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舊聞評論:謹防國泰事件輸出偏激觀點

作者:
批判國泰、空姐,甚至將香港、香港人豎為敵對,根本目的是要確立什麼?是要建設什麼?若要有破有立,「破」的已經夠多了,眾聲喧譁,可到底是要「立」什麼,可惜看不到。國泰及港方改進意見都被嗤之以鼻,那到底要怎樣?

國泰空乘歧視陸客風波發酵至今,已經從單一的事件勾連起兩地民眾間的眾多怨憤,演變為一場輿論爭霸競賽。其主題並未在反歧視的立場上匯聚有益的討論,而是傾瀉「有仇報仇」的泄恨動機。在輿論大批判的聲浪中,輸出了諸多令人不安的偏見。

其實到目前為止,本次風波的事實部分依舊存疑。具體來說,到底是哪位陸客在國泰航班中遭受了歧視,至今不甚了了。被當作揭批材料的是三名空乘人員的後艙閒扯,而這些背後的閒言碎語在支撐公然歧視的結論上,尚需區分公私、台面/桌底的差異。

假設地球上有這麼一個時刻,只要這個時刻降臨,所有在背後說人家壞話、流短飛長的人類都要死去,恐怕寰宇再無活人的存在。歧視要反,禮儀與尊重要強調,善意要扶持……上價值沒有問題,可要是拋開事實不談,誰能自認為倖免殺威棒?

在大批判中,作為討論基礎的個案及事實被裹挾了,變得無足輕重,「香港」「香港人」「講粵語的」這類集體名詞成為怒火的指向,成為要被打倒的標靶,受到嚴厲的審視。哪怕輿論慣於劍走偏鋒,但用惡意索取善意、用詛咒求取尊重註定是困難的。

換言之,批判國泰、空姐,甚至將香港、香港人豎為敵對,根本目的是要確立什麼?是要建設什麼?若要有破有立,「破」的已經夠多了,眾聲喧譁,可到底是要「立」什麼,可惜看不到。國泰及港方改進意見都被嗤之以鼻,那到底要怎樣?

分析這股國泰輿論的內在構成,可以發現它集合了英語(白人優先、國外優先……)、普通話(語言甄別、文化排外……)、港人(媚外、欺內……)、歷史(屈辱史、殖民地……)等極易撩撥情緒的關鍵詞及其延伸的社會敏感心理,自帶偏見蒸餾裝置.

「港人歧視說普通話的」,拜國內內容平台用戶玩弄流量的陽謀,已經是相當流行的成熟偏見,民眾在談論香港議題時,會下意識使用和分享這一思維方式。這是香港在大陸化進程中正在經受的折磨,無論是港人還是陸客,都感到不開心。

1997年以來,港文化、粵語文化式微,向北影響力消散至無形,及至政治最終企穩,陸港兩地民眾在心理上反而有愈行愈遠之勢。原本維持甚至能彌合分歧的那些因素,要麼無處覓蹤,要麼作用相左,從幼童屙尿風波到國泰風波,輿論強弱已見分曉。

考究以來,內地對香港(人)的輿論群嘲,也不單是專門針對香港的大陸化要求的體現。近年來,上海作為內地整體上最先進的城市,遭到的群罵不比香港少。國內輿論樂見先進的倒掉,爭相咒罵發達城市之風,也早已經內化在那些戾氣滿滿的輿論周期中.

所以,國泰風波被國內輿論批判的方式,昭示出僅憑大陸化與否的框架不一定能解釋其內在邏輯,它很可能不是大陸化清單中的一種,而是某種退化與保守潮流的顯性特徵。這可以解釋大批判對建設性的無所用心,甚至可以解釋大批判本身。

或者說,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國內對香港的批判是對標大陸化標準的——哪怕這種標準相當模糊,但在經過這段時期後,就連大陸化也不再是重點,什麼標準都沒了,全看意氣。相當任意的個人成見注入批判浪潮,偏見自認為有力量,要的是壓服。

將個案中的不愉快放大為族群之爭,將私人牴牾代入對群體的打量中,其後果從來都是雙向的。當這種認知憑藉怒氣與怨恨在陸客與港人中傳遞,在兩下共處的時間與空間中,紛爭導致心結越打越緊,異文化共生先是喪失理解力,然後失去耐心。

而現實卻是,克制陸客與港人在輿論場中的牴觸與對立越來越難,陸客心態中的桀驁不馴對撞港人心理中的柔弱部分,必然會影響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輿論規訓港人只會適得其反,偏激觀點橫行,港人心思晦明難見,陸客心態則在敏感與狂放中崩解,不是好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舊聞評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27/1906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