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烏戰超一年 鼓吹東風飽和攻擊無敵實是痴人說夢

飛彈戰爭的成本遠遠超過其潛在的回報。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那些吹噓東風飽和攻擊無敵的人,真的可以去洗洗睡了。總而言之,不管是什麼飛彈,作用都不是用來包打天下的,指望它解決所有問題不現實,畢竟價格和威力的性價比擺在那裡。過度吹噓,無異於掩耳盜鈴,只有正視現實,知己知彼,才能正確決策。

俄烏之戰還在繼續,台海風雲又有波動。上半年傳出25家美國軍火商訪台,似乎預示新一輪軍售勢不可擋。對此我們自然是義憤填膺,指責之餘,許多人又在假設,一旦動武,只要東風飛彈來一頓飽和攻擊,拿下對面易如反掌。

這種說法由來已久,自從東風家族不斷壯大發展以來,感覺東風飛彈就是解決一切的武器。但是我請大家先考慮一個問題,如果飛彈真能解決一切問題,那麼美國為啥還要保留B52這種上個世紀的轟炸機,並且還要不斷研發B1、B2、B21等等各式各樣的轟炸機幹什麼,直接飛彈洗地不就完了?為啥我軍的轟六還在不斷各種改型,還要研發後續型號,飛彈洗地不就完了?

持有這種飛彈洗地論的人,或許不在少數。在對台問題上,他們也是如此,假設未來真的出現武統,只要東風飛彈來一波飽和打擊,就能順順噹噹搞捕手了。

但是和這次俄烏之戰結合起來看,我覺得這麼想的人可以洗洗睡了。

我們看看俄軍的表現吧。

俄烏之戰,俄軍的拉胯超出了世界想像。多處地面戰陷入膠著,其表現與美軍的伊拉克戰爭不可同日而語,簡直就是二戰與現代資訊化戰爭的區別。

其中的關鍵就是沒有徹底掌握制空權,烏克蘭的防空系統至今仍有戰力,不時傳出擊落俄軍戰機的消息。

俄羅斯為啥不用飛彈洗地,徹底摧毀烏軍防空系統呢?是俄羅斯沒有飛彈嗎?當然不是,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其飛彈部隊繼承蘇聯家底,擁有強大實力。據不完全統計,僅截止今年1月底,俄羅斯已發射了7000枚飛彈,平均一天20枚。

但是效果如何呢?可以說相當有限,例如克里米亞大橋被炸之後,俄羅斯一次性就發射了84枚巡航飛彈,還有24架無人機,戰果卻少得可憐,甚至可以稱之為一無所獲。

俄烏血戰至今,我們作為旁觀者可以看得更清楚,飛彈打遍天下是行不通的。

什麼原因?

首先,飛彈的威力,其實遠遠沒有想像中大。

飛彈,本質還是炸彈的一種,無非就是飛行的炸彈。它與飛機上扔下的炸彈區別只是普通炸彈要靠飛機投擲,飛彈能自己飛。

「導」指的是飛行制導,而所謂的飛行制導,也沒有那麼玄乎,相當於給炸彈裝上一套動力系統和導航系統。也就是飛彈的動力、制導、戰鬥部三大部分。其實我們換個思路,制導火箭彈、制導炮彈,除了少個動力系統,和飛彈是一樣的道理。

飛彈的威力有多大呢?我們拿俄羅斯名氣很大的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飛彈舉例,其戰鬥部為300多公斤,再比如美國著名的戰俘巡航飛彈,戰鬥部是400多公斤。而它們的威力,還不如普通的500公斤級炸彈,更不如裝藥更多的大型炸彈。

眾所周知,現代戰爭許多重要軍事目標都在地下,鋼筋混凝土結構,不是隨隨便便丟個炸彈就能摧毀的。它往往需要炸彈鑽到地下去,可能是十幾米,也可能是幾十米,總之要能穿透才能做到摧毀。

這方面常規飛彈就不行,它得考慮飛行問題,不能做得太大,也不能太重,否則飛不起來。我們看一些飛彈感覺很大,其實它只有15%是戰鬥部,其餘80%是飛行系統,5%是制導系統,也就是為了飛行犧牲了威力。實際上飛彈的外殼就是一層薄薄的鐵殼子,採用近炸或者碰炸的引爆方式,炸的主要是地面建築,很難碰到地下。

飛機攜帶的炸彈可以,因為它根據目標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裝藥。炸彈外殼是一塊大鐵疙瘩,非常堅硬厚實。飛機攜帶炸彈從幾千米高空投彈,炸彈能深深鑽進地下再爆炸,將目標連根拔起。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2018年,美國、英國和法國對敘利亞進行了飛彈打擊,以報復敘政府襲擊反政府武裝使用化學武器的行為。

這次打擊共發射了105枚飛彈,大多數為戰斧巡航飛彈。儘管這次行動摧毀了幾個關鍵設施,但敘利亞政府的核心軍事實力並未受到實質性打擊,戰局也並沒有因此產生明顯變化。

這次俄烏之戰已經展示清楚了,被吹得很厲害的伊斯坎德爾,包括匕首高超音速飛彈,就是會飛的炸彈,速度快,威力和精度一般。

所以雖說500公斤級的炸彈,就裝藥威力來看和短程彈道飛彈差不多,但實際威力是要大於飛彈的。你以為飛彈洗地摧毀一切,實際炸的都是地表,地底下鑽不進去,安然無恙。比如一架次B2可以攜帶16枚JDAM靈巧炸彈,誤炸我南聯盟大使館的時候扔了五顆。這要是換成彈道飛彈,我大使館可能安然無恙。

而從數量上說,飛彈洗地也是一種幻想。

許多人想當然以為幾十上百枚飛彈足以摧毀一個重要軍事目標,但其實不是這樣。不說地下目標,就說一座軍事機場,請問摧毀它需要多少飛彈?

以海灣戰爭為例,美軍摧毀一座伊拉克空軍基地需要用到80枚以上精確制導炸彈。如果換算成彈道飛彈的話,考慮到命中率和攔截率等問題,至少需要240枚以上。

而從俄烏戰爭的經驗來看,俄軍癱瘓一座機場大致需要60枚以上彈道飛彈。但想要將其完全摧毀,這個數量至少需要增加5倍。這只是一個機場而已,烏克蘭大概有40-80個空軍基地,如果用飛彈洗地,意味著俄羅斯至少需要發射12000枚彈道飛彈,才能摧毀這些目標。更不用說,那些可移動的防空系統。

不要說俄羅斯沒有這麼多飛彈,能不能造這麼多,就算有這個生產能力,它也玩不起。「伊斯坎德爾」單價300多萬美元,「匕首」單枚造價1000萬美元,就算全用便宜的「伊斯坎德爾」,按12000枚計算,俄羅斯僅飛彈本身成本就高達36億美元。

36億美元,俄羅斯玩不起。但放到我們身上,如果花36億美元就能打殘台軍,是不是有人會認為可以接受?

但台灣和烏克蘭是不一樣的。

長久以來,台灣省都擁有號稱是世界上密度最高的防空飛彈,注意,這並不是吹牛。

3.6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台灣島目前裝備了6套愛國者-3、3套愛國者-2遠程防空系統,此外還有以愛國者-2為對象仿製的天弓系列防空飛彈,包括天弓-1、2、3,數量在50套以上。

這個不大的島上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防空飛彈密度。對於一個面積約為3.6萬平方公里的地區,擁有超過60套地面遠程防空系統,從愛國者-3到天弓系列飛彈,這就意味著每一寸土地幾乎都處在高強度的防護之下。

多個系列相加,台軍目前裝備的地面遠程防空系統總數量超過60套,密度最高絕非虛言。

而且台灣經營超過70年,歷來極為重視防空,他們有先進的「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具備對彈道飛彈的持續跟蹤能力;還有6架E-2預警機、上百部固定式和移動式預警雷達;有些空軍基地設置反斜面結構,擁有堅固山體做掩護(花蓮基地);還有一些,有挖空山體打造的地下機場和飛機跑道(佳山基地、志航基地)。

「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

這種防空體系,在整個世界範圍內也算得上非常健全和先進。

東風洗地論者會說,這些都沒用,我軍可以在首輪飽和攻擊中就把台軍防空體系打殘,剩下的就是收割了。問題是防空飛彈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移動的。在開戰前把防空武器拉出營地,部署到未知地點,是世界各國應對戰爭的常規操作。比如說科索沃戰爭,北約轟炸南聯盟那麼久都無法清除其隱蔽部署的防空系統;俄烏之戰,烏克蘭的防空系統一直在發揮作用,都是實證。

巡航飛彈也好,彈道飛彈也罷,都是打固定目標的,難以壓制對方防空系統。如果首輪打擊之前,美國預警機提供外海支持,台軍的雷達都不用開機就能轉移,而美軍是一定會提供支持的。

或許還會有人說,我們進攻不會進行預告,做到足夠隱蔽,不讓美國察覺到不就行了。

還拿烏克蘭舉例,俄羅斯的進攻算是突然了吧。一夜之間大軍壓境,坦克都兵臨基輔城下了,一樣沒能消滅烏克蘭的防空系統。

在現代偵察技術條件下,突然性是最難實現的目標,進攻準備很難隱蔽。尤其是對台,必須考慮美日的預警能力和情報交流,要想做到一絲一毫都不被察覺,幾乎不可能。

俄羅斯的教訓再次告訴世界,現代戰爭的關鍵在於奪取制空權。沒有制空權,一切都是抓瞎,打著打著就打回了二戰的老路子。

問題來了,打不掉防空系統,就拿不到制空權。台軍目前約有550多架作戰飛機,其空軍實力能排進世界前20,就算台軍戰機不如殲20,但它還有眾多地面防空飛彈,比如「小懈樹」、「霍克」、「復仇者」、「劍羚」等等,飛彈總數量高達5000枚上下。

再看俄烏戰爭,誰也不能否認俄羅斯空天軍實力遠超烏克蘭空軍。為何遲遲不見俄空天軍的高光表演?還不是因為無法徹底取得制空權,戰機活動範圍被烏空軍和防空系統限制住了。

那麼又回到了老問題,俄羅斯怎麼不用飛彈洗地呢?因為飛彈貴,數量少,威力一般。

而台灣海峽平均寬度200公里,最窄處130公里,要打到台灣島,必須是中遠程巡航飛彈,而這種飛彈非常昂貴,且難以摧毀地下和隱蔽目標。俄羅斯到現在也只發射了數枚匕首超高音速飛彈,為什麼?因為太昂貴,製造的少。

試問,中國又有多少中遠程飛彈?就算有,若一輪洗地下來洗了個寂寞,那不就跌到俄羅斯同一個坑裡了。

最後肯定會有人拿遠程火箭炮說事,篇幅原因不加詳述,只說一句,能打到跟能精準摧毀有很大距離。遠火射程不如飛彈,還有彈道偏直易攔截的缺點,而且精確制導的遠火單發也不便宜,一發打出去大約就是一輛寶馬740。

同樣的道理,俄軍也有大量遠程火箭炮,還有射程比海馬斯還高50公里的龍捲風-S遠火,也沒聽說他們用火箭炮洗地。只要想想遠火若真那麼管用,那身管火炮和短程飛彈,豈不是都可以退休了?

戰爭中的經濟考量

飛彈戰爭的經濟負擔重大,其成本遠超過其看似的毀滅性。當我們了解飛彈的製造和使用成本時,其實戰略價值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失衡變得尤為明顯。

尤其是高精度、長距離的飛彈,其生產成本高昂。一個伊斯坎德爾飛彈的單價在300萬美元以上。

設想,如果為了摧毀一個目標,需要發射多枚此類飛彈,那麼僅僅摧毀這一個目標所需要的成本就可能就超過數千萬美元。

以俄烏之戰為例,儘管俄羅斯的軍事技術與裝備在許多方面都領先於烏克蘭,但其為摧毀烏克蘭的一個軍事目標所投入的飛彈數量及其總成本,往往遠超過目標本身的價值。

這種策略不僅在經濟上不划算,而且無法確保對目標造成完全毀滅,因為飛彈攻擊總會受到敵方防空系統的干擾,命中率也不可能達到100%。

與此同時,烏克蘭的防空系統,在俄羅斯的彈道飛彈攻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事實進一步加劇了飛彈戰爭的成本效益失衡。

即使俄羅斯發射了大量的飛彈,仍然無法確保對烏克蘭的戰略目標造成致命打擊。

而對於那些過度依賴飛彈戰爭,盲目相信其可以快速取得戰爭勝利的人,俄烏戰爭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教訓:飛彈戰爭不僅在戰略上是風險的,而且其經濟成本是巨大的。

簡而言之,飛彈戰爭的成本遠遠超過其潛在的回報。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那些吹噓東風飽和攻擊無敵的人,真的可以去洗洗睡了。

總而言之,不管是什麼飛彈,作用都不是用來包打天下的,指望它解決所有問題不現實,畢竟價格和威力的性價比擺在那裡。過度吹噓,無異於掩耳盜鈴,只有正視現實,知己知彼,才能正確決策。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網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2/1957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