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設在香港的非政府組織「中國勞工通訊」彙編的數據,今年首5個月,中國至少已爆130宗工潮,是2022年全年的三倍多。該組織估計,他們所掌握的數字,可能僅代表中國實際工潮總數的5%至10%。
上周三(17日),福建廈門市的一間空氣清新機工廠工人為欠薪問題爆發示威,已是本月累已有近30次工潮。
《衛報》報導指,中國工潮多屬小規模。由於沒有任何官方統計數據,「中國勞工通訊」的數字提供了中國各地工潮的輪廓。對於大多數罷工,其根本原因是錢。雖然中國於去年年底停止了三年來的嚴苛清零措施,但工廠仍在爭扎求存,加上中美之間不斷惡化的政治關係也開始波及經濟。
中國政府對國內3000家工廠的月度調查中,所有13項經濟活動指標,包括新訂單和價格,在4月份都有所下降。據國家統計局上周一(15日)公布的數據,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僅增5.6%,遠低於市場預期的10.6%增幅。
由於資金短缺,不少工廠想出各種手段剝削工人,包括停發、拖欠薪金或想辦法在不支付遣散費的情況下解僱工人,例如將工人搬遷到無法前往的地方就業等。
美國康奈爾大學工業和勞動關係學院教授弗里德曼(Eli Friedman)指出,中國今年似乎正在進入一個後清零時期的工潮「新時代」。諷刺的是,中國共產黨號稱代表工人階級,卻容不下獨立工會。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教系授華志堅(Jeffrey Wasserstrom)向《衛報》指出:「這和一個擁護消費主義的共產主義制度一樣具有諷刺意味。」中國的所有工人都有權加入工會,但該工會必須隸屬於中華全國總工會這一政府機構,他認為這導致了工人和工會之間互不信任。
記者:方德豪 責編:李榮添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