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藍橡樹:「海歸廢物」真實心聲

作者:

讀書和求學就只是為了賺錢嗎?留學的價值又僅僅是只用薪資來衡量的嗎?這段人生當中的奇妙經歷,到底帶給留學生們什麼樣的影響與收穫?

你要工作多少年,才能掙回留學的錢?

最近,90後留學生博主@小琛日記現身說法,算了一筆帳:

16歲出國,留美8年,花掉268萬人民幣,然而藤校畢業的她,年薪只有15萬。

也就是說,要不吃不喝近18年才能掙回學費

‌‌「工資學費倒掛‌‌」的窘境,讓不少和小琛一樣的留學生們欲哭無淚。

某些招聘崗位‌‌「要求有留學經歷,碩士以上學歷,月薪2-3K‌‌」讓人兩眼一黑——留學生真就比白菜還便宜了?!

更慘的是,在這個史上最難秋招季,還有大批簡歷上寫著big name的留學生,期望值一降再降,卻依舊連一張平平無奇的offer都接不到。

這樣大的落差,讓不少海歸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海歸廢物‌‌」成了他們半玩笑半認真的自嘲。

網絡輿論更是在無形之中把焦慮的氛圍感拉滿,種種誇張的反面案例仿佛都在暗示,當投入與回報嚴重不成正比,留學這件兒事兒無疑極不划算

但是讀書和求學就只是為了賺錢嗎?

留學的價值又僅僅是只用薪資來衡量的嗎?

這段人生當中的奇妙經歷,到底帶給留學生們什麼樣的影響與收穫?

我們採訪了五位海外留學生,試圖還原他們真實的求學經歷以及歸來現狀,究竟該以何種眼光重新審視留學投入與回報的價值衡量,或許能給大家帶來不同的答案。

一、早早就有了薪資賺不回學費的覺悟

阿帕斯:28歲,現媒體打工人,加拿大留學生

說起當初為什麼要出國留學,我可能是因為‌‌「胸無大志‌‌」。

我們中國人好像總習慣於在什麼階段就做什麼事,不然你就有可能一步錯步步錯。

但是本科畢業後我覺得,青春時光如此美好又短暫,為什麼要耗費在工作上,早早地就‌‌「過勞丑‌‌」。

不想工作,又不想在考研內卷,出國留學就成了一個可以‌‌「兩全‌‌」的選擇。

留學與其說是一種個人投資,不如說是一種體驗

一種去感受世界各地風土人情,去探索國內外的教育到底有什麼不同,去尋找人生還有什麼更多可能性的體驗。

玩過,看過,這就足夠了。

而我早早就有了薪資賺不回學費的覺悟:

別那麼功利,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年薪百萬,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才是成年的必修課。

這麼說可能會讓人覺得我就是個拿著家裡錢只知道享受的富二代?

事實上,留學的那幾年裡,我一直都在做兼職,最多的一個月能賺2500刀。

再加上加拿大留學並沒有英美那麼費錢,消費水平也不高,收入足以cover生活費。

所以我後來不僅沒再向家裡要過錢,甚至還為爸媽的加拿大之旅出了點讚助。

這樣的留學生活其實並不輕鬆

為了省錢,我住過沒有隔斷的客廳,蹲點過超市的打折菜,嘗試過走路40分鐘去上課;

垃圾物業準點下班,不得不學會了自己換老式保險絲;

兼職打工的時候,也被黑心老闆剋扣過‌‌「血汗錢‌‌」卻沒處說理……

不是所有留學都是為了所謂的遠大志向,清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敢去追尋自己的理想,也有能力為理想買單,才是我‌‌「胸無大志‌‌」的底氣

而那些在加拿大看過的風景,那些讓我學會獨自生活的經歷,就已經值回票價。

二、留學讓我看到way more的生活方式

Ru女士:24歲,美國頂尖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

我是學藝術的,所以對我來說,留學的意義本身就是不能簡單用工資或者金錢去衡量的。

學藝術的,想去世界範圍內更好的學校深造,上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課,比較刻薄的來說,這不是你有那麼多錢就可以等價交換的機會。

比如我畢設的指導老師是某國際頂級大獎的獲獎者,如果我不出國,上哪兒去找他當指導老師。

所以在我的衡量里,我肯定是賺的

我最開始留學的目標其實很簡單,就是功成名就,極為單純。

我是為了卷死別人獲得成功才繼續上學的

但是三年留學下來,我不想卷了,我躺平了。不是我不熱愛了,而是我不那麼功利了,我的熱愛更純粹了

我的一節創意寫作課,同班同學10個人,我是唯一一個中國人,唯一一個一路上學上到研究生的人。我的同學們一個比一個精彩:

有工作後又來念二碩的小女孩;

有懷揣作家夢,為了維持生計當了好多年社區中學文學課老師的波多黎各大哥;

有40多歲剛離婚,有時候甚至帶娃上課的大姐;

還有一個已經退休的70歲的阿姨,重拾對寫作的熱情,現在在寫非虛構……

對這位‌‌「高齡‌‌」同學來說,或許這輩子都沒有太大可能得諾貝爾得布克文學獎了,為啥她還要學習還要寫作?因為她喜歡啊,這不就是朝聞道夕可以死麼?

我就忽然明白,人不一定要成功,你可以喜歡一切你做得平庸甚至不擅長的東西,然後做一輩子

我們的人生也無需那麼著急,我還有幾十年可以浪費,可以‌‌「朝著功成名就獲得成功趕緊賺錢‌‌」以外揮霍。

這些種種,讓我可以跳出原有的文化體系,看到way more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和國內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最後,其實說完我是學藝術出來留學的之後,價值和意義這個東西就不言而喻了。

無人可以反駁,後面的話都是value add。反正在哪裡都沒有錢賺。

三、留學最大的收穫就是我老婆

Ding:33歲,現國企法務,澳洲留學4年

當初去留學的時候年紀還小,其實對人生並沒有特別清晰的規劃,有點‌‌「稀里糊塗,陰差陽錯‌‌」地走上了留學這條路。

現在我發現,留學對我的人生重要事項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畢業後我進到了一個普通國企從事法務工作。作為一顆小小螺絲釘,拿著一般的工資。

但因為留學生的身份,公司會給到我相較於其他同事更多的機會。比如一些涉外案子,會傾向於找我來做。

今年年初我通過了公司的海外人才輪崗計劃,順利的話,這兩個月就要動身去南美工作了。

雖說是背井離鄉,但兩年後回國,事業上會得到一個比較大的提升。

我相信如果沒有留學經歷的話,我是很難得到這個機會的。

而且也是因為留學,讓我的環球視野變大,接受度變得更高,也有勇氣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才敢去接下這個外派的offer。

當然,我老婆也會跟我一起去南美。我們兩個其實也是留學認識的。

語言課上的一個破冰遊戲讓我注意到了這個女生,之後在一次次的小組作業、約飯、party上逐漸升溫。

我們的故事和其他留學愛情故事比沒什麼不同,但幸運的是,我們走到了最後。

所以我留學最大的收穫,就是我老婆。

可能因為同是留學生,我們的背景、經歷、三觀都非常契合。

在得知我想去南美試試的第一時間,我老婆就站出來支持我,並對我有一種‌‌「迷之自信‌‌」。

哪怕我們兩個人一句西班牙語都不會說,也相信我們在那邊工作生活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四、留學是永遠留在我性格里的一種痕跡

Troye:27歲,任職某網際網路大廠,美國Top30研究生

不同於我的本科,一所不是名校的普通大學,在美國Top30讀研的時候,我真的遇到了很多很棒的人

大家會經常聊一些比較正向的話題,諸如感情,諸如工作,每個人或許迷茫,但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在這樣的碰撞中,我的視野被逐漸打開,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會讓我不自覺地想要變成和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還要優秀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從小就被認為是一個邏輯性很差的人。

但或許是準備托福、GRE和在國外讀書時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在大家很欣賞我的點,竟然是我的邏輯清晰嚴謹。

以及每堂課、每個教授反覆強調的critical thinking也讓我在和不同的人交流的時候,有了更多思考的角度和包容性

這些性格里的改變,是將伴隨我一生,且遠比薪資重要的多的東西。

那當然如果一開始留學就是為了回來掙錢,拿更多的package,也無可厚非。

我有見過一些同學,為了留下來,為了找到工作拼命networking。不過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

我相信大多數人出國是為了多看看這個世界,那既然初衷是‌‌「體驗‌‌」,為什麼回國之後又要因此而焦慮呢?

五、大家好像做什麼都要追求個意義其實只要努力過就夠了

Jennie:30歲,現體制內工作,‌‌「大齡‌‌」辭職留學英國

如果要按照工資來衡量的話,我本人可能就是這種意義上的‌‌「廢物‌‌」。

出國前我的月薪過萬,花40萬去留學後,現在月入只有4500

但是你要是問我後悔嗎,我的答案是,一點兒也不。

因為是留學讓我學會了接納自己

我到現在還記得,學校舞社裡的外國同學們站在舞台上閃閃發光的樣子。

她們或許並不瘦,也不並不是大美人,甚至連動作都不一定熟練,但是她們就是敢展出來自信又大方地展示自己

這讓我發現,原來美一直都是多元的,我被曾經的單一審美PUA了太久太久。

在國內搜‌‌「Gap year‌‌」,出來的全是教你如何考研考公上岸再順帶拿個教師資格證。

好像我們永遠都不能停下來,要時時刻刻去做‌‌「有意義的事兒‌‌」。

但在國外的間隔年,大家是真的會去做一些看似毫無價值的事情。

有人去了非洲當志願者,有人打工賺學費去了,甚至還有人因為喜歡功夫喜歡李小龍,跑到香港追星……

這些都讓我明白,只要不自己給自己設限,人生是有很多選擇的

留學確實也給了我更多的選擇,我可以選擇去一線城市卷生卷死,也可以看夠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後,選擇回老家上岸。

當然,我的這個崗位是要研究生學歷的,這也算一種最世俗的留學的價值吧。

但我始終相信,一件事的意義或許不是當下立刻顯現的,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再回頭看,你才能發現這其中的玄妙。

所以與其追問意義,不如重在經歷

六、採訪後記

點開豆瓣著名‌‌「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小組‌‌」,你會發現成功的留學生都是相似的,廢物的留學生各有各的‌‌「廢點‌‌

他們有人從名校畢業後,無法接受現狀配不上過去的自己的心理落差,不甘心成為默默無名的nobody,每天思考著這份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有人看著身邊原本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同學朋友一個個功成名就,焦慮著為什麼只有自己一事無成;

有人回國後嚴重水土不服,看著身邊人一個個結婚生子邁入人生下一階段,自己也要面對催婚催生、年齡焦慮……

似乎所有人都在往前走,除了自己。

他們想改變,卻又感到處處碰壁的無力。

這些迷茫和焦慮並不是海廢所獨有的,他們只是和所有253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正在經歷著‌‌「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不同於被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折磨得心力交瘁的中年危機,處在人生四分之一階段的年輕人們依舊擁有著去改變自己、改變未來的可能性。

但同時,他們又不太確定自己是否還有足夠的年輕資本去試錯,將每一個決定都看得重之又重,怕自己走錯了路。

‌‌「名校海歸‌‌」的光環,更是無形中將這種焦慮放大

他們自嘲為海廢,一邊喊著躺平,一邊反覆仰臥起坐去卷回去。

但是就像海廢不一定真的廢,當我們不再把‌‌「金錢‌‌」當做唯一衡量標準時,留學的價值也變得更豐富。

留學也從來不是一個標籤化的東西,它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風景,自然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

這些植根於內心深處最主觀的感受,不能,也不應該被冠上一個世俗的標準被評頭論足。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藍橡樹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03/183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