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北京眼紅蔡麥會 美兩大報狠狠吐槽不留情面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右)5日在加州會晤蔡英文總統。(總統府提供)

麥卡錫會晤蔡英文紐約時報:北京不管怎麼做都是輸

蔡英文總統5日在美國加州會見眾議院院長麥卡錫,引發國際關注。紐約時報指出,在美中緊張加劇的大環境下,這次會面不僅創下台美斷交以來,台灣領導人在美國領土會見美國最高層民選官員的紀錄,在凸顯美國國會持續力挺台灣的同時,面對日益挑釁的中國,美方謹慎行事,以防台海發生軍事危機。

紐時報導,經常指責拜登政府對中態度軟弱的麥卡錫(Kevin McCarthy),5日與蔡英文在加州的雷根總統圖書館會面,以彰顯自己勇於抗中。不過,這也算是麥卡錫某種程度「食言」,因為他在期中選舉期間曾承諾,當選議長後將親自訪台,與蔡英文會面。

報導指稱,麥卡錫和蔡英文這次選擇在美國會面,被視為是對台美雙方風險較小的選項。目前台美領導人都在努力,試圖在鞏固台美關係的願望以及避免引發北京激進措施的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前眾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去年在任內訪台,引發中國強烈不滿,不只取消與美國的數項外交、軍事和氣候政策接觸,甚至在台海周遭發動大規模軍演。

儘管中國尚未因此宣布在台灣附近進行重大軍演,但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國力計劃主任林洋指出,「中國必須防止這成為台灣總統和眾議院議長之間的例行會議或年度會議,不管這發生在何地,仍然是台灣總統與美眾議院議長的會面,而且是面對面會面。」

儘管過去數十年間,台灣總統定期過境美國,美國國會議員也定期訪問台灣,但自去年以來,美國國會議員訪台步伐加速,議員爭先恐後地表示力挺並承諾深化與台灣關係,以及武裝台灣、協助台灣自我防衛。

報導指稱,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跨黨派代表團也陪同麥卡錫與蔡英文的會面。該委員會計劃本周與科技和電影公司高層會面,討論中國的審查制度、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以及對這些行業具有重要意義的其他問題。

報導引述兩名知情人士指,共和黨眾議員兼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計劃本周率領另一支兩黨代表團訪台,該代表團預計周六將與蔡英文會面。

報導也稱,為避免北京有藉口找碴,蔡英文這次訪問相對低調,避開發表重要政治演說機會,與麥卡錫等官員閉門會面,並在上周與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傑佛瑞斯(Hakeem Jeffries)秘密會面。

專家指出,美、中在未來幾個月採取什麼措施,包括中國是否會針對蔡英文訪美做出任何軍事反應,可能對明年台灣總統大選帶來重大影響。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中國計劃主任孫韻說:「問題是,對北京來說,不管怎麼做都是輸。如果過度反應,美國會更加支持台灣,台灣輿論會更加反對統一;但若不做出反應,就會被視為默許。」

華爾街日報:民主台灣獲美跨黨派支持中國只能怪自己

蔡英文總統5日與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跨黨派國會議員進行雙邊會談。(總統府提供)

我總統蔡英文5日在加州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以及跨黨派議員會面,華爾街日報特別發表社論,恭賀這次「歷史性會面」,並直指中國威脅破壞台灣政治現狀,反而使民主台灣獲得美國兩黨更多支持,只能說是咎由自取。

華爾街日報5日以「議長麥卡錫會見台灣總統」為題發表社論,行文一開始就恭賀麥卡錫(Kevin McCarthy)和蔡英文在加州西米谷的雷根總統圖書館舉行「歷史性會面」。文中也指出,即使隸屬不同黨的前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也稱讚此次會面,凸顯出支持民主台灣現在已成為美國外交政策中罕見的兩黨共識。

社論指稱,這是眾議院議長與台灣總統在美國本土的首次會面,美方兩黨共有18人出席這次會面。去年時任眾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親訪台灣會見蔡英文,引發北京強烈反彈,包括鎖台軍演。

社論指稱,麥卡錫曾考慮過親訪台灣,但謹慎地推延行程,並在蔡英文「過境」美國期間與她會面。兩人小心翼翼地避免挑釁,但這場深具象徵意義的會面顯示,隨著中國對台威逼日深,台灣獲得越來越多的美方政治支持。

麥卡錫在聯合記者會上形容美台關係強健,「是我生平以來最強健的時刻。今天這場跨黨派會議,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在象徵自由與承諾的地方團結一致,而今天蔡總統和我們在一起,只會讓這個連結變得更牢固。」蔡英文也感謝美方跨黨派議員出席力挺,稱這讓台灣民眾知道自己「沒有被孤立,也並不孤單」。

社論最後指出,蔡英文正確解讀當前情勢,現在是北京威脅在民主台灣實行共黨統治、企圖破壞台灣現狀,而台灣則希望維持自治以免淪為第二個香港。「美國和台灣都需做更多,而且要快,以強化台灣防禦中國可能發動的攻擊」,不過話說回來,「台灣獲得美國越來越多跨黨派支持,中國只能怪自己。」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07/188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