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網文: 為資本主義正名

工廠雇用婦女和兒童、而這些婦女和兒童在進廠工作之前過著心滿意足的生活是個重複過幾百遍的著名的老故事,這是歷史上最大的假話之一。那些在工廠工作的母親們沒米下鍋;她們並非離開廚房進工廠,她們進工廠是因為她們沒有廚房,或者有廚房但是沒米下鍋。兒童們也並非身處舒適的照料之下。他們在忍飢挨餓,在死去。

所有所謂的早期資本主義難以言表的恐怖都能夠被一個統計數字駁倒:正是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年頭裡,正是在1760到1830年被稱為英國工業革命的時代,正是在那些年裡,英國人口翻了一番,這意味著成千上萬之前會死去的兒童活了下來並且長大成人。

無疑,從前的狀況是非常令人不滿的。正是資本主義經濟改善了這些狀況。正是這些早期的工廠滿足了工人的需求,直接滿足或者通過出口產品並從其它國家進口糧食和原材料間接滿足。

資本主義早期史學家們再三地——人們大概找不到更溫和的詞了——歪曲歷史。他們講述的一個傳說很可能是杜撰的,其中有班傑明•富蘭克林。這個故事說,富蘭克林參觀英國的一家棉紡廠,廠主滿懷驕傲地告訴他:「瞧!這些棉產品是給匈牙利生產的。」富蘭克林環顧四周,看到工人們衣不蔽體,說道:「為什麼您不也為您自己的工人生產?」

但是廠主說的那些出口其實意味著他的確為他的工人生產,因為英國必須進口所有原材料。英國和歐洲大陸都不產棉花。英國糧食短缺,必須從波蘭、俄國和匈牙利進口糧食。這些出口是對英國人民生存所需的糧食進口的償付。

那些時代的許多例子都表現出了對工人的紳士和貴族態度。我只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著名的英國「濟貧」制度。根據這個制度,英國政府支付所有沒有達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的工人他們的實際工資與最低工資的差額。這為地主貴族省了不少錢。貴族們支付傳統的低農業工資,政府補足差額,這樣使工人留在農村而不去城市工廠工作。

八十年後,資本主義從英國擴張到歐洲大陸後,地主貴族再次抗拒新的生產體系。在德國,普魯士地主由於資本主義行業工資高而喪失了許多工人,他們發明了一個詞:「逃離土地」——Landflucht。在德國議會裡,人們討論了如何制止這一邪惡,從地主貴族的立場看這的確是邪惡。

德意志帝國的著名總理俾斯麥王子在一次演說中說:「我在柏林遇見一位曾經在我的農莊幹活的人,我問他,『你為什麼離開農莊?你為什麼離開農村?為什麼你現在住在柏林?』」據俾斯麥說,那人回答道:「農村沒有柏林這麼好的啤酒館,你可以坐著喝酒聽音樂。」這當然是從農莊主俾斯麥王子的立場敘述的故事。這不是所有那些僱工的看法。他們去工廠是因為工廠付給他們更高的工資,並將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儲蓄是資本的源泉,它符合所有僱主和雇員的利益

今天,在資本主義國家,所謂的上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基本生活相對來說只有不大的差別;兩者都不匱乏吃穿住。但是在十八世紀和更早期,中產階級人士和下層社會人士的差別是前者有鞋後者沒有鞋。在今天的美國,富人和窮人的差別常常不過是凱迪拉克和雪佛萊的差別。雪佛萊可能是二手的,但基本上它的功能是一樣的:車主能夠駕駛它從一地到另一地。美國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自有的房屋和公寓裡。

對資本主義——特別是對其高工資——的抨擊來自這樣一個錯誤的前提:工資不是由那些在工廠工作的人們支付的。經濟學家和學習經濟學理論的學生當然可以區別工人和消費者。

但事實是每個消費者都必然掙錢才能花,而絕大多數消費者恰恰正是在生產消費品的企業工作的人。資本主義的工資水平不是發工資的人決定的,而是掙工資的人決定的。

電影明星的工資不是好萊塢電影公司支付的,是買電影票的人支付的。給拳擊手開出天價獎金的不是組織拳擊比賽的企業家,而是買票看比賽的人們。人們可以在經濟學理論中區分僱主和雇員,但這個區分不是實際生活中的;在實際生活中,僱主和雇員最終是同一些人。

許多國家都有一些人認為,一個拖家帶口的人與一個單身漢掙同樣的工資是不對的。但是僱主不應對雇員家庭撫養人口的多少承擔責任。

這裡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如果你知道烤麵包的人有六個孩子,你是否願意出更多的錢買麵包?誠實的人都會做出否定的回答:「原則上說我會出更多的錢,但事實上我更願意買一個沒有孩子的人烤的更便宜的麵包。」

事實是,如果買主不出足夠高的價錢給僱主,僱主付不起工人工資,他就無法繼續經營。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網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12/192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