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百家姓在此會師,珠璣巷短短千多米的古巷兩邊排了各種姓氏的祠堂。(大紀元圖片庫)
近日,在北方洪災引發的災難引發廣泛關注之際,發生在南方浙江溫州的保衛黃氏祠堂之事開始在媒體、社媒上傳播。最新消息稱其堂鼓已經敲響,全族男性已簽下生死狀,抽到死簽者就去與強拆宗族祠堂的開發商進行生死對決,如若身亡,身後事由全族共同承擔。
看到這樣消息的人,無疑是非常震撼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據大陸網站網易和知乎近日披露,位於溫州蒼南縣的黃氏宗祠面臨被強拆的消息,已傳遍當地大街小巷,引起了黃氏族人的不安和憤慨。在擁有六萬人之多的黃氏家族看來,宗祠代表著家族的根脈和傳承,是家族精神的象徵。
資料顯示,黃氏宗祠歷史悠久,其始建於同治四年(公元1866年),距今有130多年的歷史,原本處在陡門頭村老的玉蒼路,2010年前後,出於對蒼南縣新城區建設的支持,儘管內部存在反對聲音,但蒼南縣黃氏家族的人最終同意將黃氏宗祠搬遷到如今的位置,新宗祠2011年啟動建設,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
據悉,新宗祠投資1200萬,占地面積接近6畝,無論是是規模,還是格局,在當地都算得上首屈一指。然而,新宗祠蓋好沒幾年,蒼南縣擬在宗祠位置修建希爾頓大酒店,因此動員黃氏宗祠搬遷,但此次遭到了黃氏宗族的拒絕。多次協商未果,才傳出了當地政府打算強拆的聲音。這引起了黃氏族人的無比憤怒,才出現了黃氏男兒願意用生命來捍衛宗祠尊嚴之舉。
在網易新聞的7萬多條留言中,很多網友都認為拆除黃氏祠堂是不應該的,他們強調黃氏在蒼南地區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認為如果連這個祠堂都無法保留下來,那麼接下來其他姓氏的祠堂也將難以倖免。還有很多人支持黃氏男兒的行動。亦有一位網友曝出了曾經發生過的一起類似事件。
上個世紀廣西玉林修高速,也是要拆除當地第三大姓的祠堂。接到中共政府通知後僅僅三天,宗族在全國各地打工的族人全部趕了回來。上至80歲,下至吃奶的孩子,2000多人全部回來守衛祠堂。
中午十二點,祠堂敲響堂鼓,族人集合,男子抽生死簽,從20歲以上50歲以下的非獨子中,抽10個人出來,與政府對峙。到時候死了或進了監獄,全族人幫忙照顧家庭。無疑,這10個人就是去玩命的。鎮政府一看這架勢,趕緊和縣裡說要不算了,要出事。可是當時的縣長比較年輕,剛來此一年,大概對宗族文化不夠了解,遂強令施工隊強拆。
結果10個人光著膀子,追著把30多名拆遷人員打成重傷,都是下死手,還連著燒了3台挖掘機2輛裝卸車。結局呢就是高速改道,縣長調走,沒人敢再提這事兒。
顯然,如果今日蒼南縣政府處理不當,看看黃氏族人誓死捍衛宗祠的架勢,類似結果極有可能再度出現。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中,立廟祭祖在遙遠的古代就已存在。《古今圖書集成》中有「帝嚳高辛氏始立宗廟」,「帝堯作七廟以享先祖」,「殷制七廟」等記載。這說明五帝乃至夏商時期就已有宗廟。古人認為,國家最重大的事情,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戰事,因此對祭祀的禮制有詳細的規範。
大約在戰國時期,出現了「祠堂」的說法,彼時的屈原曾「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至漢代,「祠堂」一詞則更為常見,今天不少文獻中都出現該詞。關於「祠堂」的本意,《說文解字》上的解釋是:(周代)春天的祭祀叫做「祠」,是動詞,這是因為祭祀的物品少,儀式多文辭。祭祀時不用犧牲,用玉器、毛皮和繒帛。「堂」指的是有屋居的正室。「祠堂」的意思就是祭祀的房屋。不過,後世的「祠堂」中的「祠」轉為了名詞,即祭祀的所在。
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建立祠堂,是「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他在所撰寫的《家禮》中,提出了完整的有關祠堂的禮制,如祠堂分為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等,並把士庶祭祖的建築稱為「祠堂」。自此之後,民間祭祖建築才普遍被稱為「祠堂」,但當時主要是家祠。
到了元朝,開始出現了以家族為單位的宗祠,自明初開始,「庶人無廟」的規矩被打破,其後在明嘉靖皇帝時期,允許在家廟中祭祀始祖、先祖,這在當時形成了建宗祠祭祀始祖的熱潮,從此直至民國時期,宗祠遍布全國各地,宗祠祭祀始祖也普遍化。
通常而言,祠堂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同一血緣關係的家族祭祀祖宗的祠,也被稱作「宗祠」、「家祠」、「家廟」等;宗祠下還有支祠、家祠。一類是專為祭祀某一個歷史人物而修建的,叫「專祠」或「祠廟」,如孔廟、關公廟、武侯祠、包公祠等;還有一類是祭祀神靈的,如山川日月等神靈。
宗祠在整個家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遇有水災火災,要首先救祠堂,將祖先的牌位、祭器等搬走,其次才是救資產。明清時期,宗祠不僅僅是祭祀祖先的所在,也是家族議事、道德教化的場所,其主要活動包括修家譜、興學、撫恤、聚會、聽訓、執法、議事、成人禮以及各種需要告知祖先的事宜。
每到春秋祭祀,全族人等要聚集在宗祠,由德高望重的族長或宗子主持,作禮設祭。清明時期,掃墓前後也要到宗祠祭祀。還有的家族規定,每逢朔望,都開祠設祭,祭祀活動十分頻繁。
宗祠祭祀的日子,也是向全族宣講宗譜的時候。一般在祭祀前,族長或其指派的人講授先賢之語,宣讀族規家法,使族人了解宗譜、家譜,了解如何做人、做事等。
為了讓族人時刻警惕,有些家族還將族規家法列於宗祠內。除此而外,家族中遇到重大事情,如修家譜、推選族長、購置墳山和義田等,也都由族長組織族人討論。遇到族人違法家法和族規時,比如忤逆不孝亂倫、偷盜、賭博、好勇鬥狠、侮辱女性、強姦、通姦等,宗祠又成為審判的場所,族人都可以旁聽,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懲戒方式有思過、跪香、接受鞭刑,最嚴重的是開除出宗,生不能入祠堂,死不能入祖墳。
由此可見,宗祠在整個宗族中有著非同反響的意義。然而,中共篡政後,破壞傳統文化,尤其文革的「破四舊」,不僅將眾多文化精英迫害致死,還將無數文物古蹟毀掉、毀壞,這其中就包括多地的宗祠。很多地方的祠堂被拆,被毀,甚為可惜。祠堂的被毀,是中共毀壞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共的目的就是割斷今人與祖先的血脈相連,使中國人喪失自己的文化之根,並截斷中華傳統文化一代又一代延綿不絕的傳承。
如今殘存的祠堂,很多也成為了旅遊和嬉鬧的場所,再無昔日的功用,留給中國人的是深深的傷痛。然而,近些年,中共的暴政及對文化的摧殘,使道德日趨淪喪。民間保有傳統道德的有識之士,開始復興傳統文化,南方本就根深蒂固的宗祠文化逐漸恢復,每逢重大節日,在一起地區,祭天、祭祖已是常態。宗族間的凝聚力亦逐漸增強,而這種凝聚力其實也是中共當局所懼怕的。
在面臨西方脫鉤、國內政治不穩、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天災人禍頻繁的情況下,北京高層加強了維穩力度,意圖將民間的反抗消弭於萌芽中。但是在面對崛起的宗族力量,北京當局還真沒什麼好辦法。因為強力鎮壓,換來的是不畏生死的反抗,而引發的多米諾效應將是中南海所無法承受的。
從溫州黃氏族人的抗爭中,國人或許可以明白一點,那就是:團結起來,捍衛自己的利益,就是在爭權利、爭自由,就會讓當權者三思。如果全國各地的民眾都不畏生死地去抗爭,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能不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