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中國山西大同附近的一座燃煤火力發電站的煙囪在冒煙。(2015年11月19日)
據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研究顯示,中國在2023年上半年批准了超過50吉瓦(GW)的新增煤電裝機容量,這使得這個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更加專注於能源安全,而非削減化石燃料的消耗。
全球創紀錄的熱浪過後,科學家和環保人士敦促各國政府進一步加大減排力度,不過極端天氣的影響促使中國建設更多燃煤電廠,以應對乾旱對水電生產的影響並避免停電。
周四發表的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綠色和平組織的高玉和(譯音,Gao Yuhe)表示,「中共政府使能源安全和能源轉型相互矛盾。」
高玉和說,北京承諾在2030年之前使碳排放達到峰值,但習近平主席做出的在2026年至2030年期間開始減少煤炭使用的另一項承諾現在面臨威脅。
她說,「北京已明確表示,煤電將在2030年前以『合理的速度』增長。」
中國國家能源局(NEA)沒有立即回復路透社要求對燃煤電廠及其發電政策發表評論的傳真。
據政府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煤炭產量激增9%,達到45億噸,超過全球煤炭總產量的一半,今年持續增長,其中燃煤電廠面臨著需抵消上半年水力發電量下降22.9%的壓力。
中國煤炭使用量的增長反映了全球的局面。國際能源署(IEA)上周表示,2022年全球煤炭消費量將達到創紀錄的83億噸,亞洲地區的強勁增長抵消了其他地區的下降。
今年三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表示,將「加強」煤炭在整體能源結構中的支撐作用。
根據全球能源監測智庫所編制的數據,中國在2000年至2022年間建設了超過1000吉瓦的燃煤發電能力,足以為整個歐盟提供電力,占全球新增電力總量的69%。
從官方角度看,中國許多新建的燃煤發電廠旨在為了為風能、太陽能和水電等清潔但依賴天氣的電力來源提供備用能源,尤其是在乾旱或用電高峰期。
但高玉和表示,中國對煤炭的「內在偏好」阻礙了其在關鍵能源存儲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而這些基礎設施可使可再生能源更加可靠。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氣候研究員喬里特·戈森斯(Jorrit Gosens)表示,新建電廠的規模也表明,中國的主要動機是經濟增長,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論點越來越不具說服力。
戈森斯說:「長期以來的說法是,只要這些工廠不以高利用率運行,容量並不那麼重要,但現在你必須非常樂觀才能重複這一點。」
雖然煤電產量有所增加,但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的數據,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在上半年也繼續飆升,增加了109吉瓦。
戈森斯說:「好消息一如既往的是,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並且正在以創紀錄的速度建設。這很快就會開始蠶食煤炭的市場份額。」
(此文依據了路透社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