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這個蘭州大學學生舉報老師,翻車了

這是近年來少有的一起學生舉報老師翻車事件。

昨天,各大媒體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全文抄錄如下——

據@蘭州大學消息,2023年5月22日,網傳我校歷史院某課堂講授的內容不當。對此,學校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工作組,啟動調查核實工作。經調取課堂視頻、與上課學生核實,情況如下:

網傳內容為我校歷史文化學院《世界近現代史(下)》課程教學軟體中的兩張頁面,講授的內容為「冷戰的起源」一章第四節「冷戰早期的衝突」,抗美援朝戰爭是本節課的一個案例。在講到抗美援朝戰爭影響及意義時,授課教師引用了網上曾經出現的「一得九失」等錯誤觀點,並明確指出這些觀點是錯誤的。

蘭州大學始終重視教學管理,將繼續強化對教師的培訓,切實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持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校方的這一通報,還了當事老師一個清白。

在我關注的幾大官媒公號上,我注意到,新京報相關報導下面,點讚第一的留言是:

斷章取義舉報老師的學生用不用負責?

澎湃新聞排名第一的留言是:

誣告老師的學生怎麼處理?

這兩條留言不但不約相同地名列榜首,而且點讚數遙遙領先。

應該說,這代表了民眾的一種心聲。

近些年來,高校學生舉報老師似乎蔚然成風,以至於一些老師上課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網上流傳一份上課自救指南:數學老師講微積分的時候一定要強調割圓術是微積分的源頭和祖宗,計算機老師一定要強調計算機的二進位脫胎於易經,化學老師一定要強調煉丹術是化學和物理的祖宗,通訊工程的老師一定要強調「烽火戲諸侯」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訊工程,機械專業的老師一定要講「木牛流馬」是現代機械的鼻祖……這雖然只是一種調侃與戲謔,但這樣的調侃與戲謔背後,透露著多少無奈與荒誕?(防失聯請複製加微信:ximqxi註明讀者)

為了自保,越來越多的老師上課學會了照本宣科,如緊扣大綱,只講解知識點;寧願枯燥,也不多作發揮——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是課堂上的死氣沉沉,是一個人在精神發育期得不到應有的滋養。這是對學生惡意舉報老師的一種反噬。

再過一個多月,就有超過一千萬大學畢業生要走向社會了,他們的就業問題大家都很關心。我在想,大學生就業難固然與整個經濟大環境有關,是不是也與自身綜合素質有一定關聯?他們在大學,學到了真本領了嗎?

如果沒有,如果一個人接受的只是照本宣科、只有標準答案的教育,那麼,是不是至少可以從一些學生熱衷惡意舉報老師這件事上找到部分原因?

老師撂擔子,受害的是全體學生,尤其是那些好學的學生。往大里說,長此以往,必將損害整個社會的創新力、創造力,其代價,將由整個社會來承受。這是一根看得見的推導鏈條,環環相扣。

所以,是時候扭轉這樣的風氣了。

套用那種「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句式,高校也應當形成「讓老師敢講、學生會學、學校善容」的教育氛圍。

這裡需要強調一下,「讓老師敢講」不是讓老師信口開河,而是在法律的框架內,讓課堂的死水變成可以爭鳴、可以討論的活水,從而開啟心智,開闊視野。也不是不能舉報老師,對於某些老師侵犯學生權益或者觸犯法律的行為,要積極維護權益與正義,對於一些觀點範疇的問題,則應以學術辯論為主,「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但不必輕易上綱上線,動輒舉報,尤其是明知會陷對方於不利境地的情況下。

我們需要更清晰地傳遞出這樣一種信號,即誣告者當擔責。

而現在的情形是怎樣的呢?

還記得那個叫李劍的湖南某學院的老師嗎?他因上課時說日本人精益求精,不但被學生舉報,還被學生在課堂上當眾罵娘。結果怎樣?學生沒有受到任何處理,反而是他最後被強行轉崗,去做了一名圖書管理員。

更惡劣者,幾年前,電子科技大學某個學生經常翹課,無法完成有關創新的小論文,就拿四大發明糊弄,被老師批評,該生就利用該老師直言的性格,引來多名學生入群與其爭論,製造語言衝突,從而讓老師往「坑」里跳。最終學校對該老師做出了兩年的停止職稱評定、停止教學、停止研究生招生等較嚴厲的處罰。

而那個陰險齷齪的學生呢?什麼事也沒有,

回到蘭州大學這件事上來,舉報者對老師的講課進行斷章取義——尚不清楚該生是故意構陷,還是懷抱一種「樸素」的警覺,但至少說明這廝上課不認真——校方聲明中對此不著一字,反而強調「蘭州大學始終重視教學管理,將繼續強化對教師的培訓,切實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持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話給人感覺是老師犯了錯似的。

還是網友的那兩句話:

「斷章取義舉報老師的學生用不用負責?」

「誣告老師的學生怎麼處理?」

總之,學生胡亂舉報老師的風氣不能再長了,某些過分行為不能再縱容了,繼續這樣下去,它將成為教育、社會、文明難以承受之重。

希望這事自蘭州大學始。通報不是最終結果。

否則真的難以服眾啊。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常識流通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27/190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