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京津冀水災的不斷加劇,一個敏感的話題浮出水面:
河北、天津泄洪,是不是為了保北京?
尤其是河北,是不是為顧全大局,而被犧牲掉了?
各種新聞的評論區,都能看到河北和北京的網友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
對此,專家表示這個說法不準確,並各種普及啥叫蓄滯洪區。
而我們的大寶貝胡錫進,更是連發兩篇文章談論這個問題。
在第一篇里,老胡又是分析涿州和北京房山區的地理位置,又是普及水往低處走的大自然規律,來證明【涿州「為保北京而分洪」被淹】的說法,是反常識的訛傳。他呼籲大家不要被一些想當然的信息帶了節奏,更不要被別有用心的煽動性心思所惑。
在第二篇文章里,老胡說北京並非讓自己的那幾個區安然無恙,把洪水都排到河北去,並聲稱他認識的北京市民從沒有人想過讓河北做我們的「護城河」。
此話一出,被人罵得狗血淋頭。
那邊,老胡剛苦口婆心地表示,不能把一個地區當成另一個地區的「護城河」。
這邊,河北書記就表示,要堅決當好首都「護城河」。
老胡的一片苦心,算是白費了。
當然,書記的意思未必就是為了保誰而犧牲誰,但這個時候說這個話,確實是不合時宜,且易引發聯想的。
也許正如老胡所說,有些北京周邊的領導幹部喜歡把「保衛北京」掛在口頭上,權當這是他們的一片好意吧。
但這片好意顯然沒有人領情。
可能是領導不經常上網衝浪,還以為現在依然是「舍小家保大家」的那個時代呢。
然而,有些事情,早就悄悄地變了。
以前那些熱淚盈眶高喊「不惜一切代價」的人,很快發現,原來自己才是那個代價。
當無條件的犧牲和付出,換不回應有的補償,它們便不再被認為是崇高的義舉。
激動人心的口號,和畫餅充飢的榮譽,已經不再具有鼓動作用。
當河北涿州發布接受救災捐贈方式,評論區不再是一水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點讚最高的是「捐沒問題,問題是捐完以後能不能到百姓手裡,怎麼監管,誰來監管。」
而北京紅字會發布接受社會捐贈的消息一出,各種評論區,都表現得出奇地團結一致。
這標誌著一種難能可貴的清醒。
老胡說,「哪裡的命都是命,哪裡的財產都是財產,這是道義,也是真實的原則。」
這話沒毛病,但角度還是高高在上。
在老百姓看來,這不是什麼道義和原則,而是被遺忘很久的常識。
我們不是為了某個宏大目標而活著,我們住的房子,種的莊稼,掙的錢,不應該為了某些虛無縹緲的概念和詞彙,就以崇高的名義被犧牲掉。
有些人應該意識到,人們越來越活得腳踏實地,沒那麼好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