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關鳳祥:「公平對等」,是國際交往的基本準則

作者:

我們大院的朋友圈,最近圍繞中美貿易戰,發生激烈爭吵。爭論焦點,大致分「國情特殊論」和「對等開放論」兩派,簡稱國情派和對等派。也有少數人,夾在中間「合稀泥」,「各打五十板」,正應了毛爺那句話:「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老關認同對等派,感覺爭論有新意,雖然說的是經貿,也涉及到社會文化,所以整理出來,發表出去,請大家點評。

國情派認為,貿易就是單純做買賣,互通有無,有利可圖就干,吃虧上當就停,不應摻雜商品之外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因素。如果非把商品勞務交換,擴展到其它領域,提出苛刻要求(比如無視中國國情,非要咱們遵守對他們有利的規則,提高工資,縮短工時,允許獨立工會等等),那就是強加於人,沒法互利雙贏。

對等派則認為,如今經貿主軸,早已不是傳統的自然分工和簡單的互通有無,而是按照分工梯次,各自發揮比較優勢,爭相提供高附加值,更有利可圖的產品和勞務,而把相對低端的產品,逐步淘汰給處於階梯下游的國家。因此,除了極個別領域(比方稀有礦產,獨家絕活等)別人難以競爭之外,多數專業分工的主因,不是能否生產,而是利潤高低,劃不划算的問題(環保等因素也包括在內)。互通有無的分量減少,公平競爭的因素加強,於是便產生了「起跑線是否合理,競爭是否公平」的爭議。

國際分工深化,催生新的難題

國際分工側重點的改變,隨之產生三大問題:一是定價是否合理;二是技術如何分享;三是市場對等開放。這三大議題,每個都挺複雜,跟公平競爭有關,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說透。作為一篇普及常識的短文,咱們只能點到為止。如果讀者願意深究,咱們再找更合適的分析平台。

先說定價。在開放市場和公平競爭條件下,所謂合理定價,就是扣除成本之後,還能維持一個基本滿意的利潤率,或者大體平均的利潤率。如果利潤太低,賺不到錢,肯定要退出交換,另謀出路。反之,如果利潤奇高,那肯定吸引新競爭者加入,最終推出物美價廉的同類產品,從而形成大體一致的利潤水平,即平均利潤率。之所以市場經濟(而且只有市場經濟)能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靠的正是這個基本經濟規律,因為各種要素能夠自由流動。

以中美最低工資為例,美國聯邦標準是7.25美元/小時(各州可高不可低),但多數州都在10美元以上。最高的三個州(2023年資料),分別是加州(15.5),華盛頓州(15.75),和首都華府(16.1)。中國沒有國家標準,由各省自定,從北京的13.33元,湖北的15元,到四川的20元不等(2021年資料)。

但須說明,美國的工作時間,嚴格限定為40鐘點工作周。如果需要超時,則超時薪酬提高三到五成,甚至加倍。而中國通行996,每天十二小時,每周6天。工資發放按月不按時,因此,跟中美工人的實際差距,比字面上更大。我們不妨假定,兩邊的最低時薪大約都是10元,區別在於,美國是美元,中國是人民幣。按現有匯率,差距大約七八倍。這裡僅說名義工資,沒說其它福利待遇(醫保社保養老等)。如果都算,人力成本相差七八倍到十來倍。正是咱們的「低人工」(秦暉稱「低人權」)優勢,吸引美國廠商,一窩蜂把生產線轉到咱們的世界工廠,導致美國工人失業。因此,老美憤憤不平,希望中國工人抗爭,迫使老闆提薪。這就是美國要求中國允許獨立工會的原因。

再說技術。市場競爭的另一利器是先進技術,能確保質量更好,效率更高,價格更廉。在規範化市場條件下,技術成為產權,而且最珍貴的產權。所以,技術不能偷,只能買,雙方必須心甘情願,不能強買強賣。可是咱們華人社會,往往認為錢不能偷,物不能偷,但偷技術可以,類似孔乙己說的「偷書不算偷」。國情派說,過去哪聽說什麼「智慧財產權」?知識這東西,本該人類共享,壟斷知識太自私,就是缺德!」

對等派則反駁:解放初期,經常看到以前出版的圖書,都有「版權私有,不得翻印」字樣。說明,從民國始就有版權意識,好像也有商標專利。至於以前,祖傳密方之類,在中藥飲食行業,也挺普遍。當然,如今普遍流行的產權法規,還是西方商品經濟的演變結果。

這涉及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科技發明是不是財富」?在朝廷和皇家看來,所有發明都屬於「奇技淫巧」,非但不是財富,反而是禍害。所以,古代匠人的許多發明,都被官府束之高閣。就連洋人傳來的相機、鐘錶等等,也只是宮廷擺設,沒有技術推廣的商品意識。這是中國難以發展市場經濟的原因之一。如今世界,都把科技看成最重要的財富來源。像自然資源極度貧乏的日本,主要憑藉科技富國。而某些資源豐富的國家,卻「捧著金碗討飯吃」。所以,發明是否財富?技術是否資本?應該不言自明。

第二個層面,「科技發明」應該免費分享,還是等價交換?當然,任何發明都有專利時效,失效之後的科技知識,難免成為教科書的新內容,免費傳授給學生,但那必須等到發明家已經收回投資和利潤之後。此前要分享,還得支付費用。否則就是非法盜用,跟搶銀行性質類似。

最後說市場。任何商業競爭,都有壟斷市場的天然趨勢,因為獲得壟斷優勢,就可操控定價權,賺取超額利潤。因此,民選政府會制定「反托拉斯法」,一旦發現壟斷行為,法院可強制壟斷集團,分割成互不隸屬的較小公司,從而維護公平競爭。列寧在「帝國主義論」里說過,壟斷導致腐朽和停滯,而競爭(只有競爭),才能提高質量,降低價格(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

反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咱們簡稱國壟資),則對銀行、保險、通訊、能源等重大領域,實行高度壟斷。還有影視,出版,新聞等文化產業,國家更捂得嚴實。非但不許外資染指,也不許民營沾邊。但與此同時,咱們的國壟資,則可輕易打入歐美國家,暢行無阻。就算不盈利,為了宣傳目的,也可長久生存。

如此以來,造成兩種不公平。首先,對競爭對手不公平,破壞對等原則,妨礙公平競爭;其次,對消費者也不公平。不讓買家自由選擇,也違背市場原則。比方金融服務,明明咱們的銀保險業聲名狼藉,客戶沒有選擇餘地。再如兩桶油,低進高出,還長期虧損,消費者只有忍氣吞聲。

政治捆綁經貿,壟斷所向無敵

國壟資的惡劣行徑,不但表現在壟斷國內行業,還表現在商品和資本輸出上。比方美國公司,內銷外銷沒啥區別,怎麼賺錢就怎麼來。但中國不同,政府對「出口創匯」特別優惠,鼓勵中企走出國門,賺取外匯。為此,把外銷定為經濟發展的三大推手,外銷第一,其次才是內需和投資。

其中,最受詬病的是「傾銷」策略。所謂「傾銷」,是指以低於成本(賠本)的價格出售,目的在於打垮競爭者,搶奪定價權,然後再提高價格,賺取超額利潤。咱們的傾銷有兩種形式:一是出口退稅,降低出口產品的成本,從而打敗外國同類產品;二是同樣產品在海外售價,往往低於國內售價。儘管許多國家,以「反傾銷稅」予以還擊,但仍難抵擋廉價中國商品的湧入。

在正常市場條件下,政府不可能補貼商家到這般程度。第一,政府沒這個意願和功能,去破壞公平競爭;第二,政府也沒有這個財力。納稅人的錢不能亂用,必經授權和法律監管,不能由官員拍腦門。

國壟資情況完全相反,一切是政府說了算。尤其巨無霸的龍頭國企,都由權貴把持,可以財大氣粗,一擲千金,外企當然不是競爭對手。據報導,在國壟資傾銷之下,西方公司已經退出粗鋼,橡膠,光伏,電池,家電等行業,任由中國坐大。

與此同時,「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果,讓咱們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大量庫存積壓和設備閒置。列寧早有提醒,壟斷造成腐朽與停滯。扼殺自由競爭,就等於扼殺市場經濟,最終破壞要素最優配置,不但害人,也難利己。

如今,中西貿易戰集中體現在晶片上。「舉國優勢」,在許多領域都所向無敵,偏偏在小小晶片上,遭遇滑鐵盧。上萬億資金和無數人力,洪水般泛濫,硬是不見效,成百上千晶片企業紛紛破產。老關苦思良久,最終,只能歸結到「腐朽停滯」的老病根上。

晶片雖小,卻體現了現代科技發展的兩大趨勢:一是信息與思想的自由流通;二是分工細化與合作加強。先說第一個趨勢,流通的自由度問題。記得鄧時代,咱們意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開始強調知識文化,從而迅速扭轉「手術刀不如剃頭刀,原子彈不如茶葉蛋」的腦體倒掛,對促進中國經濟起飛步功不可沒。

可是,玻璃大王曹德旺最近卻說,「科技不是第一生產力,自由才是」。仔細想想,真是這麼回事。如果沒有學術思想的自由交往,比方說,不能自由網搜國際同行在某一領域的研發動態,任何學科都難單兵突破。因此,科學院的院士們發出呼籲,希望「網開一面」,「保證不看專業以外的時政新聞」。由於信息受限,就算國家再砸資金,也難激發創造靈感。更何況在官本位下,科研人員往往依附於行政人員,發論文請領導連署,獲專利讓領導分享,也成為科技創新的障礙。

再說第二個趨勢。據業內專家說,任何國家要想不依賴國際分工合作,完全搞封閉式研發,都不可能搞出高端晶片。因為晶片的專業分工和技術要求,太高太細,有了荷蘭光刻機,還得有日本光刻膠,成百上千種材料工藝,缺一不可。因此,一旦產業鏈相對固定,外人再想中途插進,或另起爐灶,幾無可能。一旦發生貿易戰,排擠封鎖打壓,就成必然。如今歐美達成協議,禁止向咱們出口高端晶片,華為等高科技公司,恐怕難免破產命運。當然,這還只是一個晶片。就算咱們哪一天,有幸突破晶片封鎖,也難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競賽中,突破所有封鎖圍堵,在各個尖端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這不是金錢多少和人才優劣問題,而是科技發展的規律和新趨勢。

現有世貿組織,面臨生死存亡

世貿組織的初衷,原本為掃除貿易壁壘(包括關稅和非關壁壘),促進世界市場朝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發展。但當初想的簡單,未充分估計到不同國家之間,會遇到如此廣泛而深刻的體制性障礙。也沒對經貿爭端設置明確可行的仲裁機制,更別提強制執行了。

由於上述局限,面對日益增加的投訴案件,世貿組織呈現兩大不適應:一是缺乏效率,調查曠日持久,往往拖拉多年;二是就算做出裁決,也沒執行能力,成為無牙老虎。世貿組織的無力與無用,促使人們對如何改革,提出種種建議。我們群里兩派,也是有感而發,大家提出兩種觀點。

一種主張修修補補,即在現有組織架構上,重新評審成員國的入會資格,一必須符合市場經濟(比如私有產權,市場競爭,司法獨立,獨立工會,言論自由等);二是對違反世貿規則的國家,明確處罰條款,並授權聯合國,強制執行。但難點在於,怎麼表決?如果一國一票,改革建議根本通過不了。因為無視規則的國家太多,包括咱們在內,原本以開發中國家資格進入,享受普惠待遇。可是,對已簽署的改革承諾,根本沒有整改誠意,再拉上一幫無理取鬧的小兄弟,否決改革提案非常容易。這跟在聯合國人權、世衛等組織的情況類似。所以,修修補補的改革,根本沒戲。

另一種主張另起爐灶。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讓體制相同的國家自願結合,建成自己的貿易組織。這樣一來,在本集團內部,能減少摩擦和爭端。至於不同集團之間,對不起,那就必須高舉「對等原則」,跟老祖宗說的那樣,「來而不往非禮也」。

比方開放金融市場,允許外資銀行開業,讓貨幣自由兌換。我估計,如果花旗銀行在北京上海營業,跟中國銀行在紐約營業那樣,可能得把多一半儲戶的存款吸走。原因無它,舉世皆知,服務好,信用好,風險低。如果「公平對等」原則,再往文化產業延伸,就更有意思。咱們官媒能去美國經營,電視報紙樣樣有,還能把免費英文《中國日報》送到議員辦公室,那麼,人家美國也同樣可以要求,來中國辦媒體,讓受眾自選。這些對等原則,咱們入世談判中是簽字承諾的。簽字不當真,甚至壓根就沒有落實的打算,這樣的單向交往,豈能長久?

目前,由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就有甩開世貿另起爐灶的勢頭。它的許多規則,明顯針對中國,為咱們量身打造,因為咱們做不到(起碼在可見的將來,沒有可能)。比如,TPP要求,成員國的政治體制,必須尊重自由、民主、法制、人權、普世,這一條咱能做到嗎?還有,國企私企同等待遇,並限期逐步實行國企私營,這一條也不行吧?其它什麼「貿易、金融、物流、市場開放」等等,恐怕哪條也做不到。如此一來,把咱拒之門外,冠冕堂皇,還讓你沒脾氣。

目前,TPP還僅是美國主導的十幾個國家,在逐步擴大。如果它順應多數民意和時代潮流,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改開,創造條件加入,最後結果,很可能取代世貿。到那個時候,咱們這世界第二經濟體,將何去何從,難道不值得擔憂和深思嗎?

2023年3月18日

於北京寓所

作者為北京退休教授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02/188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