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原為魏人,祖父樂羊曾為魏文侯之大將,率兵大破中山國,並因功受封於靈壽。然而自魏文侯之後,歷代國君不思振作,因此樂毅便離魏去趙。
趙武靈王非常賞識樂毅,然而卻於「沙丘之變」中被害身亡,繼位之趙王並不重視樂毅,所以他又返回魏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魏王派他出使燕國,燕國國君昭王雄才大略,並極為禮賢下士,對於樂毅他想以客卿之禮待之,樂毅感動之餘,卻表示身為外人不敢承受此要位,願身居亞卿,待日後立功再任要職。
出使列國聯合抗齊
此時齊湣王殘暴成性,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鄰近各國諸侯都受到他的欺凌。燕國與齊國早有宿怨,燕昭王認為齊湣王昏庸無道,應是討伐之時機,於是問樂毅攻打齊國之意見?
樂毅回答說:「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地大人多,單獨攻取不易,必聯趙、楚、秦、韓、魏五國之力方能敗之。」並表示願出使各國共同伐齊,此時樂毅向諸侯們盡訴齊湣王之殘暴不仁,最後各國一致同意出兵。
燕昭王任樂毅為上將軍,統帥趙、楚、韓、魏、燕國之兵攻打齊國。樂毅的大軍先於濟水之西大敗齊國之師,而後立即封賞秦、韓二國之軍,使之回國,並派魏國攻取故宋國;趙軍攻取中山國東部,自己率領燕軍直下齊國首都臨淄其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一連攻陷齊國七十餘城,齊湣王出逃。之後,各國軍隊陸續收兵回國,留下樂毅守臨淄,繼續攻最後之莒、即墨二城。
惠王猜忌功敗垂成
樂毅盤算,若能讓聯軍以最快之速度擊敗齊國的軍隊,使燕軍能進入齊國各城經營,以安撫民心,才能真正得到民心征服齊國。但在這關鍵時刻,齊國主將田單使用反間放出流言說:「樂毅能在半年內,攻下七十餘城,為何費了三年還攻不下兩座城呢?實際上是想自立當齊王。」燕昭王聽了卻說:「樂毅功蓋天下,就算封王也未嘗不可。」從而派使者,要封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的厚意,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只實現當年與昭王之諾,封昌國君。
然而燕昭王死後,其子燕惠王繼位。田單知道惠王生性多疑,且任太子時曾和樂毅發生不愉快,就再次使用反間計,燕惠王立即改派騎劫接替樂毅的兵符,並把樂毅召回,而田單後來在即墨打敗騎劫,並趁勝追擊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城,樂毅之苦心經營毀於一旦。
受誣不辯大將之風
樂毅沒多說什麼,默默的到了趙國,燕惠王害怕樂毅心生怨懟,將率趙國攻打燕國,於是修書派人送至樂毅說:「你何以報答先王知遇之恩?」樂毅回給惠王的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報燕惠王書》。
他在書中回顧往事,婉娩表達了受恩先王,但鑑於往事不可留於燕國,目的是為了保全昭王以及惠王之名聲。並列舉伍子胥的故事,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願屈死,並告知惠王為人要寬容,與人為善。
樂毅到了趙國不念舊惡,並在有生之年中不斷的修好趙、燕的關係。樂毅不單是文武雙全,其週遊列國,合五國之師,不念舊惡,真為戰國之僅見。莫怪,以諸葛亮之才躬耕於南陽時,也要以樂毅為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