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頤和園裡,有這樣一群人用樹「作畫」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巧於因借,精在體宜」,這是明末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一書中提出的精闢論斷,意思是說一座園林雖然是人工打造的,卻好像從天上帶來,其巧妙之處在於能夠依照原材料的模樣,做到形體適度、大小得宜。這句話通常用於形容園藝設計的手法高超。而在北京頤和園中,這種景象處處可見。

借景是景觀樹修剪技藝之一。在頤和園萬壽山上,有一處亭子名叫「湖山真意」。遊客駐足「湖山真意」時,可遠眺西山,下眺昆明湖。頤和園大樹修剪班班長杜勁松理解,「湖山真意」的名字應由此而來。而西山不屬於頤和園,需要通過「透景工程」修剪樹木枝葉,把西山借過來,還原它的本來景觀。

站在景福閣前,德和園大戲樓與十七孔橋在「透景工程」的修剪下露出真容。

「透景工程」從2018年開始,通過3年的綠化調整,頤和園的山上前後種植了幾十萬棵柏樹。經過園林工人多年的努力,這些柏樹長勢喜人,把頤和園的古建等原始景觀遮擋了不少。「通過修剪,讓樹木分出層次,調整空隙,『透景工程』就是要把這些遮擋的景觀露出來。」杜勁松向《方圓》記者介紹。

遊人不經意間駐足,透過樹木間的縫隙,正好可以看到佛香閣的全貌。

爬萬壽山是遊客來頤和園的體驗之一,但只是爬山而沒有景觀,就顯得乏味了。「萬壽山的爬山路線相對陡峭。我們希望當遊客爬累了,駐足休息時,他們抬起頭就能看到一片景觀,將昆明湖、十七孔橋、南湖島等一片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尤其是當湖風帶著花香迎面吹來時,遊客會感覺十分舒爽。」杜勁松對《方圓》記者說。

這一步一景的效果都是杜勁松與隊員們用腳步,一步步丈量出來的。

為了把最美的景觀呈現給遊客,杜勁松時常到各個點位查看景觀狀況。

杜勁松生在頤和園大牆外,父親是頤和園職工,所以杜勁松算得上是「生在頤和園,長在頤和園」。他對頤和園有著深厚的感情。1986年,16歲的杜勁松被頤和園招為綠化工,當時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寫一份保證書:「一輩子不能退出綠化行業,一輩子為綠化行業作貢獻。」剛開始,杜勁松對這份保證書還有些牴觸,但隨著工作逐漸深入,自己修剪的樹長得好,花也開得漂亮,他慢慢有了成就感,也對它們有了感情,自然就越干越喜歡了。「也許就註定了,我的名字就和這份工作特別有緣。」杜勁松對《方圓》記者說。

1988年,頤和園綠化隊正式成立大樹修剪班,成員共9人。1990年,萬壽山上荒草叢生,頤和園進行綠化調整,大樹修剪班的工作重心便轉為伐除雜樹和灌木,那時是杜勁松和隊員們最辛苦的時候。「我們常常一大早就出門,拿著油鋸在萬壽山的樹林中干到晚上八九點,一干就是3年。這也奠定了如今頤和園萬壽山前柏後松的原始風貌。」杜勁松回憶起過往,眼中帶著愉悅和自豪。

2000年,「頤和園綠化隊」更名為「園藝隊」。隨著名字的更新,大樹修剪班的意識也發生了轉變——從單純的種樹,轉變為景觀修整。

在頤和園宿雲檐城關旁,杜勁松與隊員們對一棵油松進行修剪。

「最自然的手段就是讓每株樹木的姿態都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成為景致的一部分。或利用高聳的城牆、牆面上靈動變化的光影姿態,給各個方向的觀賞者帶來行走於畫卷般的愉悅感。」杜勁松對《方圓》記者介紹。

在樹枝間狹小的空隙中,杜勁松使用手鋸修剪干枝、死杈最為方便。

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大樹修剪班的工作季節性極強,春天根據遊客的熱點遊覽路線,提前將路線中的相應景觀修剪出來。每年2月初桃花開之前,在頤和園西堤,著名的網紅景點「桃柳夾岸」亦是如此。在山桃花開放之前,大樹修剪班需要將山桃樹和柳樹的干枝、死杈和樹形進行整理。「等我們整理完,桃花季也就到了,頤和園也就達到最美的景觀狀態去迎接遊客。」杜勁松說。

頤和園裡長橋旁柳暗花明,吸引遊客紛紛打卡拍照。

從頤和園東宮門入園,仁壽殿與南配殿之間有一棵一人抱不住的大國槐,過去大樹修剪班修剪的方式是保證樹木通風、透光,去掉樹木上的干枝、死枝。但隨著這棵國槐的生長,枝條逐漸觸碰到了旁邊仁壽殿屋頂的瓦片。「仁壽殿上的瓦片很多是原裝的,都是文物。」杜勁松和隊員們想辦法,把國槐伸向仁壽殿的枝條修剪掉,保留上面的枝條,讓它長過仁壽殿。這種突出骨幹的修剪方式,使這棵國槐的姿態更加挺拔,蒼勁有力,從而強化了古建與大樹之間的關係,提升了景觀的歷史厚重感。

修剪完畢,杜勁松與隊員們一起將修剪掉的干枝、死杈統一帶回處理,製作成肥料重新用於大樹施肥。

景觀樹的修剪,非常需要大樹修剪班的隊員培養自身的審美能力,尤其在皇家園林的頤和園。一棵樹的後面是配山景、亭子還是水面,這對於景觀樹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杜勁松時常與在頤和園拍照的攝影師請教,一棵樹的枝條是否有伸入鏡頭,是否能起到點綴作用,並在攝影師們的照片中尋找不足。杜勁松還會參考一些古畫,尋找植物與山水之間的聯繫。領導專門為大樹修剪班購買的《芥子園畫譜》,杜勁松與隊員們也經常翻看。

《芥子園畫譜》是杜勁松與隊員們最常翻看的書籍,他們從中吸收到了許多秀美的景觀造型。

「長久的學習在我和其他隊員的心中會留下深刻記憶,桑松、柏樹、山石,在修剪具體一個枝條時,腦中靈光一閃,也許做出的就是好作品。」杜勁松對《方圓》記者說。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方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13/190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