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孩子出不出色,和母親的關係太大了

聽過一句話:「母親是大地,爸爸是大樹,孩子是枝芽。」

深以為然。媽媽是一個家庭的根基,是親子關係穩定和健康的紐帶。

平和的母親,營造鬆弛的家庭氛圍;出色的母親,成就優秀的子女。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

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情緒問題,學習不好都是因為負面情緒困擾,父母內心的焦慮和浮躁,比孩子的成績更可怕。

再好的教育,都抵不過一個厲害的媽。

人民日報給出的5條建議,幫助媽媽們修煉自己,托舉孩子。

穩定情緒

心理學有一個「仿同」心理,意思是孩子會把媽媽的個性、特點不自覺地吸納為己有,並表現出來。

母親的情緒,是家庭的晴雨表,塑造孩子的性格。

情緒穩定的媽媽,教出樂觀積極的孩子;喜怒無常的媽媽,教出悲觀消極的孩子。

聾盲作家海倫凱勒也曾說過,她的母親教給她的人生第一課就是控制情緒,並對她說:「你不能掌控自己情緒,就無法掌控人生的方向。」

尤其是人在遇到困難時,控制情緒和任由情緒奴隸的人,註定會有不同的命運走向。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我們面對困難時的情緒表現,是孩子今後遭遇此等境況的延續。

作家史鐵生因雙腿癱瘓,性情變得暴怒無常,整日鬱鬱寡歡,他把命運對其的殘酷發泄在母親身上,可母親始終用溫柔的愛呵護著他,用柔和的性情化解他的痛苦。

一個性格穩定、態度溫和的母親,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複印好情緒,助力孩子成長;複製壞情緒,毀掉孩子人生。

從今天起,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以鬆弛的態度面對孩子:

1、就事論事,避免情緒倒灌:

情緒倒灌是指一個人將負面情緒滲透到另外一個人身上。其表現特徵一般會伴隨擴大、誇張、轉向。

運用到親子關係中,就比如:孩子只是一次考試沒考好,媽媽卻將之前孩子粗心帶來的不良情緒在這次表現出來。

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焦慮不安的情緒,所以生活中媽媽一定要謹記就事論事的原則,為孩子心理卸重,提醒孩子做錯事情不可怕,糾正即可。

2、經常運動,增加情緒記憶體:

運動是調節壓力和釋放情緒的最佳方式。建議媽媽從小帶著孩子去戶外運動,有助於培養孩子自控力和情緒力。

當孩子集中注意力,用解決問題的耐心代替情緒化的怒氣,孩子學習能力自然也會逐漸提升。

3、保持學習,提升自我認知:

想得太多,讀書太少是我們囿於原地的根本。成長型媽媽,都會針對問題在書中尋找答案,多讀一些相關書籍,認知提升了,眼界和心胸自然開闊許多。

學會表達

姜文參加一檔節目時,主持人問他:「你有沒有過充滿失敗感的時刻?」

姜文回答:「我最大的挫折,就是母親的差評。」

生活中,總有一些媽媽打著愛的名義貶低孩子、否定孩子,儘管她們是希望孩子能在批評中戒驕戒躁,更上一層樓。

可對孩子來說,貶低式教育,只有貶低,沒有教育。

正如卡耐基所說:「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

浸潤在讚美中的孩子,才有可能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教育的方向對了,孩子自然不會走偏。

知乎上曾有一位網友分享自己媽媽的教育方式:

他小時候學習能力很差,理解力也不好,考試經常不及格,但他的媽媽從來沒罵過他一句,反而安慰他:下次不要再錯就好。

有一次,他難過地問媽媽自己是不是很笨。

他的媽媽回答道:

「你知道嗎?鍋越大,開水就越慢,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但以後你會做得更好。」

後來,他在母親日復一日的鼓勵中考上了人大。

一位智慧的媽媽成就了自認為差勁的孩子,可以說這是一段教科書式的教育方式。

媽媽的嘴裡,包含著孩子的底氣;媽媽的嘴裡,潛藏著孩子的未來。

別讓語言成為傷人的利器,學會正向表達,不妨從以下幾點做起:

1、不說十話,牢記原則:

不說比較的話、不說抱怨的話、不說嚇唬的話、不說貶低的話、不說掃興的話、不說冷漠的話、不說侵犯隱私的話、不說過度控制的話、不說人格侮辱的話、不說暗諷挖苦的話。

2、內容具體,避免嘮叨:

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越準確越好,明確指出孩子問題所在,不要說一堆和問題無關的話。

長此以往,孩子能在和媽媽溝通中提升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3、理解孩子,學會共情:

學會換位思考,每當那些傷害孩子的話即將說出口時,提醒自己代入孩子角色,試問自己聽到這些話後作何感受?

孩子的情緒需要傾聽、重視、包容以及關注。

整理房間

《朱子家訓》開篇即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內外整潔。」

窗明几淨的家,彰顯出的是整個家庭的精神面貌。

把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的媽媽,則是家庭精神面貌的守護者。

曾有一位整理師從業10年,走訪過2000多個家庭後,提出了一個令人深省的觀點:

一個家庭的生活狀態好不好,孩子是否健康陽光,從家裡女主人待在什麼樣的房間中便可見一斑。

雜亂無序的房間,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凌亂的環境破壞孩子專注力,滿地狼藉的家庭充斥著抱怨聲。

《掃除力》一書中提到:一個房間就是一個能量場。

亂作一團的低能量家庭環境,大抵只會養出性格乖張,暴躁易怒的孩子。

井然有序的房間,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溫柔勤勞的媽媽,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福氣。

媽媽帶孩子收拾房間,可以從三個方面做起:

1、設置分區,培養秩序感:

媽媽可以在房間分門別類放置幾個整理箱,引導孩子用完的東西要及時歸類放置妥當,方便下次快速拿取,避免因找不到東西而感到心煩意亂。

2、做好示範,養出好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行動的力量遠大於說教,日常生活中,媽媽需要及時清理家中物品,比如扔掉過期食品,處理不穿的舊衣服,每周定期大掃除。

3、明確義務,煉就好品質:

從小教會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讓孩子明白自己作為家庭成員之一,也要承擔應有的責任。

寫作業時候收起無關東西,保持桌面整潔,集中注意力,提升專注力。

好好吃飯

還記得那個被迫跟著媽媽學做飯的4歲女孩阿花嗎?

小小的阿花,拿起菜刀站在凳子上學切菜的模樣想必每個當媽的都會心疼。

但患上癌症的媽媽只能強迫自己狠下心來,在一旁忍住不幫忙,只是一遍一遍地叮囑阿花:

「萬一媽媽不在了,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媽媽會非常難過,所以,要用心做飯,好好吃飯,不能糊弄。

你要努力做一個總對他人微笑,健康又堅強的好孩子。」

對這位即將離世的媽媽來說,教會女兒做飯,讓她擁有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就是她留給女兒最好的「遺產」。

圖片來源:網絡

教孩子認真做飯的媽媽,必定是對生活充滿了熱愛,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有一顆溫暖的心。

廚房熱氣騰騰,家人才能健健康康;廚房溫如暖陽,家庭才能其樂融融。

不過在這個「快餐化時代」,大多數人都覺得做飯既麻煩還浪費時間,他們習慣了點著外賣刷著美食短視頻,卻很少和家人一同烹飪家常便飯,用心陪伴彼此好好吃飯。

殊不知,教會孩子做飯能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陪孩子吃飯有利於孩子學習。

國外曾有人研究後得出:

家庭就餐次數超過5次的孩子比家庭就餐少的孩子,成績得高分的比例多2倍,曠課率少30%,這也就是說在孩子成長中,家人經常一起吃飯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媽媽們不妨教孩子做一些簡餐,陪孩子好好吃飯,把對孩子的愛澆灌在一餐一食中:

1、敢於放手,允許試錯:

保證安全前提下,媽媽們不必太過擔憂廚房會被搞得一片狼藉,熟能生巧,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他們才能在糾錯中進步。

2、適時引導,積極反饋:

每次做飯前後,媽媽們多鼓勵孩子,給予孩子正向反饋,孩子才會有動力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當孩子體會到做飯的艱辛時,日常吃飯時也會珍惜糧食,避免浪費。

3、科普知識,均衡飲食:

告訴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是葷素搭配,不挑食;教孩子做飯時可以順便講講有哪些食物不能一起食用;監督孩子定時定量吃飯,暴飲暴食最不可取。

調整期望

心理學博士洪蘭說過:

「從人類演化角度,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媽媽焦慮的很大因素,就是對孩子以及另一半有著過高的期望。

孩子成績一般,媽媽焦慮;老公陪伴太少,媽媽焦慮。

想起前兩天後台一位媽媽的留言,她的兒子在同齡人中已經算優秀了,學習成績好,還會拉小提琴。

對於其他媽媽來說,這樣的孩子簡直就是寶,但她依然焦慮,引起她焦慮的點是兒子不善社交,性格內向。

高期待所引發的焦慮就像一場海嘯,攪動著家庭的安寧。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對:

擁有執念的父母,始終陷入焦慮陰影。

無論孩子有多優秀,媽媽若只是盯著孩子的缺點看,就難以感到快樂。

焦慮的媽媽是孩子沉重的負擔,唯有降低期待、卸下焦慮,才能守住養育孩子的初心。

孩子的人生,父母負責一半,孩子負責另一半。

從今天起,學會為自己寬心,降低對身邊人和事的期待值:

1、穩住自己,拒絕焦慮:

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媽媽們都要告訴自己不要慌。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找老師商量對策,彌補孩子弱項板塊。

對最親近的人要少發脾氣,少說抱怨的話,遇到問題心平氣和的溝通,這世上,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只有自己為難自己。

2、降低期望,拒絕內耗:

養孩子就像抽盲盒,如果抽中了學渣,就多想想孩子的優點,比如會做飯、團結同學、為人正直、身心健康。

一個真正厲害的媽,從不苛責孩子,不消耗孩子的能量。

3、腳步堅定,拒絕內卷:

很多媽媽看到別的孩子上補習班、特長課,於是被迫走上了雞娃這條路。

真正的教育,是媽媽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允許孩子慢下來,做孩子最好的玩伴和導師,陪孩子朝著既定目標堅持前行。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木槿媽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04/194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