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專家:中國五月中旬可能迎來下一波疫情高峰

專家表示,下一波高峰可能會落在五一長假結束後的兩周,那將是再次檢視中國是否能安然度過的關鍵,但最終仍取決於中國實際感染人數,只不過這個數字始終被低估而沒有明確答案。

廣東深圳南站大廳內,旅客們人們帶著口罩和行李,熙熙攘攘擠滿大廳,等待買票和登車。(2023年1月7日)

新冠百年大疫似乎將走到終點之際,中國在經過農曆春節大量家庭團聚後,看似已安然度過新一波的感染高峰。中共官方在農曆年後發布的信息稱,全國整體疫情已進入「低流行水平」。專家表示,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可以確定,中國在去年12月上旬放寬防疫措施後,曾有一波疫情高峰,但春節期間的緩慢上升仍值得關注。下一波高峰可能會落在五一長假結束後的兩周,那將是再次檢視中國是否能安然度過的關鍵,但最終仍取決於中國實際感染人數,只不過這個數字始終被低估而沒有明確答案。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1月3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全國整體疫情已進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穩步下降態勢。在1月21日至27日春節假期期間,發熱門診的診療在初一時最低,之後雖有回升,但一直低於節前的診療量,減少了40%左右。和2022年12月23日的峰值相比,下降94%。1月27日基層機構的普通門、急診的診療量是203.6萬人次,與節前相比減少近三成(註:因中共一貫瞞疫,實際情況未知)。

北京一家醫院的急診室醫生正在診斷病人。(2023年1月19日)

疫情危機解除?

台灣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2月1日在台灣《聯合報》刊登評論指出,中國新冠疫情的危機已經解除,大家所關心的中國農村在農曆春節後是否會出現第二波或第三波疫情,因農村人口密度不高,即使沒有疫苗及藥物也未出現太大的疫情。這和2020年全球疫情以及在歐美國家所造成的重創相比,規模都相對比較小。而全球各國對中國旅客入境的管制,應也會隨著疫情的演變而逐漸鬆綁。因此,新冠百年大疫的全球演變在未來一、兩個月應會宣告結束。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金傳春提供)

台灣防疫專家、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要了解是否度過高峰,必須要看兩種數據,一種是對人的偵測數據,包括感染數據(病毒陽性率)、輕症病例、重症/加護病房病例,以及死亡病例數據;另一種是對病毒的監測數據。

她表示,根據中國疾控中心2月1日發布的最新資料分析,中國自去年12月8日放寬防疫措施後至今,偵測到人的新冠病毒RNA陽性率在去年12月25日達到高峰,為29.2%,將近三成,之後明顯下降,到今年1月30日降至2.5%;民眾自行居家快篩的陽性率高峰在12月22日,為21.3%,至1月30日降至最低,為2.2%。

輕症發燒門診的就診人數則在去年12月23日達到高峰,有286.7萬人次,城市高峰較農村高峰早一天(12月22日),低谷是在1月23日的11萬人次。住院高峰在今年的1月5日。死亡高峰在今年1月4日,單日死亡4273人,至1月30日降至434例。

金傳春表示,在病毒偵測數據方面,要看的是不同變異株隨時間、地區與疫苗覆蓋率變化的數據,以及最近一至三周境外與本土病例的不同變異株的數據。她說,從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23日新冠病毒的偵測數據可以發現,中國全為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株,共有24群演化分支的系列變異病毒,但美國的變異株更多,主要是因為許多美國人不戴口罩,所以有更多的病毒多樣性。現在中國來講,主要還是以BA.5.2為主,占70.2%,BF.7其次,占28.3%。

度過高峰

金傳春說:「也就是說你從剛剛那個數據呢,我們的結論是,中國大陸的高峰事實上是已經過了。不管是從感染,不管是從輕症或者是重症和死亡,你可都可以看到,中國大陸的高峰是已經過了。」

不過,金傳春也強調,這當中必須注意中國所有的資料數據跟實際的數據可能有落差,一方面是因為極權國家的資訊未必層層透明,另一方面是如果有的縣市因數據太多來不及統計而未上報,那麼各省報上來的數據就會跟真實有落差。這是全球各地患者人數快速湧現而飆升時,都可常見的「低報」現象。

她說,中共官方雖說春節期間的疫情並未明顯反彈,但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網站1月27日刊文指出,在前往湖北省農村的沿途,看到了很多用帳篷搭起的靈堂。

住在廣州的資深媒體人Kevin對美國之音說,中國現在各地就醫的人潮還是很多,但很多陽性患者即使到了醫院也「無藥可治」,因為藥物都被院方留給「熟人」了,所以只好又返回家中自己待著養病。

中國新冠疫情爆發後,北京一家藥店出售退燒類藥品的架子空蕩蕩。(2022年12月13日)

一藥難求

他說,他有一個親戚住在湖南邵陽的農村,那位親戚到醫院就診時連感冒藥都沒有,就在醫院裡吵起來,醫生後來才開了點藥給親戚帶回家,後來他們打聽後才知道,醫院都把一些感冒藥留給熟人了,包括阿茲夫定等抗新冠藥物,一般人是開不到這些藥的,所以也有些人就乾脆不去醫院了,所以地方政府也沒有辦法準確統計感染率。

Kevin表示,另一位同事的父親,他在陽性後傳染給全家,他就托朋友從香港買一些抗新冠的藥物,但真正美國的輝瑞藥很難買到,所以只能買到印度制的仿輝瑞抗新冠藥物,而且價錢很貴,一個療程一盒5天分的大概要兩、三千塊人民幣。

Kevin說:「所以很多人既然得了,沒有辦法,那就是在家待著,像治感冒一樣,等它痊癒了。醫生也說,你只要在家待著,靜養幾天,自然症狀會消失,會好起來的,那我們就沒辦法啊,只能這麼養著了,沒有藥,你讓我們怎麼辦?那只能是聽天由命了!」

有沒有下一波?

金傳春說,即使中國自放鬆管制後的疫情高峰已過,但不代表就不會有下一波高峰,這跟偵測到的病毒有關,與是否有一個群聚以及有無其他國家的病毒進入到中國有關。

她說:「也就是說,你的病毒的偵測,如果說中國大陸有一個群聚,下一波他們的問題可能在他5月1號的長假,所以5月1號長假過後兩個禮拜就是他要去確定是不是可以安全度過後面的這個問題。」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榮休教授李敦厚。(李敦厚提供)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榮休教授李敦厚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從中國提供的數據顯示,發熱門診在12月9日為42.5萬;12月23日高峰攀升至286.7萬,1月30日跌至16.4萬,看來42.5萬並不是這一波的開始,也不確定能將曲線往前推斷到多遠。但可以看出,中國清零政策轉向時,染疫人數已經達到數十萬,因此與病毒共存是必要的,因為「魔鬼已經從瓶子裡出來了」。

他表示,春節期間的發熱門診人數雖然沒有急劇上升,但1月22日之後有一條上升非常緩慢的曲線,需要進一步關注。

他說,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在放寬措施後曾有一波染疫高峰,但是否會還有下一波,以及下一波的規模是否會變小,則要看實際感染人數多少、是否達到群體免疫而定,但這個數字目前沒有明確答案。

李敦厚表示:「在這一波如果是從症狀來看的話,看起來是減少,可是實際上感染的人多少並不清楚。會不會有下一波,這完全是看你還有多少人會被感染。」

不確定實際染疫數字

他說,發熱門診看到的數字並不能肯定代表所有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因為有些感染者不會發燒,但它確實提供了一些估計依據。如果自去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30日共53天、以去年12月23日的每天就診286.7萬高峰計算,那麼發熱門診最多的就診總人數為1529.1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11%。若依據中國疾控中心提供的圖表數據估算,這段期間的就診總人數約為5500萬人,僅占中國人口的4%左右。但中國流行病學專家,前疾控中心首席科學家曾光曾表示,有80%的中國人已經染疫,所以真正被感染的中國人有多少,沒有人知道。

李敦厚說:「從理論上講,發熱門診就診的人可能只占所有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一小部分,除非進行有條不紊的調查,否則恐怕低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實際人數。要主張有80%的中國人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還是需要有更多證據。」

他說,即便如此,對於人口眾多的中國,如果這些病例聚集在一些熱點地區,那麼20%的未感染者也達到2.8億人,對公衛防疫還是會構成重大的威脅。

他說,奧秘克戎的致死率約為感染者的千分之一。中國第一波新冠病毒疫情,其發熱門診約5500萬患者,死亡人數約6萬,跟奧密克戎的致死率一致。但如果有80%的人感染,代表中國有11.29億人感染,預期應有112.9萬人死亡,這跟官方宣稱的6萬人死亡有著很大的差距。官方的數字明顯低了很多。

李敦厚表示,中國的新冠疫情仍有不少未知數,中國新冠病毒死亡人數被低估。但中國疾控中心數據共享是好的開端,特別是如果這些數據能夠不受任何政治干預。

疫苗改良

李敦厚還說,中國肯定需要有良好的疫苗加強計劃,使用那些已知比中國自己的滅活疫苗更有效的疫苗。中國自製的口服抗病毒藥物也仍需要更多數據才能了解其真正功效。

儘管全球疫情已經趨緩,世界衛生組織在1月30日仍將「COVID-19」(新冠病毒)列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並表示需要採取長期的公共衛生行動。

金傳春說,除了個人衛生與病毒偵測仍需持續進行之外,疫苗的改進也很重要。現在的新冠疫苗不夠好,疫苗設計不能單靠棘突蛋白當抗原,這是不夠的,因為奧密克戎在棘突蛋白上的變異位點最多,所以擋不住感染,只能降低重症和死亡。如果能兼顧棘突和非棘突蛋白,而且在疫苗設計上考慮不同的新冠變異株的共同抗原保守區(conserved common antigens),比如激活B細胞與T細胞的抗原,達到長期的細胞免疫與抗體免疫,將會更有防護之效。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03/186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