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馬克龍訪華時混淆了2023年的中國與戴高樂年代的中國 - 法國報紙摘要

作者:

法國報紙摘要 RFI

Valérie Niquet寫道,在台灣問題上,馬克龍總統後來在海牙表示法國主張維持現狀,主張和平解決,尊重一個中國的政策。這種調整說法是必要的。他之前的中國行,無論是從天安門廣場的閱兵,珠江沙面島與習近平一同「品茗」,還是到殖民時代廣東總督府的西方買辦角色,可以說將另一個時代的所有負面象徵全聚到一起了。回程飛機上的採訪則又替他此行帶來倒霉的句號。當中國軍隊正在台灣海峽實彈演之際,習馬克龍選用了北京在自我捍衛時的標準話術,即從戰略自主到「拒做」美國跟班。

作者續道,海牙的講話能否讓我們忘記他訪華期間奇怪的總統定位?並不確定。也就是說讓我們的鄰國和盟友相信,法國總統所謂的歐洲自主,並不是要他們脫離美國,而是清醒地去考慮歐洲自身的利益。就算中國能在一些共同關心的議題,如氣候或核擴散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後來被證明,北京總是將自己利益放在首位。

據作者指出,歷經三年疫情和戰狼外交,中國需要重新站穩腳跟。除了經濟需要,北京同時意識到須積極地拉攏不隨美國起舞的類似統稱為「南方國家」這樣的歐洲領導人。

這一次,馬克龍在一群商人、大公司代表和強大利益集團的陪同下訪問了中國。對他們來說,只有政治關係好、中國高興,才能從其手中拿到好處。作者就此指出,宣布簽署合同是北京政權施加影響力的戰略手段之一。但其實,在波音和空客之間,北京絕不會把自己只交給一家供應商。再一次,大張旗鼓宣布的合同,只是兌現了先前的承諾。

據 Valérie Niquet認為,一些人從馬克龍在中國的姿態中看到想追隨新戴高樂主義的那種投機。用毛澤東的話來說,「主要敵人」將是美國,而中國是次要的、遙遠的挑戰。進而漠視2023年的中國在軍事、戰略、經濟甚至生態領域的侵略性,與法國直接相關的非洲大陸更是北京野心的目標。1964年的中國對於戴高樂來說,的確承認新中國使他有可能在面對美國時展示出獨立性,且不會真正引發非議。況且,當時的台灣,在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下,與今天的民主台灣也毫無關係。

依作者之見,馬克龍總統提醒我們,資源有限國防這塊更是不足的情況下,一旦發生戰爭,歐洲無力馳援台灣,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危險升級。這顯然不是告訴大家指望歐洲會為海峽做好戰爭準備,但其主要責任是說服中國,對「叛亂島嶼」採取軍事行動以加速「統一」的做法,將使中國經濟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北京領導人必須明白,倘若台海發生衝突,他們將面對不光是歐美大國的聯合陣線,還有日本和韓國。這些國家都是中國的主要經濟和技術合作夥伴,中國也完全依賴外部世界來追求其增長和維持政權未來所依賴的社會穩定;這種國際均勢的威懾力絕不能被破壞,即使是為了表現出對美國的不滿,因為美國往往不太關心歐洲的利益。

Valérie Niquet最後強調出,無論其真實的主張為何,馬克龍總統在台灣問題上做撒手之態,這向中國發出了錯誤的信號,或將加劇北京政權的傲慢自大。就像普京一樣,習近平罔顧國際權勢利害關係的現實。習近平只願相信中國強大及中國共產黨不容挑戰。事實上,習近平還以為台灣的輿論被少數分裂主義分子把持,卻不知僅有不到5%的台灣人支持與中國「統一」。如果讓習近平或他自稱的「核心」相信,在對台發動武統,一個講民主與人權的大國例如法國,不會有所行動的話,是非常危險的,並且也可能讓這場法國總統擔憂的危機越演越烈。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19/189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