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汽車世界 > 正文

很多轎車前輪底盤低,後輪底盤高,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什麼?

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現很多轎車前輪底盤離地間隙更小,而後輪處底盤離地間隙明顯更大,這使得整輛車從外觀上呈現出一種前低後高的特點。那麼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什麼呢?其實這裡面包含著很多有意思的知識。

簡單點說就是因為前後輪的載重量變化幅度不同,後輪載荷變化範圍大,需要更多的緩衝空間。

汽車底盤越低,行駛穩定性越好。所以在保證一定的通過性的前提下轎車普遍會設計更低的底盤。

但底盤也不能一味降低,因為底盤越低車身輪拱離車輪越近,懸掛壓縮幅度大的時候車身就有可能蹭到車輪。所以在設計底盤高度時要考慮其懸掛行程,懸掛行程越大,底盤就不能太低。

而轎車後懸掛行程比前懸掛行程要大,因為汽車前排只有兩個座位,而且駕駛座在行駛中一直承擔著駕駛員的重量,即使前排坐滿人也只是多了一個人的重量而已。所以轎車前輪的載重量變化幅度很小,這樣其懸掛壓縮變化幅度就更小,底盤設計低一些也能有足夠的緩衝空間。

而後輪就不同了,空載時後排一個人都沒有,滿載時後排一下子多了三個人的重量,如果後備箱再放點東西的話那載重量變化幅度會遠大於前輪,所以後輪懸掛需要更長的行程。如果後輪底盤離地間隙和前輪一樣,那麼滿載時過個減速帶可能車輪都頂到車身了。所以後輪底盤要比前輪處高一些。

懸掛頻率的影響

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越是高檔的車,其前後輪底盤高度差別越小。這和懸掛頻率的設計有關。

汽車在路上行駛時會受到路面不平整帶來的衝擊,在衝擊力作用下,車輪相對於車身就會發生彈跳。車輪在單位時間內彈跳的次數就叫做懸掛的頻率。懸掛頻率大小會影響舒適性和行駛穩定性。

比如一輛車通過減速帶,前懸掛比後懸掛先發生彈跳。如果後懸掛彈跳的頻率高於前懸掛,那麼在一定車速範圍內通過減速帶時後懸掛的彈跳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追上前懸掛,這樣車身前後俯仰程度就更低,汽車通過減速帶時車身就越穩定。如果後懸掛彈跳頻率低於前懸掛,那麼前後懸掛的彈跳更難趨於一致,這樣車身前後俯仰就會特別厲害,影響舒適性和行駛穩定性。所以家用車前懸掛的頻率都會比後懸掛低一些。

但是懸掛的頻率和懸掛剛度、車輛載重量有關,懸掛剛度越大頻率越大,車輛載重量越大頻率越低。由於空載和滿載時後懸掛的載重量變化更大,所以其懸掛頻率必然會受到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使懸掛系統的剛度可以隨載重量的變化而變化。

高端車可以通過使用空氣彈簧、可變剛度彈簧以及更複雜的懸掛結構來實現剛度可變,這樣滿載時懸掛剛度增大,整體上就能保證懸掛頻率在很小的範圍內變化。而且由於懸掛剛度可以改變,所以滿載時懸掛剛度提升,懸掛行程就更小,就不需要太長的懸掛行程來緩衝了,因此前後軸底盤高度更接近。

而一些經濟型車由於成本限制,無法使用這些高級的硬體,就只能在後軸使用更長的懸掛行程,同時搭配更長的緩衝塊來實現一樣的效果。滿載時懸掛充分壓縮,同時緩衝塊也參與進來,從而增加懸掛剛度,儘可能保持懸掛頻率穩定。這樣後軸的底盤高度就更高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愛車大家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7/195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