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不臣:寫在黎智英先生被關押的第一千個日夜

—有感於雪梨街頭的「黎智英」霓虹燈箱

作者:榆樹上的荔枝

不臣,何解?

既生活在萬古的長夜之中,就更應奮起——

撕裂這無窮無盡的黑暗,迎來那令人憧憬的光明。

不臣,則為生機。

——題記

「叮咚——」

「花花,快看!」

此刻,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那忽然響起的提示音,以及彈出的閨蜜與我的聊天界面,使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我解鎖手機屏幕,一幅不知由誰拍攝的,背景亮閃閃的照片,就這樣映入了我的眼帘。

這好像是……一個霓虹燈燈箱?

那大寫的字母「HONG KONG(香港)」之下,是一個被鐐銬和鐵鏈禁錮著的長者的身影。

「HONG KONG……香港……香港啊……」

是啊,還在讀幼兒園時,爸爸和媽媽就教我朗讀詩歌:「打開地圖放桌上,公雞腳下找香港……」

是啊,步入小學大門後,語文課本上就記錄著:「香港,萬國的市場;香港,美食的天堂……」

總之,那,是一座讓人何其神往的城市啊!

哦,對了,燈箱上的那位長者,究竟是誰呢?

按理說,他,早就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了啊。

可如今,他的人身自由為什麼都被限制了呢?

「叮咚——」

新消息的提示音,將我拉回了現實。

「花花,這是澳大利亞雪梨的街頭展出的霓虹燈裝飾作品,名叫『鐵鏈中的黎智英』。」

「香港……霓虹燈……黎智英……」

……

啊!這,是一個閃爍著璀璨的光芒的藝術作品、這,是一個寫著「HONG KONG」的藝術作品、這,是一個印刻著黎智英先生的身影的藝術作品……它,是多麼具有象徵意義呀!——曾經,霓虹燈,可是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觀,讀小學的時候,我就聽家裡的遠房親戚說過,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的街頭,都是這樣的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的霓虹燈。塔蘭特——這位長於香港的澳大利亞裔的創作者,用霓虹燈作為材料,呈現出黎智英的肖像。我想,他,一定非常想要重構往日自由香港的城市風景吧?

而我,作為一個千禧年後出生的、還帶著幾分稚氣的小女孩;本身的社會經驗、人生閱歷,還是有著很大的欠缺與不足的。

但是,這個看似普通的藝術作品,就像一滴小小的水珠,折射出了香港這座城市的圖景——那曾經的繁華,與現今的衰落。

看哪,又是一年花紅柳綠!

故鄉的紫荊喲,開了。

可是,卻有那麼多的人,被迫離開了香港——這片熟悉的土地。

怒放的紫荊上,沾染著這些或風華正茂、或飽經風霜的港人的淚滴。

紫荊花呀,紫荊花!

你啊,見證且知曉這一切的一切,但卻總是沉默!

——然而,那些有著這類特殊經歷的港人們,也在陸陸續續地推出以香港的政治和身份記憶為主題的作品。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當代藝術風貌。

而那承載著他們的淚水、柔情與想望的紫荊花,也依舊年年在香港的街頭與巷尾盛放……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無畏無懼,我們要繼續戰鬥……」

既然已經提到了這個霓虹燈燈箱,就必須要提到其上的那個雖然已不再年輕,但卻仍如火花一般熾烈燃燒的長者——已經在牢獄中被關押了一千個日夜的黎智英先生。

儘管當年,先生他大可以出走。但,卻還是選擇留在了香港。為民主與自由的信念而奮鬥。

恰似,希臘神話中,那位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

然,這看似微弱的火星,終將以燎原之勢席捲華夏大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為後來之人照亮歸途!

可以說,「不臣」一詞,構成了黎老一生的執著。

不臣,何解?

既生活在萬古的長夜之中,就更應奮起——

撕裂這無窮無盡的黑暗,迎來那令人憧憬的光明。

不臣,則為生機。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為了自由,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

我們,身為長輩口中叛逆的年輕一代,更應該為黎老,且為黎老所嚮往的那片沒有柵欄的天空,多做些什麼。

儘管,近年來,前方的道路,從未如此的未知。

那「反送中」運動、那橫行的瘟疫、那「動態清零」……

但,不論光明也好,黑暗也罷。

唯有拾起火把,不斷前行,方見希望的曙光。

——再一次打開那張閨蜜發給我的「黎智英」燈箱的照片,我不由得加快了向前行進的腳步。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30/196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