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俄軍750架戰鬥機卻沒制空權 問題出在哪

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相關文章截圖

數日前,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撰文,就當下俄羅斯空天軍戰鬥機型號、規模、性能,做了一個簡單排列。在一窺俄羅斯戰鬥機部隊大致建制的同時,也暴露了其存在的幾個問題。這對於深刻理解俄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尤其是在基本控制空中戰場的情況下,一直未能打出外界期待的效果,給予了很好地詮釋。

排在第一位的當然是10架蘇-57,作為當下俄軍單機性能最出色的戰鬥機,蘇-57是俄空天軍未來的希望。其雖然隱身性能略遜,雷達和光電搜索系統也存在缺陷,但高度重視遠程空中打擊和複雜武器的搭載。當下改進型蘇-57M已經首飛,預計將在2024年取代基礎型進入量產,假如公開的76架蘇-57生產計劃能如期實現,那麼至少應對西部方向非隱身戰機的威脅,沒有太大問題。從俄羅斯國防部的流出的消息來看,蘇-57已經切實加入烏克蘭戰場,並完成了防空壓制、對空作戰等任務,不管其和其他隱身戰機的性能對比如何,當下和未來的俄空天軍,都迫切需要這款重型隱身戰機站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蘇聯時期生產的米格-31系列,在戰爭爆發後表現出色,按照用途和編號改進,俄軍米格-31編隊可以分為兩支。其中105架米格-31BS/BSM,可以認為是米格-31原定設計方案的現代化改進隊伍,本質上依然作為一款重型截擊機存在。優異的作戰高度、速度數據,以及強悍的雷達和飛彈搭載能力,使得其遠程對空作戰效果獨樹一幟。按照美媒報導,一架米格-31BS/BSM在數月前,使用理論最大射程300千米(一說400千米)的R-37M超遠程空空飛彈,在200多千米距離上,擊落了烏軍一架蘇-24戰鬥轟炸機,開創了全球實戰中最遠空戰記錄。相比之下,32架米格-31K/I則是為滿足「匕首」搭載需求的改進型號,其中米格-31I是強化航電系統的最新版本。之前的實戰表明,其掛載的Kh-47M2「匕首」高超音速飛彈,能夠有效突破「愛國者」的攔截,是當下俄軍最具威懾的戰術攻擊力量。

蘇-57對俄羅斯空天軍至關重要

米格-31作為截擊機使用時載彈量很大

114架蘇-35S的名氣同樣很大,這款設計思路源自蘇聯末期的單座多用途戰機,在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雖然外界總是將目光放在,其對外出口時的種種故事上,但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的高頻使用,證明了蘇-35S的意義。經過強化的矢量推力發動機、號稱無源相控陣雷達極限的「雪豹-E」,甚至是光電探測和翼尖搭載的輔助雷達系統,賦予了這款戰機在俄羅斯軍工體系下的極限戰力。在地面防空系統的支援下,蘇-35S雖然也損失數架,但其擊落的烏軍戰機遠超於自身損失數量,甚至很有可能是冷戰結束後單場戰爭空中擊落的最高數字。

外銷艱難是蘇-35S最大的痛點

130架蘇-34同樣是基於蘇聯末期項目演變而來,這也是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空天軍採購數量最多的一款子型號。作為「全球最後的戰鬥轟炸機」,蘇-34開始量產時,連中國殲轟-7A的生產都已經接近尾聲。俄軍之所以斥重金髮展這款並列雙座重型機,是因為其是蘇聯經典的前線遠程打擊學說代表。俄空天軍雖然經歷了數次軍改,裝備規模和性能也與蘇聯空軍區別很大,但骨子裡依然是繼承蘇聯軍事思想發展而來。蘇-34的戰鬥定位並沒有什麼問題,歐洲平原的特殊作戰環境,也利於發揮遠程超音速戰鬥轟炸機的優勢,其本身性能也基本做到了「側衛」機體的極限。只不過俄軍防空壓制體系未競全功,殘餘的中遠程防空系統對蘇-34造成重創,降低了外界對這款戰機的評價。現在改進了航電和火控系統的蘇-34M已經開始交付,新的征程即將開始。

113架蘇-30SM/SM2是款很傳奇的型號,其技術源自俄羅斯對印度出口的蘇-30MKI,雙發雙座的設計使得其對地攻擊效果不俗,在實戰中往往與蘇-34並肩作戰。得益於蘇-30MKI成熟的生產體系,蘇-30SM系列最大的優勢是造價低廉,實際性能並不突出,實戰表現也沒有特別亮眼的地方。但它本身「什麼都能幹」的特性,又使得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真實詮釋了現代作戰體系中多用途戰機的萬金油特質。由於蘇-30SM發展時間較早,其也是唯一在戰前列裝改進型蘇-30SM2的量產裝備,只可惜蘇-30SM2的改進主要集中在發動機上,並且數量也很有限,並沒有徹底改善蘇-30SM系列的作戰環境。

首批交付的4架蘇-30SM2戰機

在這些戰機之外,俄空天軍還有像蘇-27SM系列、蘇-30M2(從蘇-30MKK上演變)、米格-35、米格-29SMT/UBT、蘇-24以及最基礎的蘇-27S和米格-29/UB等零零散散大約250餘架戰機。這些戰機中不少也號稱經歷了現代化改裝,但由於烏軍防空系統性能不俗,威脅甚大,因此基本沒有加入前線戰鬥,即使有些戰機就部署在克里米亞半島機場。

換句話說,在約750架現代化戰鬥機隊伍中,有三分之一其實只能在後方執行輔助任務,無法抵達前線,剩餘戰機在滿足其他方面需求,又分出輪換、後備機隊的情況下,很難完全控制廣袤的戰場。而像米格-31這類蘇聯時代生產的型號,雖然性能可觀但保障條件有限,頻頻在訓練中失事。再加上大部分戰機航電、機載武器和火控系統都落後時代,針對性強化的改進型號直到戰爭開始後才提上日程,最終呈現的就是明明享有戰術優勢,卻始終無法徹底控制空中戰場的一幕。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軍武次位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05/193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