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台商撤中進行式 地緣政治疊加疫後挑戰

—地緣政治疊加疫後挑戰 台商撤中進行式

受地緣政治下國際供應鏈變化的影響,台資正在加速離開中國大陸,但外移東南亞的公司也面臨挑戰。圖為2017年11月在南京舉行的首屆台企產品展銷會及展覽。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傳真112年7月21日

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台資顧問公司陸續開辦有關如何結束公司、出售廠房的講座。受到地緣政治下國際供應鏈變化的影響,台資正在加速離開中國大陸,但外移東南亞的公司也面臨挑戰。

一場名為「台商大陸土地廠房面臨出售或改造的實例分享」說明會6月中旬在上海舉行。類似教導如何「以合法合規、最小代價方式賣廠並安全把錢匯出中國」的講座,今年以來已有數場,財會顧問人員表示,這兩年此類需求明顯增加。

台商早在2008年之後,因中國大陸勞動、法規、土地等成本上升,一批工廠選擇轉戰東南亞;又因為家族企業缺乏有意願的二代接班人,部分經營者選擇關廠回台養老。不過,這幾年的台商外移仍有些不同。

崑山漢邦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李仁祥告訴中央社記者,以前台商因為生產成本、或是2018年後在中美貿易戰下為求避開高關稅而將生產線外移,但現在更多從事出口的台商是因為國際政治因素離開,「成本高也要出去」。

近年來,美國除了對中國祭出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還將全球供應鏈的「近岸外包」理念升級為「友岸外包」,主張把生產業務外包給價值理念相近的盟國,致使作為供應鏈一環的大陸台商不得不思考外移。

經濟部投審會數據顯示,台灣企業今年1到5月在中國的新投資,相較於去年同期減少4.05%,金額下滑至15.07億美元。不只新投資減少,台企也陸續從中國撤出大筆資金,金管會數據顯示,2022年台灣上市公司從中國匯回新台幣1144億投資獲利,是2013年以來最高。

台灣海外投資總額(不包括中國)在1到5月激增197%,金額約83億美元,其中台積電在美國投資約35億美元。此外,台商在海外尋求生產基地,東南亞明顯受惠,因為台商對東南亞的投資幾乎翻倍。

不過,台商到東南亞後並非一帆風順。最為詬病的,是這些國家的勞動生產效率不如中國,且土地等成本不斷上升,加上全球性的需求收縮,這些都影響到海外台廠的業績。

以寶成國際集團旗下越南寶元鞋廠為例,今年至今已計劃裁員約8100人。寶成對此表示,短期經營環境依然存在變數,會靈活調度生產,並積極推動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

此外,鴻海科技集團旗下的富士康本月宣布退出與印度威達塔(Vedanta)合資建造晶片製造廠的計劃。 iPhone代工廠緯創也傳出將出售印度廠。大廠尚且如此,小公司在海外遇到的挑戰不會比較少。

如今,在中國的台企,問「哪些產業留下」可能比問「哪些產業離開」還容易回答。李仁祥說,那些不考慮移出中國、甚至還要加碼投資中國的台商,主要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生產民生用品食品的企業。

此外,在中美對抗的關鍵技術領域,譬如半導體產業,也是台企發揮的機會。儘管台商未必掌握最先進技術或設備,但在相同領域的中低階產品上,是受到大陸歡迎的。

至於其他留在大陸、既沒有產業優勢又還在觀望的台商,確實比較辛苦。

凱博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總監梁祥賢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但仍有個別產業譬如電動車表現十分亮麗,只是台商幾乎嘗不到好處。

每年中國約新增2000萬輛的新車,只是組成結構已悄然變化,從傳統內燃機的汽車占壓倒性多數,轉變到現在一年有約600萬輛的新能源車,占1/3產能。

梁祥賢說,以前中小台商能在傳統汽車的零部件上分一杯羹,但現在要成為新能源車的供應商,不僅不能沿用原來的模具,還必須具有中大規模的生產力,需要更大筆資金的投入,這是中小型台商「看得到吃不到」產業紅利的原因。

至於中大型台商在中國的機會,他建議要融入大陸本地的資本市場和供應鏈,逐漸褪去對外資和海外品牌的依賴,也就是要響應「內循環」政策,才會有發展空間。

早年台商藉由大陸為生產加工基地、進行外銷國際貿易,成長崛起。30年後,時空背景皆已不同。如今台商除了二代接班的傳承問題外,還參雜國際形勢、陸商崛起等考驗,布局考量也更為複雜。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21/193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