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起居注——古代帝王的監控錄影

作者:

宋太祖趙匡胤

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言行舉止,由專門的機構或指定的科員記錄在案,送中央檔案館存檔,這本檔案的名稱就叫「某某皇帝起居注」。

有些在乎青史留名的皇帝,面對這種近乎監控錄影的東西,即便火冒三丈的時候,也要儘量克制自己的情緒。《續資治通鑑》記載:有天宋太祖趙匡胤下班後,在御花園裡打麻雀玩,突然跑來一位官員,聲稱有急事上奏。趙匡胤聽他嘮叨了半天,結果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很生氣,忍不住罵了幾句。偏遇著這位官員是個犟拐拐,說我事情再小,也比陛下打麻雀事大。氣得趙匡胤舉起斧柄就打,敲掉了人家兩顆門牙。此人顧不上滿嘴冒血,卻拿了地上的牙齒小心包裹起來,揣在懷裡。趙匡胤說:「你把牙齒藏起來,是想去法院控告我嗎!」官員說:「法院是你開的,我自然告不了你,但剛才發生的一切,自會有史官記錄下來。」

這位官員所說的史官,就是專門記錄皇帝言行的工作人員。他就躲在皇帝看不見的地方,密切注視著剛才發生的事情,把它刷刷刷地記錄在筆電上。

情況立刻發生逆轉。趙匡胤聞聽後趕快換了一副面孔,擺出虛心納諫的氣度,下令賞賜傷者金銀珠寶、高級布料,表明他非但不拒絕批評,還要給予嘉獎。於是我們看到這一段言行錄的結尾,趙匡胤替自己掙回來八個字的評語:「帝悅,賜金帛慰勞之。」

我們不知道是誰發明了「起居注」這種東西,總之它對心存畏懼的帝王,多少能夠產生一些威懾作用。如果定要尋根究源,那麼周成王姬誦「剪桐葉為珪,戲封叔虞」的故事,應該算是最早的「起居注」了。姬誦繼位時,年僅13歲,有天跟弟弟叔虞玩耍,用樹葉刻了一塊「珪版」,隨手送給弟弟,說:「拿這個封你!」旁邊的史官立刻把這句話記錄下來。後來史官據此提醒成王真正封賞叔虞,成王感到奇怪,說我那不是開個玩笑嗎?史官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成王只好說話算話,履行他對叔虞的承諾。這件事發生在差不多三千年前。叔虞被封后,建立了一個新國家,就是晉國。

這種記錄皇帝言行的做法,後來形成一種制度,一種傳統,為多數朝代所遵循。根據不成文的慣例,起居註記錄的內容,當事人是不能隨便翻閱的,即便皇帝也必須遵守。《史記》之所以能夠稱為「信史」,固然源於司馬遷個人秉持了實錄的精神,但也與漢武帝劉徹能夠遵守制度有一定關係。否則,像他乃祖漢高帝劉邦的無賴氣,比如當眾撒尿這類充滿流氓習氣的小動作,後人肯定是看不到了。

一般說來,大凡對白紙黑字還能心存一點敬畏,人就不大會壞得特別出格。正如《帝國政界往事》的作者李亞平所說,皇帝居然有怕的東西,這就是中國人的福氣。唐太宗是史家公認的明君,他對起居注始終保持敬畏的心態,恰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貞觀之治」的必然出現。當時唐帝國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是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國家。《資治通鑑·唐記》講述過一件事,太宗皇帝對諫議大夫褚遂良說:「你負責掌管起居注,其中記錄的內容可以拿來看看嗎?」褚遂良的回答就很乾脆:「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目的是使人君不敢為非作惡,沒聽說過當事人能夠自取而觀之的!」

唐太宗怕自家短處也被如實記錄,心有不甘,又問:「朕有不善,你也記啊?」褚遂良說:「臣身為史官,不敢不記。」黃門侍郎劉洎在一旁理直氣壯地聲援說:「假使遂良不記,天下人亦皆記之。」唐太宗悚然而驚,承認「確實如此」。他親眼目睹過隋末農民風起雲湧的反抗,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深知「天下人」攪動山河的力量。

在此之前,唐太宗曾經問過宰相房玄齡,表示對起居注的特殊制度不很理解。他說前代史官記錄皇帝言行,都秘而不宣,不讓君主翻閱,道理何在?房玄齡說:「史官不虛美,不隱惡,如果讓心胸狹窄的皇帝看見,必然動怒,所以不敢呈獻。」唐太宗替自己尋找理由說:「我為人處事,不同於前代帝王。自觀國史,是想了解前日之惡,以便改過自新。」要求房玄齡將記述內容編集上報。諫議大夫朱子奢認為不妥,說:「陛下聖德在身,舉止沒有過錯,史官記錄,自然都是好話。以陛下之英明,獨自調閱《起居注》,固然沒有損害,但先例一開,子孫效仿,一旦遭遇庸材之主,飾非護短,必然給史官帶來殺身之禍。如此一來,史官為遠離禍害,莫不阿諛順旨,以求明哲保身。歷史將再無真實,又如何取信於後代!」朱子奢這一番慷慨陳辭,意思在提醒唐太宗,只要繼續虛懷納諫,沒必要擔心史官不能如實記載。

唐太宗心胸坦蕩,發現公元626年6月4日的記錄,涉及「玄武門之變」時,語多含蓄隱秘,指示房玄齡說:「從前周公誅殺管、蔡以安周,季友鴆毒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殺建成,也類似這種情況,史官又何必隱諱呢!」下令「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唐文宗李昂則自己跑到「史志辦」去,求史官給他面子開個後門。有一天,李昂按捺不住好奇心,又跑到人家辦公室去。這次輪到起居舍人魏謨值班,魏謨非但不給皇上面子,還教訓他說:「起居注兼記善惡,用來儆戒人君。陛下只須盡力為善,不必觀史!」李昂悄悄說:「我從前曾經看過的。」魏謨說:「這是從前的史官違反規定,犯了大錯。如果陛下自己跑來翻看記錄,則史官定會有所避諱,將何以取信後人!」唐文宗是個懂道理的好皇帝,當場表示從此不走後門,同時也為自己掙來三字評語:「上乃止。」

這種尊重史官、也即尊重歷史的優良傳統,經唐末戰亂、五代十國,演出了數十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紛紛攘攘之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又重新進入一統時期,這就是趙匡胤創建的北宋王朝。曾經一度廢置的起居注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在一次御前會議上,負責起草聖旨的史館修撰扈蒙上言說:「從前唐文宗每次在延英殿召集大臣論事,必命起居郎、起居舍人在宮殿台階前執筆記錄時政。到後來的唐明宗,也下令端明殿學士及樞密直學士輪修《日曆》送交史官。惟近代以來,此事全廢,雖然每季有內殿《日曆》,由樞密院錄送史館,但記錄的,不過是臣子奏對辭謝的內容而已。至於帝王言動,卻無人記錄。原因是宰相擔心泄漏機密,不宜宣揚;史官因此被疏遠隔離,如何能參與其事並得知內情?希望從現在開始,凡是帝王言行,可以記入史書的,一併委託宰相及參知政事,每月輪流負責記錄,以備史官撰集。」宋太祖趙匡胤下詔採納這一建議,命令盧多遜專管此事。

但實際施行中,並未完全執行。故而宋太宗時期,史館修撰張佖又一次出來建議,請求設置起居院,恢復左右史之職,專門記錄《起居注》,在每月終移送史館存檔,以備將來修史之用。宋太宗的反應是「覽而嘉之」,於是在禁中設立起居院,任命梁周翰掌管起居郎,李宗諤負責起居舍人。然而時隔不久,梁周翰卻請求把撰寫的起居注每月先呈送皇帝御覽後,再交付史館存檔。這種公然破壞規矩的做法,居然得到宋太宗首肯,所以史官在史書中特別記錄一筆:「《起居注》進御自梁周翰始。」憤然將梁周翰迎合皇帝、卑躬屈膝的嘴臉載入史冊。

這讓我們看到,歷史上就有這種奸邪的小人,他們缺乏做人的道德底線,僅僅為了一己私利,就可以不顧天下公議,膽敢遺臭萬年!他們的智慧只體現在,專門替統治者做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數千年不斷的王朝更替,政壇風波,許多時候就壞在這類人手裡。

梁周翰的破壞制度,宋太宗的無視傳統,讓人懷疑,原本以真實為生命的史學,是否摻雜了太多的虛假內容?

值得慶幸的是,有破壞制度的事情發生,就有維護史學傳統的精神存在。《遼史》記載,遼道宗耶律洪基想要看「起居注」,修注郎布延等就是堅決不給,即便被各處杖刑二百,免職罷官也在所不辭,絕不妥協。這種寧折不彎的浩然正氣,有時表現為綿里藏針,同樣令人肅然起敬。《金史·楊伯雄傳》記金主海陵王完顏亮有次半夜時分,要楊伯雄為他講解鬼神故事。楊伯雄答稱沒有學過,完顏亮執意要聽,楊伯雄就諷喻他說:「臣家裡有一卷書,專記人死復生。有人問閻王根據什麼免人死罪,閻王說,你準備一本小冊子,凡白天所做之事,晚上就記錄下來,不堪書寫的事情,就不能去做。」楊伯雄是負責起居注的官員,他針對完顏亮迷信鬼神的心理,其實在告訴帝王一個道理,這人間的「閻王」就是歷史!

有些頭腦清醒的帝王,知道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自己不能一手遮天,故而調換心態,希望《起居注》記錄力求真實。金世宗完顏雍就曾經對宰臣說:「朕觀前代史書多有溢美。大抵史書載事,貴在真實,沒有必要浮辭諂諛。」非但如此,完顏雍還效仿唐太宗貞觀時期的起居注,規定即使討論朝廷機密,史官也可以不用迴避。《金史》上記載說:「朝奏屏人議事,記注官不避,自此始。」

明太祖朱元璋未登基前,也已經有了這種認識。還在他自稱吳王的時候,就曉諭起居注官員詹同說:「國史貴直筆,善惡皆當書之。昔唐太宗觀史,雖有失大體,但他下令直書建成之事,是欲以公正無私昭示天下。朕平日言行、是非善惡,汝等皆應當直書,不宜隱諱,使後世觀之,不失其實。」

話雖然說得動聽,實際能做到多少,又能做到何種程度,則是一大懸念。因為無論如何,歷史的真實,要來自兩方面的制約:一是最高統治者個人的覺悟;二是史官的脊樑和骨頭,到底能堅硬到可以承受多大的壓力。

2020-07-29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青衣仙子的一維空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19/187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