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就業卷出天際 清北碩士擠破頭 張雪峰:女生不漂亮不要報

—清北碩士曾經擠破頭 張雪峰:女生不漂亮不要報

「沒考上清華北大的,家裡不是VIP(指有資源的大客戶)的,建議不要學金融。」張蒙對作者感慨稱。

6年前,張蒙以高出一本線70多分的好成績,被一所211財經院校金融專業錄取。2021年臨近畢業時他發現,拿到好offer如同大海撈針,同學考研成功者也寥寥無幾,最終大部分同學成為銀行基層櫃員或企業會計,「普通院校金融專業的本科生沒什麼好出路,就業市場已經卷出天際。」

由於「高薪酬」、「金飯碗」的傳統印象,一年又一年的報考熱情中,金融專業被捧上神壇。金融、經管類專業成為高考狀元最多選擇的方向,錄取分數線更是一騎絕塵。

又是一年高考志願季,今年情況有點不一樣。

「考研名嘴」張雪峰稱「不建議報考新聞專業」招致爭議,另一個張雪峰曾反覆告誡不要報考的專業則是金融,「長得不漂亮的女生不要學金融」、「家裡沒資源的不要報金融」、「學金融改變命運已經不可能了」等言論引發廣泛爭議。

一邊是在高考錄取、考研、就業時「卷上天」,一邊則是金融業降薪潮的到來,如今,越來越多金融專業的學生開始後悔。

高考狀元湧入金融專業

「讀金融就是為了多掙錢。」雷明對作者毫不諱言。本科時,報考金融專業的他因分數不夠被調劑到中文專業,於是發奮考上某211高校的金融專業碩士。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想法。某985院校金融本碩學生陳滬告訴作者,自己原本喜歡建築設計,但父母認為設計虛無縹緲,金融業「錢景」更好,加上當時金融專業也非常熱門,他只好向父母低頭。

高薪無疑是報考金融專業的主要驅動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為11.4萬元,而金融業中的貨幣金融服務業(主要是銀行等)、資本市場服務業(主要是證券基金和投資公司等)和其他金融服務業的工資水平分別為21.6萬元、45.2萬元和42.3萬元。

在2014年一場演講中,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提到,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他最好的學生、最想培養的學生都說,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出了大問題。」施一公擔憂道。

金融學子眾,更多人難以拿到這樣的高薪。

教育部數據顯示,中國開設金融學專業的院校共390餘所,每年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在7萬至7.5萬人。

金融行業覆蓋的專業並不嚴格限於金融學,教育部指導成立的金融行業就業指導委員會信息顯示,「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等相關專業涉及畢業生人數達64.3萬人次,為19個行業就指委中最多。

但金融行業能提供的就業崗位遠遠低於這一供給。

據《新財富》統計,從2010年到2019年,銀行、證券、公募/私募三大行業新增約118萬人,大約每年新增13萬個就業崗位。即便考慮退休帶來額外10%的崗位需求,年新增崗位或也不超過15萬個。

2023年3月,招聘機構獵聘一份報告指出,金融行業招聘市場整體供大於求,其人才緊缺指數在2022年2月一度達到0.55,這意味著行業人才供給是需求的近2倍,大多數畢業生無法進入金融行業。

學歷卷上天,北大碩士擔心簡歷通不過

人才供給嚴重過剩之下,卷學歷成為必然。

上述獵聘報告數據顯示,金融行業碩士學歷占比達37.45%,遠高於全行業13.89%的平均值。其中,211、985高校、常春藤名校畢業生占比高達67.28%。

多位受訪人士提到,券商投行、銀行總行等相對高薪體面的崗位,碩士研究生學歷已是基本門檻,而最受青睞的投行、公募基金,甚至只錄用「清北復交人」(指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研究生,不少金融機構還限制本科出身也是985高校。

大一的一場專業交流中,陳浩然了解到,想進入心儀的投行,「清北復交人」研究生畢業已成為基本要求。於是大二伊始,他就鎖定北大金融專碩考研並潛心準備,好在結果令人欣慰。而他親見一位衝刺北大光華的朋友考出410的高分(滿分500),結果離進複試還差了30多名,由於金融專業考研高分集中,還幾乎沒有調劑別校的可能。

晉升為北大金融碩士後,陳浩然目前在一家頭部券商實習,身邊其他實習生幾乎都是本碩清北人大,他的211本科院校相形見絀,「我可能是這一層樓里學歷最低的了。」

儘管部門主管對他表現滿意,但他擔心自己的本科背景,簡歷過不了HR的初篩,準備同時向中腰部券商投遞簡歷。

以中金公司為例,其校招面向全球,哈佛、耶魯、牛津以及清北等國內外頂級高校畢業生都會同台競爭。過來人總會提醒:非海內外頂級名校畢業生,在簡歷篩選階段大概率就會被拒。

在張蒙看來,讀金融專業是逐步失望並接受現實的過程:剛入學時意氣風發,想的是腳踢華爾街,做巴菲特接班人;再之後想的是進入「三中一華(指中金、中信、中信建投和華泰證券)」;意識到希望渺茫後,進腰部券商也不是不行,最終,不少人進入銀行基層,「誰說櫃員不是做金融」。

如今,做一名銀行櫃員也並不容易。

「從海外藤校,到清華北大,你能想到的好學校我們都有。當個銀行櫃員而已,都已經捲成這樣了嗎?」上海某大行支行行長對作者吐槽道,而入職後,瑣碎的工作和拉存款、賣保險任務下,又有大批員工排隊離開。

花11萬買實習名額,「潛規則」換轉正?

「這是一個名利場,你願意嗎?」2015年時,中金公司某金融首席分析師發送上述信息給女實習生,暗示以「潛規則」換取轉正機會。消息被揭露後震驚金融圈,「名利場」一度成為投行圈的揶揄代稱。

中金公司當時人均年薪高達125萬元,在整個金融業獨占鰲頭,實習則是進入這個高薪職業的敲門磚。

頭部券商如「三中一華」,校招階段基本只從實習一年以上的畢業生中留用。有券商高管告訴作者,在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管的要求下,金融機構提供的實習機會愈發稀缺,這導致一些實習機會成為利益尋租和「潛規則」的工具,亂象頻出。

知名投行博主「大力如山」曾曝光過多次券商實習亂象。2022年5月,他曝光有研究所實習生冒充正式員工招聘實習生,幫助其完成實習工作,或打著正式員工的旗號「付費內推」。《中新經緯》也曾報導稱,有學生花費超11萬元獲得某腰部券商的實習機會,但被安排在出電梯的小房間,類似訪客室,連公司門都沒進去。

一些學生還要被迫打「小黑工」,即沒有工資、沒有實習證明,以積累經驗換取正式的實習機會。

曾在北京一家頭部券商實習的陳滬告訴作者,實習補貼每天最高不過150元-180元,還有的根本沒有補貼,為了保證隨叫隨到,他們通常要在北京金融街、國貿或上海陸家嘴等核心區域周邊租房,通勤、生活成本極高。

「光實習成本就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了。」陳滬表示,身邊去網際網路實習的程式設計師同學,每個月補貼最高能有上萬元。

曾經的願景中,農門學子通過寒窗苦讀,讀名校金融專業拿到行業入場券,依靠行業紅利實現階層躍遷。張雪峰在一場直播中則直接表示,這樣的情況在20年前還可以,如今幾無可能。

張蒙介紹,身邊有在研究所實習的朋友天天加班到凌晨,實習期間每個月僅有1500元外加餐補,轉正後基本工資也不過1萬出頭,在行業降薪背景下,最終能拿到多少年終績效還是謎,行業中僅有為數不多的頭部券商能給應屆畢業生開出3萬多元的月薪。

金融行業的資源和關係也為外界所詬病。2022年4月,內蒙古赤峰市一家農商行公告引進資源型人才引發社會關注。公告稱,5名入圍人員應在10日內,在指定網點存入不低於1000萬元存款。

張蒙也舉例稱,身邊有個別同學進入券商營業部工作,但屬於「帶資進組」,要求開戶資產不低於240萬元才能轉正,這對普通家庭來講令人望而卻步。

月薪降1萬,讀金融不香了

金融專業持續內卷,而行業需求卻在萎縮。

10年前金融碩士畢業的雷明告訴作者,當年同級200多名同學大部分畢業後進入銀行業,僅有3人進入券商研究所,還有個別同學成為公募基金銷售。此外,當時房地產公司的財務崗和融資崗、信託公司開出的工資都很高,而且恰逢新三板市場擴容,一些券商投行團隊也在擴招。

但時過境遷,當下多家房地產公司深陷債務危機,大量員工獎金取消或被裁員,信託公司受到牽連,同時通道業務大幅壓縮。《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行業高管說法稱,2022年全行業員工數可能跌破兩萬人關口,淨減少超千人。

雷明介紹,今年不少券商沒有開放招聘,實習很久卻沒有留用機會,銀行業也在金融科技的影響下,網點加快撤銷,對畢業生的容納能力大幅下降。

行業利潤下降,迭加中紀委「破除金融精英論」、整治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要求,金融業的高薪預期開始扭轉,券商已率先降薪。

《財新》報導,中信證券投行總部部分員工的固定薪酬下調6000元至1萬元不等。作者也從接近中金員工人士處了解到,有投行部門和財富管理部門員工薪酬下降幅度高達40%。

另有某券商研究部門人士告訴作者,2022年部門給公司賺的利潤更多的情況下,中後台到手的獎金卻更少了,而且部門收入主要靠渠道佣金,今年佣金費率減半,可以預見薪酬還會進一步下調。

部分金融機構2022年人均薪酬及變化,作者據wind統計製圖。金融機構高管及員工薪酬差異巨大,人均薪酬僅供參考

行業降薪,對金融學子無疑也是一大打擊。

「金融人才還能算高端人才嗎?」陳滬滿腹疑惑,有同學進入一家在杭州的券商研究所,月薪僅1萬出頭,雖然身邊已有不少同學轉行去網際網路公司做產品經理、營運,但在金融專業已投入6年精力,「如今騎虎難下,不太願意轉行。」

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私人銀行委員會常委李偉慶看來,儘管降薪一定程度會影響從業者的積極性,但薪酬相對優勢仍然存在,穩定且體面,仍會是考生們的熱門專業選擇之一。

「金融行業常說,人多的地方不能去,而且行業周期性特別明顯。」李偉慶對作者感慨稱,一些學生只看到當下金融業特別賺錢,但讀了四年甚至六七年書之後,金融行業的景氣度可能會發生較大變化,「職業生涯里有太多未知數,要著眼長遠,給自己留下專業選擇的寬度。」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稜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06/192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