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聽到父母說的這樣一句話:「我們這麼辛苦工作,都是為了誰?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種話術其實和現代社會中的「PUA」話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樣的父母往往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強制給孩子灌輸自己的想法,對孩子有著極強的控制欲,甚至喜歡對孩子親情綁架。這樣的父母實則就是自我感動式父母。
今年夏天,夢瑤的媽媽總是抱怨自己房間裡的空調製冷效果不佳,夢瑤建議媽媽可以找人來維修空調或者以舊換新。
但是媽媽卻說:「我們用差一點的空調沒關係,錢能省則省。省下來的錢要給你讀書,所以你要好好爭氣。」
除此之外,夢瑤總是能聽見爸爸媽媽為一些瑣事吵架。
每次媽媽吵架後總是對著夢瑤說:「我留在這個家受氣是為了誰?還不都是為了你。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你以後要是不孝順我,那我真是白養你這麼大了。」
媽媽的這幾句話,夢瑤打小就倒背如流。但是媽媽每說一次,自己對媽媽的厭煩就多一分。
後來,媽媽還給夢瑤報名了美術興趣班。媽媽想著,如果以後夢瑤的文化課成績不理想,夢瑤可以憑藉美術特長走藝術生的道路,多一項特長就多一份保障。
夢瑤坦言自己已經規劃好暑假生活了,還表示自己沒有美術天分,也不喜歡畫畫。
在她看來,媽媽的安排還不如自己多做幾道題來得實在。
可是媽媽竟大發雷霆:「我花幾萬塊錢給你報美術班,還耽誤你學習了是嗎?我平時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花這麼多錢讓你學美術,我從不覺得貴。多少人想學都沒有機會,偏偏你不知道珍惜。」
夢瑤看著如此強勢的媽媽,毫不示弱地回懟道:「你覺得學美術好,那你去學吧,反正我不去。我寧可你不愛我,你的愛讓我感到很窒息。」
自此,母女二人的關係進入冷戰狀態。
夢瑤的媽媽就是典型的自我感動式家長,但是生活中像夢瑤媽媽一樣的家長還有很多。
這些家長總是希望孩子知道,他們為孩子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從而引導孩子長大後能孝順他們。
其實,很多孩子面對這樣的說辭並不會感恩父母,他們內心更多的是負罪感和厭惡感。那麼,家長該如何脫離自我感動式父母的標籤呢?
家長的「自我感動式」付出,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要警惕
家長犧牲式付出,孩子卻不領情,「自我感動」的家長需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先學會愛自己
推己及人,家長先懂得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家長只有先把自己照顧好了,才能照顧孩子的人生家長愛自己的同時,也是在教育孩子學會自愛。
家長越會愛自己,孩子就越能認可和肯定自己。
愛自己的家長才能用更寬容平和的目光看待孩子,才能真正察覺到孩子們的需求。
父母之愛並不是犧牲式付出,而是體現在家長對孩子的陪伴、包容和關愛之中。
先愛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負擔。孩子無法及時對家長的付出作出反饋,也為無法理解家長的用意。
孩子一邊無以回報,一邊又被家長灌輸他們的犧牲。
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
此外,家長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為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的行為,會導致孩子缺乏責任感。
其次,勇於承認錯誤
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家長。家長也是第一次做家長,自然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家長不要仗著自己對孩子的養育之恩,仗著自己的年齡優勢從而忽視自己的錯誤。
家長放低姿態向孩子道歉並不是可恥的事情,也不會讓孩子「騎到」自己頭上。在親子關係里,不僅僅有我愛你,還有對不起。
還有很多家長犯了錯,會和孩子說:「對不起,但如果你不......我也不會......」這樣的家長表面上是道歉了,但卻在第一時間把責任推卸到孩子身上。
這樣的道歉方式只會加深親子之間的隔閡,將孩子的心越推越遠。
家長勇於承認錯誤,不僅會讓孩子會變得更有禮貌和素質,還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尊重,這有利於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
最後,學會換位思考
家長常常習慣以:「小孩子懂什麼!」來回應孩子。孩子的話往往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和重視。究其原因,是家長和孩子所站的角度不同。
家長想讓一個不諳世事甚至還未懂事的孩子理解自己,不如家長先學會換位思來得妥當。
畢竟,家長也是從孩子過來的,具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閱歷。家長只要願意換位思考,一定能夠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反過來理解和尊重家長。
還有很多家長陷入了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的誤區,家長覺得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應該對自己言聽計從,否則就是不孝。
隨著孩子長大,孩子開始反抗家長的安排。漸漸地,孩子就會變成家長眼中的叛逆少年。
家長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變成這樣。所以,家長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詢問孩子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思想。
結語
家長愛孩子,並不是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一股腦塞給孩子,也不是通過自我感動的方式來操控孩子的人生,而是在尊重的基礎上,認真聆聽孩子的內心,尊重孩子的需求,才能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