,似這等立憲大事豈可兒戲?朝令暮改,成何體統?

已定年限不能更改,已令代表不滿,拒絕請願,更令代表們寒心。

當時,清政府憲法草案已成,國會已開始建築,立憲年限縮短几年,也沒有什麼關係。這些咨議員本來大都是主張君憲的溫和派,哪知朝廷中的保守派,對他們溫和的建議竟不贊成,後來竟要警察廳勸令代表出京。代表不從,警察廳竟下令將他們遞解回籍。

這就激怒了各省咨議員,認為政府不講民意,成立咨議局是玩弄權術。於是各省本來主張君主立憲的咨議員,後來有許多反而變為排滿的革命者了。

戊戌百日維新雖未成功,換來慈禧的九年立憲,也可以說是有失有得。可惜九年立憲喧傳一時,終成畫餅。

各省咨議員以擁護君憲始,而以造反革命終,朝廷中很多有識之士,對此言之痛心。

後來慈禧、光緒死後,清廷皇族中其他人執意要收回皇權,消弱地方權力,這就更加冷了新派和漢人官僚的心,更冷了立憲派人士的心,把自己人逼向反面。

本來就政權不穩,四面楚歌,這一來火上加油,他們自己提前敲響了清朝皇室政權的喪鐘。原本在清朝末期,朝廷完全可以順應時代潮流,通過政體的改革自救,結果卻小不忍亂大謀,致使眾叛親離,加速了自身倒台。

於是,在暴力的辛亥革命到來的時候,那些文武大臣袖手旁觀、陽奉陰違者多,臨危受命的少。有人還幫著起鬨,甚至參加了這場革命。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廣州起義一敗塗地,只留下了七十二烈士的英名浩氣,但幾個月後的武昌起義,則一哄而奪下了武漢三鎮,以極少的犧牲大獲全勝。

繼而全國響應,一舉推翻了貌似強大的滿清政府。

這一切絕不是僥倖,而是歷史必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7/183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