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中共副軍長殺人自殺,轟動全中國

作者:
1972年,發生過一起轟動全中國的中共高級軍官殺人、自殺事件。案犯余洪信是中共63軍副軍長。余洪信是如何殺人的?他為何殺人?又為何自殺?

1972年,發生過一起轟動全中國的中共高級軍官殺人、自殺事件。案犯余洪信是中共63軍副軍長。余洪信是如何殺人的?他為何殺人?又為何自殺?

余洪信殺人

1972年5月18日凌晨2點多,夜深人靜時,山西太原63軍軍部大院內,副軍長余洪信,乘老婆熟睡之際,從家中跑出來,到了軍直偵察連。哨兵見是副軍長,以為他查哨,給他敬了一個禮,就專心站崗去了。

余洪信徑直走進手槍班,從牆上取下兩個裝滿子彈的手槍,往腰裡一插,拔腿就走。此後,一連串殺人事件上演。

一殺妻子

余洪信再次推門回到家裡時,驚醒了妻子與女兒。妻子見他手裡有兩把槍,詫異地問:「你的槍不是被收回了嗎?怎麼又有槍了?」他什麼都沒回答,抬手就朝妻子開槍了。只因他的小女兒攔了一下,子彈沒打中妻子。他很喜歡這個小女兒,沒有繼續開槍,轉身出門了。

二殺軍長

當時,軍部大院最大的官就是63軍軍長閻同茂。

余洪信從自家出來後,拿著槍就去了軍長家。他敲軍長家的門,裡邊沒人應,沒人開燈,也沒人開門。他在軍長家門外站了一會兒。

不知是軍長一家人睡熟了,還是有所警覺?反正是沒人回應。他便轉身離開了,軍長一家人因此逃過一劫。

三殺政委

接著,他朝政委曹步墀家走去,然後,「呯、呯、呯」地敲門。曹步墀的妻子邢玉榮不知怎麼回事,坐起來,一把拉開燈。余洪信衝著亮燈的窗戶連開9槍,邢玉榮當場死亡。

正在床上睡覺的曹步墀見勢不妙,一骨碌滾到床下,躲進床板底下了,毫髮未傷。

四殺副政委

然後,余洪信去副政委楊兆魁家。楊兆魁聽見槍聲後出來查看。但他是個知識分子,高度近視,深夜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清。他問:「哪裡打槍」?余洪信二話不說,連開兩槍,楊副政委當場被打趴下。所幸子彈只是從他的肩部穿了個眼,沒什麼大礙。

五殺通信員

幾陣槍響過後,63軍軍部大院大亂。余洪信看到通信員張彥平正在打電話向上級報告,立即開槍,但沒打中要害,張彥平只受了一點傷。

六殺保衛幹事

這時候,負責首長大院保衛工作的幹事循著槍聲跑過來,問:「誰啊?」話音未落,余洪信的槍就響了,但沒打准。這個保衛幹事是大院內最後一個看見余洪信的人。

無人捉拿兇犯

1972年9月,經毛澤東批准,中央警衛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保衛部部長蔣潤觀說:

「1970年12月,昆明軍區政治委員譚甫仁被害,警衛貪生怕死,聽到兇犯開槍,躲在房間裡不敢出來。今年5月,63軍副軍長余洪信行兇,打傷該軍副政委楊兆魁,打死該軍政治委員的愛人。余犯行兇持續20分鐘左右,打了十幾槍,當即有人報告警衛分隊,竟無一人出來捉拿兇犯,甚至慌亂一團,有的嚇得跳窗逃命,有的嚇得趴倒在地。這兩起案件是我軍歷史上沒有過的。」

余洪信殺人後,從容地從戒備森嚴的63軍軍部大院逃走。

公安部通緝令

余洪信殺人案被迅速上報北京軍區;北京軍區立即上報中央軍委;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立即通報公安部。然後,軍、地聯手搜查了12天,結果,一無所獲。

此後,公安部向全國發過兩次通緝令。其中1972年5月29日的通緝令如下:

「現行反革命分子余洪信,於1972年5月18日凌晨2時許,行兇殺人後,畏罪潛逃。余犯現年47歲,男,身高約1.8米,身體肥胖,留短髮,黑紅長圓臉,肉泡眼皮,厚嘴唇;頭頂稍後有拇指大的一塊傷疤沒頭髮(內有彈片),左右上眼皮留有做倒睫毛手術的傷疤,但不明顯;上門牙中間鑲有白色塑科牙縫;喉頭下方偏右有子彈傷疤;右或左鬢角下有不明顯的傷疤;右肩有傷疤,比左肩低,余犯操河北省武強縣口音。」

「潛逃時,著草綠色單軍衣一身,戴一號新軍帽,佩戴領章、帽微(注意余犯化裝),內著天藍色府綢襯衫,駝色毛背心,淺魚肚白色衛生褲,穿黑色鬆緊口四眼鞋和駝色尼龍襪。攜帶54式手槍兩支(槍號:後三碼360、639),子彈若干發,以及電鍍鋼筆式手電,會開汽車、摩托。」

「各單位接此通緝令後,立即傳達到所有工人、貧下中農、幹部、職工、學生、居民及解放軍指戰員,並熟悉其特徵。在車站、碼頭、邊防口岸等地布置查找,發現後將其拘留,嚴防行兇、自殺、逃跑,並速告我部。」

公安部通緝令下發後,全黨、全軍、全國都在找這個極度危險的殺人犯。

全國大搜捕

公安部成立了一個專案組,由烏國慶具體負責。烏國慶是當時公安部少數具有高學歷的刑事偵查專家。全國通緝後,凡有重要線索,烏國慶都要趕去查實。

一時間,到處都向公安部上報「線索」,好像余洪信隨時隨地出現在全國的各個地方,哪兒都報說可能發現了余洪信。

烏國慶馬不停蹄,四處奔波,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次奔赴「現場」,給「余洪信」驗明正身,結果一次又一次驗明都不是。

公安部通緝令上只說行兇者殺人後畏罪潛逃,究竟在哪裡殺人?殺了什麼人?殺了多少人?為什麼殺人?一概沒說。於是,傳言滿天飛,人心惶惶然。

全國各地到處設關設卡,圍追堵截,大有草木皆兵之勢。比如:

內蒙古潮格旗,有一個空軍的雷達站。雷達站的一輛汽車檢修後在荒灘上試車。

負責追捕余洪信的戰士從望遠鏡里發現一輛軍車走走停停,懷疑是余洪信要偷越邊境逃跑,立即向上級作了匯報。

上級指示,必要時可將其擊斃。戰士埋伏在汽車前方,待汽車離近後,衝鋒鎗一梭子打了過去。軍車被打蒙了,停在原地不敢動。戰士們圍過去才發現是空軍的車子。幸好子彈沒打著人,只是把車身打成了篩子。

類似的事件在全國發生了多起。

余洪信自殺

1972年6月,山西省榆次的一壟麥田裡,兩個年輕人發現一具屍體和兩把手槍。

他們立即報告村支書,村支書立即報告公社。然後一級一級往上報,直到上報公安部。

公安部接報後,立即派烏國慶親臨現場勘驗。烏國慶仔細查槍號,正好是63軍軍直偵查連的;看那人頭上的帽子,有餘洪信的名字;那人身上還有一串鑰匙,派人送到63軍軍部,有的能打開余的家門,有的能打開余的辦公室門;查血型,和餘一致;這個人的頭部有疤,頭皮里有彈片,跟餘一致;查屍體腐敗的程度,與余逃出的時間吻合。

最後,烏國慶認定:這人是余洪信無疑了。經鑑定,余洪信是用雙槍對著自己的頭部開槍自殺的。

余洪信為何殺人、自殺?

余洪信,生於1925年,河北省武強縣人,偵察兵出身,能飛檐走壁,雙手打槍,參加過國共內戰、朝鮮戰爭,多次負傷,當過中共的「戰鬥英雄」。

1969年11月,44歲的余洪信被提拔為63軍副軍長。

1969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對內蒙古實行軍管。巴盟、包頭由63軍負責。1970年春,余洪信出任巴盟「前線指揮部」主要負責人,同時兼任張家口一帶的北方邊界總指揮。

余洪信大權在握,軍政一把抓,高高在上,脾氣暴躁,說一不二,工作方法簡單粗暴。

一次,他到五原縣復興公社,看見辦公室幾個人在打撲克,大怒:「上班竟敢打撲克,誰給你們的膽子?都給我捆起來!」連聞訊趕來的公社領導也不由分說,統統被他抓起來,關進縣城大牢,成了囚犯,小縣城一時轟動。

余洪信不僅當眾辱罵地方黨政領導,甚至還非法捆綁、扣押、打罵群眾,強姦、污辱婦女。對余洪信的種種惡行,百姓敢怒不敢言。

1972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6月底前撤銷北京軍區內蒙古「前指」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除參加地方「三結合」人員外,其他軍管人員一律返回部隊原駐地。

余洪信剛離開巴盟,回到山西太原,告狀信就寄到了時任中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辦公室,反映他生活腐化,亂搞男女關係,強姦、侮辱33名婦女等。

周恩來批轉到北京軍區,北京軍區批轉到63軍。63軍經核查後,報請北京軍區批准,對余洪信實施停職檢查。

63軍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給予余洪信留黨察看、撤銷副軍長職務、從12級降到17級的黨紀、政紀處分。余本人表示沒意見。

這個處理意見上報後,北京軍區政委紀登奎批示:此人錯誤嚴重,檢討不深刻。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在紀的批示上畫了一個圈,退回63軍。

63軍黨委書記曹步墀、副書記閻同茂,傳看北京軍區領導的批示後,召開常委會,叫來余洪信,把紀登奎的批示念給他聽,讓他作進一步的深刻檢討。

余洪信為中共出生入死幾十年,自認為沒有功勞有苦勞。在中共軍隊裡亂搞男女關係的事多了去了。自己就因為這些事,願意接受63軍黨委建議的黨紀政紀處分,已經被搞得灰頭土臉,名譽掃地,上上下下對他指指點點,老婆孩子也不正眼瞧他。現在北京軍區領導還對他不依不饒。

余洪信擔心可能會因此被判刑,他先後找副政委宋雙來、政治部主任李立等訴說。因63軍政委、黨委書記曹步墀已經反覆講了,余的事,由他和軍長兼黨委副書記閻同茂全權處理,其他人不要插手,他們也不便多說。

余洪信一下子感到沒有任何緩和的希望了,情急之下,一不做,二不休,以殺人、自殺終結一生。

結語

余洪信的主要問題,是亂搞男女關係。

亂搞男女關係,不是從余洪信始,也不是到余洪信終。中共的老祖宗馬克思恩格斯就是亂搞男女關係的總源頭。在中共黨內,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就是亂搞男女關係的「榜樣」。中共軍隊內,此類事情很多,大家都見怪不怪。

余洪信的那些事,當時63軍的軍長、政委、其他領導都知道,並沒有人出面批評、制止、糾正。事發之後,63軍黨委常委會上,余也表示認錯、改錯,只要不開除黨籍,怎麼處分都行。63軍提出的處分建議,他也表示同意。但是,北京軍區兩位首長的批示,一下子把他打暈了。

家中老婆孩子怨恨,63軍領導無一人伸出援手,回想自己替中共賣命,頭部、身上到處受過傷,九死一生,竟落得這麼個下場,最後陷入絕望與瘋狂。

余洪信走上殺人、自殺之路,既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中共那部「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絞肉機製造的悲劇。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01/193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