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法媒:澳洲學者史鶴凌:中共國一帶一路投資已大幅減少

—澳洲學者史鶴凌:中國一帶一路投資已大幅減少

作者:

2013年9月,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之後,同年10月,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此,這兩項提議合稱「一帶一路」,在國際社會的普遍觀望中起步。十年之後,根據「一帶一路」官方網站的數據,「中國與全球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對沿線國家非金融業直接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但隨著內容繁雜的各類項目在世界各地鋪展開來,原本半信半疑的觀望正越來越多的轉向批評,尤其是「一帶一路」項目投資可能帶來的債務陷阱更引來廣泛關注。由於地理位置,也由於歷史上的人員流動,東南亞地區可以說是中國「一帶一路」項目推廣的優先目標。而隨著中美全球競爭升級以及美國的印太戰略部署,「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地區的推進,無疑更具有了特殊的意義。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商學院教授史鶴凌先生接受本台電話採訪,談了他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亞洲地區推進情況的觀察與分析。

世界銀行的看法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法廣:史教授,「一帶一路」倡議2013年提出,如今進入第十年。這項倡議最早提出的時候,不少人猜測,這是中國對外輸出過剩產能,但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對這項倡議的真正目的。十年之後,這項規模龐大的海外投資行動所追求的目的,如今是否更明確呢?

史鶴凌:「一帶一路」剛剛提出的時候,大部分國家都把它看作為一個經濟的計劃,類比於二戰以後的馬歇爾計劃。從中國角度來講,當時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它的剩餘產能。從「一帶一路」接收國的角度來講,他們正好利用中國的資金、中國的技術以及中國的相對來說比較好的管理能力,來發展自己國家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這個動機,實際上最明顯的就是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比方說當時在斯里蘭卡,然後在馬來西亞,包括在馬來西亞東部沿海建造鐵路項目(法廣註:連通馬來西亞東西海岸的鐵路-馬東鐵被看作是「一帶一路」在馬來西亞的標誌性項目。設計全長600多公里。據新華社報導,截至2023年2月,項目建設完成超過40%),諸如此類的,這基本上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上是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中國在東南亞和南亞的一些投資,並不符合經濟的要求,也就是說這些接收了中國投資而進行的項目,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有適當的產出。也就是說這些國家實際上最後是欠了很多中國的債。所以中國逐漸就成為這些「一帶一路」國家的一個債權國。而這些接收投資的國家實際上背上了債務。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的解決方法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它基本上不是用經濟的方法來解決,而是用政治的方法來解決。比方說他們對斯里蘭卡,對巴基斯坦,對馬來西亞等地的一些比較重要的港口,提出控制權。這就使得國際上對「一帶一路」到底動機是什麼,產生了一點疑問。原來(大家)純粹從經濟角度來考慮,現在就逐漸從經濟角度就轉向了:中國是不是在這些地區進行一定程度的政治控制?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變化!我注意到,世界銀行對「一帶一路」的看法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原來非常認可「一帶一路」的態度,到最後,警告那些接受「一帶一路」投資的國家一定要注意「債務陷阱」。世界銀行對這些國家都提出了非常嚴重的一些警告。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變化使得更多的西方國家懷疑「一帶一路」的目的根本不是經濟動機,而是出於地區政治、地區控制的動機。所以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逐漸開始持一種比較負面的態度了。儘管現在還是有很多的國家是屬於「一帶一路」的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現在由於政府更替,逐漸開始考慮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義大利。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我所在的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我所在的維多利亞州,2018年跟中國簽署了一個「一帶一路」備忘錄。後來,在聯邦層面換了政府以後,聯邦政府就出面解除了這個備忘錄!

我們可以觀察一些相關數據。「一帶一路」剛剛提出的時候,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的數目是非常龐大的。但是從最近的統計可以看出,投資實際上是變得非常非常少了,比方說對東南亞的投資降了三分之二!也就是說現在這段時間,投資是過去的三分之一!降得非常非常厲害。

「一帶一路」在東南亞投資降低了三分之二

法廣:但這是不是投資重點區域在轉移呢?還是說投資整體規模在下降呢?

史鶴凌:我可以給你一個數字:對整體的投資大概降了80%!對東南亞的投資是降了三分之二,也就是60%左右。對非洲的投資差不多降了40%。所以,總的來說,降低得非常非常厲害。這裡面當然也因為中國經濟本身碰到一些問題,它沒錢進行投資。還有就是說,原來跟中國簽「一帶一路」協議的那些國家,現在開始變得比較謹慎了,這些因素都有。

法廣:提到債務問題,中國近期也開始對一些負債沉重、償付困難的國家做出債務調整。但這些補救措施是否有效?而且這些國家無法還債的情況,對中國自身的財政來說意味著什麼呢?是否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一些評論所說的「爛尾工程」?

史鶴凌:這個說法是非常對的。因為說實在的,中國「一帶一路」投資的時候,對這些投資的項目並沒有做很好的可行性分析,他並沒有考慮這些所在國能不能償債。這就是為什麼它造成了很多很多的壞帳。因為中國當時「一帶一路」的(項目設立),很多是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而不是經濟因素的考慮。儘管中國政府提出各種各樣的債務解決方法,但是這些國家說:我沒有錢,怎麼辦?……所以從中國角度來講,等於是投入了好多錢,現在這些都成為爛尾工程,都沒有辦法收回了。中國在非洲的許多投資,實際上都是爛尾工程,根本就沒有辦法收回。

法廣:這種局面對中國經濟本身也是一種負面影響……

史鶴凌:那是肯定的。因為現在正好碰到中國經濟本身下行,整體增長速度非常慢,而且很多行業現在碰到了破產的狀況。在中國國內,失業率非常高,比方說,年輕人失業率都超過20%,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之下,那些爛尾工程肯定會對中國的整個財政和它的金融產生很大的負面的影響。

法廣:中美兩國近些年可以說正開全面競爭。最近十年,中國在全球各地大規模投資一帶一路,主要是基建工程,但中國如今與西方的競爭發生在高端晶片領域,也就是高科技戰。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否走錯了方向?

史鶴凌:我一直對「一帶一路」持批評態度。我從來沒認為「一帶一路」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好處,從經濟角度來講更是如此。我剛剛提到,就是最初設計整個「一帶一路」戰略的時候,主要是從政治角度、從地區安全的角度來考慮的,所以在經濟方面,它本身就不是一個設計得很好的計劃。

您剛剛提到中美之間的競爭是在晶片方面,主要在高端技術。但中美競爭現在也在一些地區政治方面顯現出來。比方說,中國原來想通過「一帶一路」計劃,來控制太平洋上的幾個島國,這樣就保證中國可以通過控制那些太平洋島國,來突破第一島鏈的限制。但是,現在美國注意到自己對東南亞國家、對太平洋島國的控制力下降,所以現在對這些太平洋島國增加了投資,澳大利亞也參加在其中,希望在這些太平洋島國重新奪取話語權。現在看起來的話,這一招還是非常成功的。太平洋的好多島國現在都已經重新回到了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勢力範圍之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02/192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