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二十大後的中國外交

作者:

二十大結束一個月以來,中國外交以近年少有的主動姿態強勢回歸國際舞台。對於世界來說,中國未來五年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與全球的和平、穩定、發展與繁榮。經歷了過去數年來中美關係的下滑,以及中國與已開發國家關係的種種波折,觀察家們對中國的外部關係總體持懷疑情緒。

二十大以來,流行於西方政策人士、經濟學家和商界的一個總體判斷非常尖刻——中國的重商主義時代、或者說中國追求經濟發展的實用主義時代已經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意識形態和政治掛帥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的新歷史時期。這種憂慮並非空穴來風。中國近三年來遵循的新冠疫情清零方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內外經濟活動的動力和活力,被認為是中國為政治考量犧牲經濟發展的最鮮明實例。儘管二十大已經結束一個月,中國也進一步減輕了赴華檢測、隔離措施,取消了航班熔斷,但是中國國內仍在摸索同新冠共存的路徑和方式,短期之內仍然看不到放開的可能性。

關於中國經濟實用主義終結的嘆息其實包含了一個重大前提假設,即中國國家發展的主要目標理所當然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前提假設來自於1979年以來中國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在此原則指導之下,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國防政策為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服務,尤其是外交政策致力於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積極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才有了中國外交80年代以來「韜光養晦」的光榮傳統。今天大部分熟知中國、經驗豐富的中國通都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熟悉中國。他們和很多同一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國外交官和國際問題專家一樣,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和韜光養晦是顛撲不破真理般的存在。

但是在習近平時代,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基本前提已經存疑。按照慣常的說法:毛澤東讓中國站起來,鄧小平讓中國富起來,而習近平要讓中國強起來。韜光養晦是戰略,但戰略本身並不是目的。對於習和他的班子來說,中國經歷了多年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那麼也許中國已經不需要像過去那樣為了經濟發展和良好的外部環境,犧牲其他方面的國家利益。這並不代表經濟發展不再是中國的基本目標,而意味著經濟發展不再是中國的唯一或者凌駕於一切之上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的總體願景被概括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偉大復興」不僅包括經濟發展,也要包括政治、文化、科技、外交、軍事等所有領域的發展進步。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中,國家統一也被定義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引發了一系列關於國家統一是否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要條件的辯論。毋庸置疑,習近平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的定義是廣泛和綜合的,遠遠超出了經濟發展這一過去的範疇

習近平領導中國十年,同過去若干次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的報告相比,二十大報告在中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外交政策方面至少有兩個重大改變。第一是「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這一重大論述消失了。鄧小平的這一論述自80年代以來一直是指導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前提,使中國可以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裡積極追求經濟發展。這一論述的消失很難不讓人推論中國現在已經調整對外部環境的判斷,轉而認為戰爭或者小規模衝突的可能性在上升,經濟發展因此已經不再是中國最重要的主題。

第二個重大改變是「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表述也從二十大報告中消失了。在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仍然強調了中國仍處於「戰略機遇期」。時隔兩年,中共對於當前與未來國際形勢的判斷產生了重大變化。最為直接的結論就是中國面對的前途仍然光明,但是「風險挑戰」、「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大大增加。以至於中國要「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理解了中國對基本對外局勢的負面判斷,就不難理解二十大報告為何如此強調「國家安全」(出現29次)和「鬥爭」(出現22次)。對於中國來說,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的外部環境並沒有顯著改善,反而有不斷惡化的趨勢。關於惡化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將之歸結為習近平咄咄逼人外交政策,也有人將它視為中國綜合國力不斷上升客觀激化中美結構性矛盾的必經階段。再加之新冠疫情對中國外部關係的衝擊、以及過去幾年來中國外交政策顯現的一些消極後果(例如一帶一路項目給一些開發中國家帶來的債務問題),中國外交不可避免地呈現出攻守兼備、甚至以攻為守的激進狀態。

二十大結束後一個月以來,中國外交似乎步入了一個新階段。自11月初,中國外交一洗頹勢,前有巴基斯坦、德國、坦尚尼亞、越南四國領導人訪問北京,後有習近平出席G20峰會和APEC峰會並同多國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領導人峰會似乎讓世界看到了中美關係緩和乃至改善的可能性。中美之間已經重啟了一些雙邊對話,包括氣候變化、防長對話。考慮到明年中美都沒有重大國內政治事件,有很多學者認為中美改善雙邊關係的契機已經到來。

問題在於,中國目前在外交關係中所採取的「魅力攻勢」是戰略上的轉折還是戰術上的調整?在戰略層面上,中美關係的基本矛盾,包括結構性矛盾、台灣問題、經貿關係,都並沒有因為二十大或者美國中期選舉發生任何重大變化,在大框架、核心問題和領導人戰略目標沒有變化的條件下,很難產生戰略改變的條件。但是在短期內和戰術層面上,中美之間確實存在防止衝突、防止關係進一步下滑的必要性。這也是促成領導人峰會的核心原因。

挑戰在於,即便中美之間存在改善關係、防止衝突的意願,仍有很多現實因素不在兩國政府控制範圍之內,這包括台灣未來島內政治的走向,也包括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有可能對華、對台採取的動作和措施。因此,二十大以後中國外交的走勢仍然充滿挑戰。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24/183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