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遊客進入北京天壇公園遊玩。中國政府最近開始逐漸放寬疫情防控措施。
中國政府逐漸放寬疫情防控措施,但當局是否做好"全面開放"的準備也令外界擔心。對於歐美國家從隔離、疫苗到開放的過程,中國能否有所借鑑?貿然"鬆綁"又潛藏著哪些風險?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8日晚間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說,新冠疫情還在中國不同的地方出現,但正確看待奧密克戎病毒引起的情況「不能用兩年前的方法」。
鍾南山:「完全引用那個方法看起來不行,因為現在(病毒)傳染性極強,但致病率大大減弱。如何順應當前的形勢,能夠更好優化我們的防控政策,使我們國家真正做到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
中國國務院在12月7日宣布了十項放鬆防疫措施,但強調「不是開放不防」。中國在經歷多日大規模「白紙運動」抗議之後,最後一個堅持「清零」的大國,目前也正面臨防疫政策的轉折點。當中國逐漸邁向解封時,外界普遍感到擔憂。
根據推特「Zhengfawei政法委」發布在網絡的一段錄音,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閻隆(Yan Long,音譯)在專訪中表示,中國民眾對於全面開放的看法仍有分歧:「仍有2.5億60以上的人根本沒有接種疫苗,大部分是在城市地區……。(中國)民眾仍依靠身體上的封鎖(零接觸),以及其他動態清零政策的措施來保證自己的安全。我認為,這是他們對新冠病毒如此恐懼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不想接種疫苗。」
這位學者還表達了對中國「全面開放」的擔心:「我一直在行政上擔心,政府是否準備好了?如果他們有措施到位,將可以學會如何應對大流行病。它們花了很長時間學習如何實施清零政策,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學習如何應對全面開放。」
2022年12月6日,顧客進入北京一家重新開放的商場。中國政府最近正在逐漸放寬疫情防控措施。(美聯社圖片)
兩年前,歐美許多國家也同樣面臨疫情封控與解封的困境。當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爆發時,美國時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同時伴隨確診和死亡人數上升、醫療防護物資供應短缺等問題,辦公場所、學校、餐廳等也相繼關閉。
與此同時,歐洲各國也曾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在疫情爆發初期,歐洲曾有每天超過一萬確診例的增長,多國進入封鎖狀態,社交聚會被禁止,許多娛樂場所關閉,民眾離家外出的理由只能是去上班、購買生活必需品、尋求醫療幫助或是每天一小時的運動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封鎖」,西方各國民眾依然能在緊急狀態下外出,並沒有因為確診、密接等情況遭到政府的強制隔離。
隨著居家檢測劑及疫苗普及,美歐國家逐漸走向開放。在美國多個城市裡,可見到餐廳擺設了戶外座位,民眾可在室外用餐;歐洲國家則取消了室外戴口罩的規定;上班族及學生逐漸返回辦公室或學校;旅行也不再受到限制,包括飛機航班、火車等公共運輸運輸逐漸恢復。此外,疫情期間除特定私人場所要求疫苗接種證明外,大部分人並不需要所謂的「健康碼」。
即使連防疫政策異常嚴格的日本和台灣,近期也逐漸放寬了防疫措施,入境旅客不再需要隔離,也不需要陰性核酸證明。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法學院教授麥宜生(Ethan Michelson)向本台表示,雖然他並非流行病學家,但外界目前的共識是,巨大的感染潮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中國的)醫療保健系統是否會不堪重負還有待觀察。在我看來,在家治療輕症患者和限制重症患者住院的新政策,對於優化有限的醫療資源來說,是非常明智的策略。」
麥宜生近日在推特發文指出,至今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僅公布了5,233名新冠疫情死亡人數,但中國民政部相關報告卻顯示,從2019年第四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的火化遺體數量,比使用2007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火化遺體的預估值來說高出了400萬人。
他在回複本台查詢時強調,中國火葬人數上升不一定反映與清零政策相關的死亡率上升,這種說法需要更多數據佐證,「這也有可能只反映了政府在大流行之前推行火葬,以及民眾厭惡在清零政策期間埋葬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