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港台娛樂 > 正文

梁朝偉六四舊聞爭議:《英雄》的秦始皇問題

香港影星梁朝偉在威尼斯影展得到終身成就獎,李安頒獎。他在台上激動落淚並多次表示感謝香港和香港電影。引起大家爭相分享自己最愛的梁朝偉角色/電影,但恭賀聲中也有關於政治的爭議。

前工黨成員鄭司律率先提起,梁朝偉在2002年前後接受「B International」訪問時談及自己在新片《英雄》的角色,談到這個有機會刺殺秦皇的刺客最後放棄,是由於他認為殺死秦皇只會帶來更多混亂——繼而談到,自己89當年也沒有參與任何遊行,認同北京政府維持穩定。這樣處理對大家都好。

當年《蘋果日報》和《大紀元》都有報,而且當年泛民主派都爭相回應。

重提梁朝偉這宗舊聞的帖文,在近日獲得廣傳,因為梁朝偉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表演藝術家,大家都多少有點私心希望梁朝偉不是一個「藍絲」。

到底是不是,不知道,但這次討論反映的,反而是那種百份百隻屬於香港人的真心和認真。他們有時就是不願意對「何必認真」的慣性屈服。

人們知道藝人一般是相當現實的動物,但香港又有相當一部分意見認同六四問題是底線。公眾人物對六四事件的看法,會影響他們感情投入的額度。

討論一輪之後,觀眾當然也不會了解到「梁朝偉的政治立場」,只是這種認真的討論,感覺就「十分香港」:在非常的銅臭之都,生長出一群非常堅持價值的「認真人」。他們明明都認同藝人也是一份工作,但說到六四,獨有的理想主義又令他們覺得,世界不應該是這樣,不能不在乎,一定要出聲異議的。

公眾人物對六四事件的看法,經常會影響香港人對其感情投入的額度。(美聯社

與其好奇梁朝偉可能怎麼看,不如看《英雄》電影本身。電影表達的思想其實相當明白,就是面對戰國亂世,「大一統是死人最少的辦法」,所以秦王不可以死,需要劇中的劍客成全「歷史需要」犧牲自己。

《英雄》將傳統武俠(帶有反對朝廷、游離於體制以外的江湖色彩)解構重組,最後將秦王和蒼生融合起來。要救蒼生,就要保秦王。武士偃旗息鼓,甚至自毀,被歌頌為愛國行為。秦王及刺客被描述為目標相同的「愛國者」,令這段大帝國歷史和武俠的概念,得以「古為今用」,有了超愛國語境。

人們可能無法理解梁朝偉當年的訪問所指為何、不會聽到他對六四事件的「真正」看法,但我們可以理解他參這部電影。電影的信息,以及演員的個人看法,肯定是前者清晰很多。那是一個與傳統香港及現代相反的世界觀,在那裡,特殊愛國者為集體而犧牲,而且他自己都心甘情願,最後獲得(無名)「英雄」的殊榮。

張藝謀《英雄》(2002)的十年之後,陸川導演主題上相映成趣的《王的盛宴》(2012)上映。那是講述秦王死後,各路群雄起來反抗暴秦的楚漢相爭故事。項羽攻入秦國首都之後論功行賞,他對一班首領表示,他自己不會住進去,還會一把火燒掉宏偉的阿房宮,省得以後又有人要做秦始皇,要他們各自受分封,回去各自復國。

當然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懷抱這個高貴理想的他最後敗於投奔劉邦韓信,六國是回不來了,天下終於成了一個。與《王的盛宴》相比,《英雄》無疑更具「教育意義」:唯一的和平方案,就是權力集中化,在中原建立一個世界政府去消滅戰爭。秦始皇最後做到了,只是並沒有換來永久的和平。(作者:盧斯達)

因為梁朝偉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表演藝術家,大家都多少有點私心希望梁朝偉不是一個「藍絲」。(美聯社)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11/195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