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從沉默到爆發從!六四34周年特別報導:接過廣場上話筒的女青年

在兩個男生中間,穿著粉色外套的雀氏格外顯眼,拿起話筒大聲呼喊。

六四34周年之際,「白紙運動」後站出來的海外中國留學生,將首次以他們的方式紀念「六四」。其實在「白紙運動」期間,海內外大批中國女性勇敢發出反抗極權的聲音。她們對「六四」有什麼看法?她們又如何連結當年八九學運的女性領袖?

「自由中國!這仍是我們的責任!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六四不是歷史!而是我們的政治現實!」剛在英國完成大學本科最後一年課程的雀氏,這天站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一角。在兩個男生中間,穿著粉色外套的她格外顯眼。她拿起話筒大聲呼喊,向途人介紹何謂「六四」,並宣傳一周後由她參與舉辦的「六四」紀念活動。

「白紙運動」女青年:我不是一個乖乖的小女孩了

即使喊到嗓子嘶啞,她仍努力保持聲浪。「上街你要做什麼?就是要喊大聲啊,你就是要搶話語權啊!一直以來都是男性比較容易搶話語權,為什麼?因為女性被規順,讓你不要說話,然後男性的聲音一直會沒過女性。那麼我就是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從那以後我一直大聲說話,我不是一個乖乖的小女孩了。」

去年年底,受「四通橋勇士」彭載舟(本名彭立發)啟發,雀氏開始在倫敦參與「海報運動」,在校園張貼反封控、支持自由民主的海報,從而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在英中國留學生,並成立了非營利組織「China Deviants」(暫譯「中國反賊」)。

由在英中國留學生成立的非營利組織「China Deviants」(暫譯「中國反賊」),將舉辦「六四」紀念活動。(「China Deviants」提供)

作為骨幹成員的雀氏,積極主辦各種活動,並在英國聲援「白紙運動」。「我覺得現在女權主義者會做的一個事情就是,首先是做一些主導的行動。第二個就是說話要大聲,大聲的把自己的訴求喊出來。」

從女權主義反思極權

在中國成長、接受受教育,雀氏說,她過去對「六四」的認識很模糊,只知道天安門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直到去到英國留學,被當地同學問起後,她在網上搜索,才真正了解「六四」是怎麼一回事。不過對她而言,真正的政治啟蒙,是在英國讀到的女性主義理論,從而對充滿父權色彩的中國國家體系產生懷疑。

「我意識到女權是沒法跟政治脫離關係的,因為我們要達到我們的權利時,我們必然需要造成一定的政治影響,然後得到一些政治的權利。」雀氏說:「如果要批判共產黨,我覺得它不止是一個極權政府,它也是一個非常父權、父系的體系。比如說習近平所做的一些外交手段,就像一個『強人意識形態』,就是他要做一個強壯的男人似的。在黨內的話,女性和少數民族群體也是當花瓶一樣。」

雀氏除了舉辦紀念「六四」的活動以外,也持續舉辦和女性議題相關的活動。(「China Deviants」提供)

雀氏除了舉辦紀念「六四」的活動以外,也持續舉辦和女性議題相關的活動。(「China Deviants」提供)

被男性主導的八九學運?

而另一方面,她也重新反思作為中國反抗運動先河的八九學運。她認為這場運動,更大程度上被男性主導,女性更多擔任後勤角色。然而她們的貢獻,在過去30多年一直被忽略。「當我學過一些女性主義者比較熟悉的理論,比如說權力等級、力量不平等,以及女性怎樣被隱形的方式剝削,以及為何歷史上女性總是被抹去。這個其實跟六四也有一定關聯,六四期間有很多女性在努力,但是你會看到拍出來的照片,以及留下來的文檔之類,實際上是以男性為主。」

雀氏除了舉辦紀念「六四」的活動以外,也持續舉辦和女性議題相關的活動。(「China Deviants」提供)

「我覺得她的觀察很尖銳。」八九學運期間,代表研究生參加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高自聯)的王超華,是當年少數的女性學生領袖。北京市警局在「六四」後發布的21人通緝名單中,就只有王超華和柴玲兩名女性。王超華憶述在1989年4月底、胡耀邦追悼會後幾天,她第一次到北大和學生領袖開會時,就是柴玲把她帶到男生宿舍,引見給封從德。

代表研究生參加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高自聯)的王超華,是當年少數女性學生領袖之一。(王超華提供)

她說,當年的普遍現象,就是所有學生領袖的會議,都是在男生宿舍進行,房間裡頭全是男生,女生更多是從旁協助,使她感受到當中的性別差異:「比如我從我們學校到北大和其他學校,去看運動進行的狀況、去了解和交流時,到每一個學校去的一定都是男生宿舍。這些學運的積極份子正在某一個宿舍開會,女生在那邊一般都是,積極的女生基本上成了積極男生的秘書,女生基本上是輔助和支援的角色。」

王超華在學運期間已經37歲,是學生領袖中年齡較大的研究生,因而獲得其他學生領袖的尊重,比較可以不受女性身份束縛、自由發聲。回望當年,王超華認為她和柴玲在學運中擔當了不同角色,卻都無法脫離性別色彩:「我是作為一個年齡比大家年齡大很多,然後可以起到平衡的一個角色。柴玲是作為一個比較弱小,但是充滿激情的、純潔的、理想形的形象。從絕食開始到最後,都有一個很強號召力的形象。」

代表研究生參加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高自聯)的王超華,是當年少數女性學生領袖之一。(王超華提供)

和雀氏一樣,王超華同樣認為,女性在八九學運中的角色,在過去30多年一直被邊緣化。「當然我一直在那兒,我本身就是一個女性的存在,但是我這個性別的身份,基本上是被邊緣化,或者是被抹去的,沒有被看作代表了性別的意義。這麼長時間,30幾年了,您是第一位找到我,從性別的角度來講六四。30多年啊,雖然身為女性,雖然每年都在講紀念,但是這個性別角色是在歷史上被抹去,或被邊緣化。」

在八九學運中缺席的女權聲音

在當年的北京市民呂京花看來,學運中的女性領袖雖然不多,卻有很多女性參與了雜務和支援工作。當年在北京開了一家服裝店的她,受學生運動感染,乾脆關門不做生意,推著自行車為學生募捐、送物資:「我是看著一幫學生端著捐款箱,還有一幫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絕食呢。然後很多學生是外地的,沒吃沒喝的,我們老百姓能支持一點就支持吧,因為畢竟是外地孩子嘛。我們能給一點幫助就給吧。」她說,「反正那時候呼哩嘩啦,市民都來支持,特別積極地給一些物資。家裡買的汽水,一箱一箱給大家端出來,家裡包的饅頭、包子也都端出來。」

呂京花更加入北京工人自治聯合會(工自聯),組織工人運動。她擔任播報員,在天安門廣場上播報運動的最新消息,以及各種群眾來稿,傳播工人及不同群體的聲音。回看當時,她說學生和群眾有反貪腐、爭取工人權益及政治改革的訴求,卻幾乎沒有聽到爭取女性權利的呼聲。

呂京花當年更加入北京工人自治聯合會(工自聯),組織工人運動。她擔任播報員,在天安門廣場上播報運動的最新消息。(呂京花提供)

「我們受的教育畢竟是傳統教育,來束縛我們比較前衛的想法。包括人權啊,在我們眼裡都是新單詞,都是來到海外才知道。當時對婦女的權利意識有沒有?可能有,但是在這場運動當中,它的聲音非常弱,似乎沒有特意地帶出話題,說我們要提高女性的權益。」作為女性,呂京花也承認,30多年前的她完全沒有意識要為女權發聲。

「六四」後政治改革告終女性成政治花瓶

王超華也表示,當年她參與北京高校學生對話代表團,當學生準備和政府對話的議題時,女權訴求從未被列入議程當中。然而實際上,她認為八九學運期間的女性社會地位,反而比文革時期倒退,原因是當中共走出文革、走進經濟改革以後,包括男女平等等很多社會議題,都被放棄。

毛澤東曾提倡「婦女能頂半邊天」,鼓勵女性走出家庭、投身公共領域。然而王超華認為,隨著「六四」後政治改革告終,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愈來愈低─社會傳統愈來愈要求女性要規順乖巧;在政治體制內,女性淪為花瓶,更成為權貴鬥爭中的犧牲品:「近二、三十年的經濟改革,官僚基本上就是權貴,同時有權和錢。掃黑打貪的時候,常常就會揪出來,誰誰誰有多少情婦,女性變為政治鬥爭當中,提供性服務的角色。不光是官場,包括大公司里,都變成一個理所當然、被公開接受的情況。所以這是一個對女性非常不友好的社會現實。」

王超華認為,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職業女性,都站出來參與「白紙運動」,對她們非常敬佩。(王超華提供)

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日前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中共二十大7名政治局常委中沒有女性,而24名政治局委員中,也20年來首次沒有女性。而十四屆中國全國人大中,女性比例不到27%。委員會對中國最高領導層缺少女性感到擔憂,敦促中國政府增加決策層以及政府部門的女性人數。委員會也對中國女性人權捍衛者被恐嚇和騷擾的報導表達關切。

呂京花認為,正是中國目前的體制,才會出現像「鐵鏈女」這樣的悲劇。然而習近平的太太彭麗媛,雖然頂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婦女、兒童特使」的頭銜,卻對「鐵鏈女」的情況不發一言:「彭麗媛對中國婦女作出過什麼貢獻啊?她不就是一個歌唱演員嗎?她有走到基層嗎?她了解中國婦女的痛苦嗎?如果你要真了解,你真的代表中國女性的話,去年三月就曝光了一個『鐵鏈女』。彭麗媛還代表中國婦女,在國際婦女代表大會發言,我覺得簡直是違背婦女代表的職銜,是不能接受的。」

從沉默到爆發從「白紙運動」走出來的中國女性

呂京花表示,她在海外中國人權機構任職時,不少中國基層婦女不堪重壓,相繼冒險致電給她,越洋曝光地方拆遷、勞動教養等社會不公問題,可見中國女性當中,已積累了一定程度對體制的不滿。

王超華認為,中國社會長久的壓迫,使得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職業女性,都站出來參與「白紙運動」,對她們表示非常敬佩:「白紙運動,我們看到站在前邊的,絕大部分都是女生。包括被拘捕的,基本也都是女生,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社會變遷。可以看到女權主義的意識正在進入新一代,受過教育的女性產生了自覺意識。」

王超華認為,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職業女性,都站出來參與「白紙運動」,對她們非常敬佩。(王超華提供)

曹芷馨、李元婧、翟登蕊、李思琪,四位在北京亮馬橋參與「白紙運動」後被捕的年輕女生,成為了中國新一代女權運動的代表。而愈來愈多中國女性,也在海內外以不同形式發出反抗聲音。

像雀氏一樣,除了紀念「六四」的活動以外,她也努力舉辦和女性議題相關的活動:「通過讓大家認識女性主義,說不定她們會慢慢覺醒一些公民意識,然後就會慢慢去批判整個政治體系。所以反而通過女性主義的一些理論去切入的話,其實對大陸內的影響可能會更大一點。包括你看到在大陸內,其實女權運動就一直沒停過。」

新一代的中國女性,正接過天安門廣場上的話筒,在全球各地大聲為她們的女性同胞發聲。

(由於安全原則,本文中的雀氏為化名。她的聲音經過技術處理)

記者:呂熙(倫敦)責編:嘉遠網編:何足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03/1909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