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秦暉:阿以衝突的由來

近日,秦暉老師在一講座上以2個多小時的時間,系統講述了從以色列建國前後到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過程,並聯繫到此次哈以衝突,【卡拉與小夥伴】整理了文字版(因卡頓及其他原因,部分內容有所遺失和刪減),共2.5萬字。網上流傳的標題是「巴以問題的由來」,但實際上,整個講座基本是圍繞「阿以衝突的始末」展開,所以改用現在這個標題。

大家好,我們今天的講座開始了。前天,也就是2023年10月7號,巴勒斯坦的極端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有人稱之為「中東珍珠港事件」,或者叫做「中東911」。

那麼,開始了第六次中東戰爭……

這場戰爭剛剛開始,我的條件不適合去搞關於這場戰爭的新聞報導。同時,大家也知道我這個人認為——長時段歷史過程,本質上是不能預測的。

當然,如果是單因果環節,那是可以預測的。這一次,以色列在戰場上碾壓哈馬斯是沒有問題的,我相信是不會有錯的,但我覺得也沒有多大意義。如果你就他的長遠影響而言,說實在的,由於因果鏈條太長,我不敢說。

我想大家不必把我當做一個算命先生來看待,我們這次講的主要是宏觀背景分析,以便理解這些過程,尤其是要針對過去蘇聯式的中東話語——什麼猶太復國主義在帝國主義的支援下,侵略阿拉伯國家。我非常討厭的還有美國人亨廷頓講的那種文明衝突論話語,我也是非常反對的。我這個演講要針對的主要就是這兩種話語造成的認識混亂來進行。

關於中東有幾個事實首先要清楚。很多人認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歷史上有很多的恩怨,尤其是現在很多人喜歡搞很深刻的歷史分析,就是把很多事情追溯得非常之遠。說什麼什麼事情,以前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有很多人說,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歷史上有根深蒂固的恩怨。

還有人說現在猶太教徒、以色列和西方基督徒在聯手,對付阿拉伯人或者說對付伊斯蘭教,這是什麼文明的衝突。但從宏觀歷史上來講,這類認識是完全不對的。

我過去就講過,中東地區的三大一神教,是同源的,有很多教義也是相通的,像亞和維或者說叫做耶和華,大家知道。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在文字上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原來是一種只有輔音沒有元音的文字,每一個詞具體怎麼發音是說不準的…不管怎麼樣這個概念。亞芬巴包括亞當夏娃、阿伯拉罕等等,都是這三種宗教的共同人物。

很多穆斯林的姓氏和基督徒的姓氏一樣,也都是取自這些同一的宗教背景。比如以前我提到過基督教的姓氏,阿布拉漢,像那個林肯,阿布拉漢林肯,在穆斯林那邊就叫做伊卜拉欣,其實是一回事。

還有基督教講的約翰就是阿拉伯人講的葉海亞;所謂的約瑟,有的叫約瑟夫,就是所謂的尤素夫;以色列或者說聖經講的摩西就是阿拉伯人講的穆薩;所羅門就是蘇萊曼諾哈諾亞;還有爾薩就是耶穌,等等,其實都是一回事。這種情況還有不少,說明三大宗教是同源的,都起源於薩米特語族,又被稱為閃米特一神教。

我們現在講的白人,有的時候又叫做歐元巴人或者亞利安人,亞利安這個詞是被希特勒玩壞了的一個詞,他本來只是一個歷史語言學的概念,指的大概也就是人種上的高加索人種,所謂的歐元巴人。我們現在講的白人、高加索人或者歐元巴人,主要生活在這兩大語系,包括那個凱爾特人好像就還有伊特魯里亞人,都是不在這兩大語系之中的,但是絕大部分的白人都生活在兩大語系之中,一個就是印歐語系——希臘,羅馬,包括現代西方的主要國家都屬於印歐語系的。北非西亞的那些人也屬於白種人,屬於高加索人,他們不是講印歐語的,他們屬於散韓語系,韓語系就是閃米特和韓米特。那麼西亞北非的人主要講的都是散韓語系中的閃米特語族,其中就包括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

早期的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也是同出一源的,無論在宗教上還是語言文字上都是很接近的。從文化角度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就更接近,因為他們不僅都是一神教徒,而且都是閃米特人。

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從文字起源說也是很接近的,這兩種文字的原始符號是一樣的,書寫方式也跟印歐語系相反,和中國古代的文言文一樣,是從右往左來寫的…

通過聖經的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猶太人自從到了迦南這片所謂的上帝應許之地以後,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跟後來說的阿拉伯人差不多,主要是以遊牧為主的,甚至服飾也一樣,從聖經時代的那些作品看都是纏著頭,穿著長袍之類的。所以這兩種人有很深的淵源關係。當然,文化的分野和政治分野從來就不是一回事。

文化越接近、競爭越多、越敵對,這個概率其實是相當大的,當然我說的都是概率。我也並不認為文化越接近就一定會越敵對,我說有這個概率,這個概率還不小…….

不過即便從政治關係看,歷史上,在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猶太人也不是更親近基督教而更敵視伊斯蘭教。比如說以前我也提到過,在猶太人大流散的過程中,很多猶太人,當時到了南歐的伊比利亞半島,就是今天的西班牙。

在公元8世紀到公元14世紀,西班牙經歷了基督徒和穆斯林長達八個世紀的戰爭。最後是基督徒打敗了穆斯林。那麼在這幾百年的衝突中,猶太人作為第三者,絕大部分時間是相對而言更偏向伊斯蘭的,因為那個時候基督徒比穆斯林有更強烈的排猶傾向。現在很多人說伊斯蘭教有很多缺點,偏狹、不寬容、迫害異教徒等等,毫無疑問是這樣的,但是也很難說這些缺點,歷史上基督徒就沒有。從歷史上看,尤其在對猶太人的不寬容方面,很難說穆斯林比基督徒更極端。中世紀的基督徒在不寬容、神學專斷、排除異端這些方面,比穆斯林曾經更極端。

目前的中東問題也好,阿以衝突也好,恐怕很難僅僅從宗教本身這一角度來解釋。儘管現在這種衝突的外觀似乎的確是用宗教來畫線的。

那麼近代的中東問題或者阿以關係是怎麼來的?當然,說起來還是要從猶太人大流散開始。自從以色列人,或者說是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就是當時叫做迦南之地,今天叫做以色列,歷史上又叫做猶太國(當然古今的範圍不是一樣的,古代的迦南不等於今天的巴勒斯坦或者以色列大致上就是那塊地方)。在很多個世紀之中,那裡的居民主要就是希伯來人,或者說是以色列人和猶太人。

當然之前,這些地區有迦南人,有腓利斯人或者叫做腓利斯丁人,但是到了摩西時代,希伯來人進入那裡以後,基本上就把這些人或者同化了,或者趕走了。現在以色列說這個地方是他們的故土,是上帝的應許之地。按照舊約來講,的確也是這樣寫的。

不過現實的領土安排,當然不可能以那個時代的事情為依據……

早期的猶太人的歷史和聖經描寫的確是差不多,當然聖經描寫的那些神跡,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是歷史過程,比如說猶太人是從埃及到了迦南地區征服了迦南人,先後建立了幾個王朝,有過大衛王、所羅門王這樣出色的人物,後來又分裂成猶太和以色列這兩個國家,然後又分別被新巴比倫和亞述征服,新巴比倫把大量的猶太人抓到巴比倫,就是所謂的巴比倫之囚,波斯帝國滅掉了新巴比倫以後又把他們放回來,恢復了猶太人的國家。

以後又先後被希臘、馬其頓人、羅馬人統治一直到後來公元初,發生了很多事情,什麼反抗希臘化王朝的馬卡比起義、反抗羅馬的猶太戰爭等等都失敗了以後,大部分的猶太人就離開故土,流散到四方。這些歷史通過現在的文獻考古和聖經舊約基本上是可以對得上號的。如果要知道早期猶太人經歷了什麼,大致上看看這些就知道了。

總而言之,他們曾經有很輝煌的過去,尤其在宗教領域對後世的影響,是其他任何民族都不能比擬的,包括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這三個加在一起,那占了世界宗教版圖的絕大部分了,其他的宗教包括什麼佛教什麼等等都無法與之相比。可以說,他們在宗教上的確是有非常大的影響,但是猶太戰爭被羅馬鎮壓以後,大量的猶太人離開故土。那麼,作為猶太人的國家就不存在了。

不過,猶太人也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蹟,就是2000多年的離散並沒有使他們的民族凝聚力消失,一直維持著猶太人的認同,而且一直有要回到故國、故土去的這種執念,就是所謂的面向西阿的阿利亞。所謂的阿利亞就是猶太人的一個方位概念,這個方位,不是東南西北,而是面向西阿山,這個方向就是阿利亞,至少在宗教上他們是有這個觀念的。

但是這些東西都還不足以產生後面的事情。我們要問的是,近代的猶太復國主義和近代的阿拉伯之間的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大約在猶太人離開故地六七百年以後的七世紀,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民族興起,成為了巴勒斯坦的主人。巴勒斯坦這個地方最早大概是腓利斯汀人控制的地方,現在腓利斯汀人一般認為他們是講古代印歐語的、跟埃及上古時代的好像是有一些關係,那麼就土地這個詞辭源也是確定的。

巴勒斯坦是來自腓利斯汀的,而腓利斯丁是印歐語人不是希伯來人也不是阿拉伯人。現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似乎分別成了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對這個地區的敵對的稱呼,但是把這一個地區稱之為【菲利斯丁人的土地】或者【巴勒斯坦】的,主要是歐洲人,並不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稱呼。

在聯合國分治決議以前,猶太人曾經強調過巴勒斯坦不是阿拉伯語的地名,而且也表示不反對用巴勒斯坦來命名他們未來的國家,所以這個國家當時如果順利產生,很可能就叫做巴勒斯坦了,因為當時英國人委任統治的時候,就把這個地方叫做巴勒斯坦。當時猶太人也不反對,他們認為希伯來語的發音以色列也應該保留,他們當時這麼說。反而是阿拉伯人當時很少用名詞。當時的阿拉伯人,往往把這片地方與更大的地方並稱為約旦,或者敘利亞

那麼菲利斯丁人消失以後,猶太人就占據了這裡,建立了名揚四海的古國,就是大衛所羅門,那個時代的以色列或者猶太經歷滄桑之後,到了近代,這個地方的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不過,猶太人也沒有完全離開。即使在阿拉伯人占據主流的時候,巴勒斯坦地區仍然有不少的猶太人,只不過他們已經成了少數民族了。

那麼在15世紀以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這個地方長達幾百年,奧斯曼帝國解體以後,這裡變成了英國人的勢力範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聯」,也就是當時的國際社會或者聯合國的祖宗,把奧斯曼帝國的這塊遺產,包括現在的約旦和巴勒斯坦在內都交給英國,作為它的所謂委任統治帝。

在這幾百年間,不管是奧斯曼帝國還是英國管理,對於當地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來說,他們都是在接受別人的統治,既不是阿拉伯人做主,也不是猶太人做主。

但是在西方世界,當時和奧斯曼帝國曾經有過幾百年的對峙,當然也可以說是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對峙。在對峙的前期階段,這裡猶太人很少,阿拉伯人也很馴服,所謂馴服,對奧斯曼帝國很馴服。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

阿拉伯民族主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人,或者西歐列強,基於反奧斯曼帝國的需要而鼓動起來的,最有名的就是我曾經講過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故事。

阿拉伯的勞倫斯是一部電影,傳播的面也很廣,這是一個英國血統的愛爾蘭貴族,他是個旅行家,又是個記者,一開始他撰寫的紀實文學很生動,同時也推動了阿拉伯人擺脫奧斯曼這種民族精神,後來阿拉伯國家成了民族國家,都和勞倫斯以及勞倫斯背後的英國有很深的關係。

今天有人還經常問,為什麼沙特家族和西方有那麼密切的關係?儘管沙特是一個非常保守落後的一種狀態,他們的社會制度和西方相差非常遠,但是他們為什麼關係那麼密切,道理很簡單。

沙特和伊拉克曾經的統治者原來都是一個家族,直到後來伊拉克發生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掀起的世俗革命以前,無論阿拉伯還是伊拉克都是同一支號稱是穆罕默德嫡系的家族活動的地方。

家族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形成了三大支系。這三大支系都是在今天的沙特。哈希姆家族就是今天沙特的那個主要部分,或者東南部分的拉希德家族和沙特家族。後來沙特家族建立了沙特,阿拉伯哈希姆家族建立了約旦,這個家族的費薩爾,這一支費薩爾伊本侯賽,建立伊拉克,當時的伊拉克也是政教合一的王國,和現在的沙烏地阿拉伯,和大概20多年以前的約旦,都差不多的,而這三個國家都和英國的扶持是直接的關係,英國扶持它主要就是對抗奧斯曼帝國。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幾個世紀,這裡的阿拉伯人、猶太人雖然有宗教意識,但是並沒有近代的民族意識,也沒有試圖要建立國家,尤其是阿拉伯人。

因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也是穆斯林,起碼在奧斯曼後期。當時巴爾幹高加索和希臘等地都在鬧叛亂、鬧獨立,烽煙四起,而阿拉伯人那個時候還沒有多大的獨立願望。

相反,正如我前一陣子講希臘的時候提到的那樣,在希臘人謀求獨立的時候,奧斯曼中央朝廷的軍隊都打不過,是埃及的阿里當了曾國藩,帶領阿拉伯人的湘軍,去幫奧斯曼鎮壓希臘人的。

但是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是英法等西方勢力的主要威脅。當時英國人法國人為了鼓勵他們擺脫奧斯曼帝國就做了很多工作,去培養他們的民族主義。所以阿拉伯民族主義最早的起源和西方也有很大的關係。那麼,伊拉克的穆罕默德後裔那一支和沙特的穆罕默德後裔的那一支,都得到過英國人的很多幫助。

勞倫斯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了,沙特和西方所謂的傳統關係,從那個時代就開始了。我前面講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就是一個典型,他是英國人,可以說他是一個間諜,如果你站在奧斯曼帝國的立場上,他就是英國間諜。他也是個軍事家,也可以說是外交家。

這個人的確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長期生活在阿拉伯人中,也就是在沙特穆罕默德後裔那一支的家族中生活,給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軍事上的知識,包括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幫助他們逐漸興起,甚至親自帶兵打仗。

我們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奧斯曼帝國已經基本解體了,在英國的幫助下,這些屬於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人逐漸獨立,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統治。

在這個時期,英國人或者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並沒有對猶太人提供多大的幫助。

說猶太人一直親西方或者西方一直在幫助他們對抗伊斯蘭教,這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恰恰相反,那時候西方人和阿拉伯人的關係要比和猶太人的關係強得太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奧斯曼帝國徹底完蛋了,奧斯曼土耳其本身也革命了,變成了共和國,而且凱末爾土耳其是世俗主義的,把阿拉伯字母都給廢除了,實行徹底的世俗主義政策,而中東那些地方像巴勒斯坦、沙特、伊拉克等奧斯曼帝國控制下的地方,這個時候也不屬於土耳其共和國了,即使奧斯曼帝國自身不解體,他的屬地基本上也都是被列強瓜分了,這個地方當然就包括巴勒斯坦,當時是英國統治的。

這個時候的英國總體上來講,也更願意和當地的阿拉伯人搞好關係,而不是支持猶太人。

但是那個時候已經有一批生活在歐洲的猶太人希望回歸故土——所謂的聖經上講的故土,最早的猶太復國主義其實是從19世紀初就開始興起,在那個時代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包括現代錫安主義的創始人,猶太國的作者赫,包括後來成為以色列國父的本古里安和維茨曼等等,這些以色列的國父最早的猶太復國主義的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同時也是社會主義者……導致歐洲的猶太人到了以色列,大量的當時都是以共產主義公社的集體方式生活的,大家都知道的。

歐洲人長期以來一直排猶主義盛行,我前面講過的西班牙排猶就非常厲害,包括東歐等地都是排猶的,其實歐洲的猶太人本來是願意融入歐洲的,可是當時的歐洲容不得他們發展,到納粹,那當然就更極端了,就不是排猶,而是滅絕了。那麼排猶的結果再加上聖經上的說法——說巴勒斯坦是他們的應許之地,有些猶太人就想回去,所謂的錫安主義,或者說是猶太復國主義,興起的時候,最初的敵人也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當時在巴勒斯坦進行實際統治的英國人。

那個時候的猶太人,有點像我們現在講的阿拉伯人,在那裡經常搞針對英國的武裝抵抗。如果按照現在的眼光也可以說,那是帶有恐怖主義色彩的。那麼今天的阿拉伯人也是這樣,程度上是有不同。那個時候有最早期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就成立了一些游擊隊,經常跟當地的英軍發生衝突,英國當然也就不會支持他們,所以那個時候的英國,當然也包括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主流,與其說是支持以色列猶太人對抗阿拉伯,還不如說是相反,他們跟阿拉伯的關係要比跟以色列的關係更好。

另一方面,這些猶太人已經在西方生活了上千年了,不管是西歐後來發生的事情,社會主義運動也好,啟蒙運動也好,都跟西方的猶太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西方也有一些政治家對他們表示同情。大家知道西方的進步思想家都是反對排猶的,反對排猶也就意味著同情以色列。

1917年西方列強中,英國的外交大臣貝爾福第一次代表英國政府表態,說是樂於看到猶太人在他們的故鄉建立自己的家園,條件是不侵犯當地阿拉伯土著的權利。

這個說法被蘇聯在支持阿拉伯人反對以色列的過程中利用,說你看貝爾福宣言就是表明西方的陰謀,猶太復國主義是西方扶植起來的,西方一直反對阿拉伯人,鼓動猶太復國主義。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因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西方的主流還談不上對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有多麼支持。

這裡講的西方主流主要是英法了,因為當時其他國家在中近東是沒有什麼勢力的,英法這兩個國家在主導,法國控制著敘利亞,而巴勒斯坦包括約旦是英國的地盤,猶太人如果要在巴勒斯坦復國,首先要針對的是英國人並不是針對阿拉伯人。

英國人對他們態度主要也是鎮壓,從當時西方的統治者來講,貝爾福宣言只是比較開明的表示,即使開明的表示也不是一以貫之的,也因為當時英國的政府是勞合喬治政府,比當時英國的主流的保守黨要更自由一點,或者說更zuo一點,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個宣言的出現。

對猶太人的態度傾向真正發生變化其實是在二戰時期,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當然了,二戰時期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現在看起來不完全是納粹人幹的,很多歐洲地方都有排猶的傳統,包括一些和納粹敵對的勢力,當時也對猶太人不友好,那麼參與屠殺猶太人的,現在我們知道的包括法國,奧地利,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蘇俄,烏克蘭,拉脫維亞,南斯拉夫王國等等。這些國家也包括阿拉伯地區的一些勢力,但是當然主要還是納粹,尤其是滅絕政策。

那麼大屠殺引起了兩個後果,第一個就是,它使整個西方世界開始把反猶、排猶當做罪惡,西方世界長期以來,不管東歐西歐還是俄國,對猶太人都不友好,但是當猶太人經歷了這次劫難以後,歐洲人就普遍認為他們是受害者。二戰以後,在歐洲各國的政治鬥爭中,經常給人扣一頂帽子,就是你反猶或者排猶,你反猶就有納粹的嫌疑。猶太人就有了道德的制高點,他們是受害者。

第二個特徵就是經過大屠殺以後,歐洲的猶太人更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祖國,他們認為他們在外邦,尤其是在歐洲那幾百年,一直是受苦受難,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源,他們要有一個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家園。

現在有些人說,歐洲人迫害他們,為什麼不在歐洲建立家園?要把家園搞到阿拉伯人的土地上?

其實老實說這裡頭的原因,第一就是聖經的說法,但是第二,當時他們要在阿拉伯,要在巴勒斯坦建國,也是在英國人的統治下,要擺脫的首先也是英國人,這和在歐洲建國其實在本質上,在那個時候的政治背景下,沒有什麼不同。並不是說當時已經有了個阿拉伯國家,那麼英國人要禍水東引,要把猶太人引到那裡去。因為當時那裡也是英國人在統治。

早在二戰期間,逃避納粹暴政的猶太人就大量的向巴勒斯坦遷移,這個時候的英國的確給予了支持,因為那個時候的英國和貝爾福的時代已經不同了,當時戰後非殖民化已經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前景,英國是要從阿拉伯地區撤退的。

二戰時英國的對手主要是排猶的德國,英國人普遍同情猶太人,所以當時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是得到英國和西方世界的同情的。

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什麼態度?蘇聯和沙俄一樣,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排猶的傳統,尤其是鎮壓本國猶太人希望出走到中東的行為,錫安主義在史達林大肅反時候是一個嚴重的罪行:你在俄國待得好好的,你要跑到那邊不是叛國嗎?那個時候很多人都以這個理由被鎮壓了,所以我覺得說歐洲人鼓動他們跑到那邊去,是不對的,恰恰相反,當時的很多人納粹是要把他們殺掉,不允許他們跑的。蘇俄也是不允許他們跑的,你跑就是叛國。

英國人對他們跑比較寬容,但是也談不上有多麼鼓勵。不過,蘇聯以外的猶太人要建立自己的國家,蘇聯是支持的,道理很簡單,因為第一猶太人是一個社會主義民族,馬克思恩格斯,包括布爾什維克的早期領導人,一大批什麼基諾維也夫、托洛茨基、拉迪克等等,都是猶太人。早期的布爾什維克70%的中央委員來自猶太人、波蘭人和喬治亞這三大民族。

那麼這當然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從國家利益上講,蘇聯長期把英國看作是帝國主義的典型。二戰中儘管與邱吉爾結盟,但是他們樂於看到戰後大英帝國的解體也是一以貫之的。所以,對於向英國鬧獨立的猶太人——我要強調,那個時候阿拉伯人沒有鬧獨立,在巴勒斯坦鬧獨立的主要是猶太人,那麼對於他們向英國人鬧獨立,蘇聯也是支持的,也是同情的。

很多猶太復國主義者是社會主義者。以色列建國以後很長時期都是工黨執政,右派利庫德集團那都是很晚的事。以色列建國的那兩代人,從本古里安一直到梅厄夫人都是工黨。蘇聯當然曾經把那個社會黨當做主要的敵人,但是在二戰以後,蘇聯也是把社會黨當做比保守黨或者說比右翼更接近的一種力量。蘇聯在東歐曾經搞過那個共產黨和社會黨的合併,那麼社會黨當然是反對,因此跟蘇聯的衝突也很大,但是總體而言,蘇聯還是跟西方的左派,也就是工黨、社會黨走的相對更近一些。因此,蘇聯也是支持以色列建國的。

可以說,那個時代除了阿拉伯鄰國以外,沒有什麼人反對以色列建國。那麼,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48年英國決定結束他的委任統治,當時已經有了聯合國,所以在這之前,聯合國就討論了這個問題。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一個181號決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分治巴勒斯坦的協議。

這個協議在制定的過程中,現在我們知道,唯一提出來替代方案的就是美國的杜魯門,美國的杜魯門當時他就考慮到——分制以後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他就建議說,與其分制,不如把這兩個民族搞在一起,讓他們共同建立國家。

但是這個主張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雙方都不接受,而且周邊的阿拉伯家更反對。所以這個決議就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這兩家自己都不願意搞在一塊,沒有一家願意的,那就還是分吧!

那麼聯合國當時還給這兩個國家劃分了邊界,這塊地方是阿拉伯人的,那塊地方是猶太人的。但是這個決議——181號決議現在已經沒有人提了,包括現在巴勒斯坦人的要求,說我們現在這個巴勒斯坦國應該建立在1967年的邊界的範圍內……這是奧斯陸協議以後的說法。現在阿拉伯國家的一些人還是要把以色列趕下大海,但是那個願意妥協的人,他們現在提出的是1967年的邊界,而不是181號決議,那個決議現在已經沒什麼人提了。

現在看起來這個邊界的確是很難操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猶太移民和阿拉伯人的居住區犬牙交錯,無論是許諾給阿拉伯人的領土,還是以色列人的領土,都分成互不相連的好幾塊。現在有些人只提阿拉伯的土地,阿拉伯人的被分成三塊,他們認為這對阿拉伯人不公平,為什麼你割裂我們的土地,而且這三塊兒還不相連,給猶太人的土地當時也是分成三塊也互相不相連。難道這對猶太人就公平嗎?

真正要建立國家,這樣的領土劃分也是有些問題。不過在我看來,儘管有問題,但只要當時雙方都同意,建立兩個國家,這也是可以協商的。問題就在於,巴勒斯坦周邊的那些阿拉伯國家,根本就不願意建立兩個國家,甚至建立一個國家,他們也都不同意,他們就是要吞併這塊土地。

那麼聯合國的決議通過以後,周邊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一致反對,最厲害的當然是約旦,因為巴勒斯坦的版圖,在歷史上和約旦是完全連在一起的。我們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到,死海和約旦河分開的,西邊巴勒斯坦,東邊約旦。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巴勒斯坦地區就一直就叫約旦,而今天的約旦那個時候叫外約旦,就是你站在海邊,你看那個約旦河和死海之外,那就是今天的約旦。

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成中西兩部,西部仍然叫做巴勒斯坦,東部就成立了外約旦酋長國,所謂的安密二國。那麼1946年英國承認外約旦獨立,就叫做外約旦-哈希姆王國,因為統治它的是我前面提到的哈希姆家族,就像那個沙烏地阿拉伯是沙特家族一樣。

到了1950年以色列建國以後,他們就改成就不叫外了,就改成約旦哈希姆王國,但是約旦哈希姆王國當時的訴求仍然是要統一,內外約旦的統一,所以他們當然是不同意在巴勒斯坦建國的,不管是建立的是阿拉伯國家還是猶太人國家。哈希姆王朝要求統一內外約旦,當然是堅決反對巴勒斯坦獨立的。

當時周邊主要有五個國家不允許以色列建國。同樣他們也不承認有什麼巴勒斯坦國,那麼他們分別是約旦(當時的外約旦哈希姆王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還有雖然與巴勒斯坦不接壤,但是也是支持他們的——而且比他們都更富,因為有石油,伊拉克。那個時代就開始已經有石油生產了。

那麼阿以分治決議在1947年11月通過,這個時候猶太人就已經力圖讓它實現。由於英國遲遲不動作,這個時候還發生了一些衝突。那個時候猶太人的民兵開始襲擊英國駐軍和英國人產生一些矛盾,那麼英國人當然就要更急於退出了。

1948年5月14日,英國人宣布退出的當天,以色列就宣布在聯合國劃給他們的領土上建國,但是當時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不願意建立聯合國許諾的兩個國家,當然包括以色列,也包括巴勒斯坦國。也就是說,巴勒斯坦國當初不是以色列人不讓建立,而是阿拉伯國家不讓建立,他們不承認決議,尤其是不允許猶太人在中東地盤,同時,他們也不願意讓當地的阿拉伯人獨立,而是想自己瓜分這塊土地。

所以本古里安他們剛剛在巴勒斯坦建國,周邊的五個阿拉伯國家馬上出動聯軍,要把他們滅掉,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也可以叫做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現在戰爭史上還有名氣,大家可能也都聽說過,我就不詳細講了。

總而言之,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一開始是非常懸殊的,因為周邊那幾個阿拉伯國家,其中包括像伊拉克那樣的石油國,實力是相當強的,人口加在一起幾千萬,武器裝備強大,至少比阿拉伯民猶太民兵要強大得多。那個時候的以色列軍隊主要就是吉布茲的民兵,其中的主力叫做哈干那,最初是一些針對英國人鬧獨立的猶太民間武裝,同時,他們也保衛猶太居民點,免遭阿拉伯人的襲擊。

後來的以色列軍隊和政府裡頭的那些著名的戰爭英雄,後來成為和平英雄被暗殺了的拉賓總理,還有獨眼將軍達楊,這都是當時哈干那的骨幹分子。

吉布茲和哈干那可以一直存在和這一點有關,他和以色列的建國有很深的關係,參加吉布茲的人有很多都是歐洲來的,都是納粹屠猶的虎口餘生,他們有很強的犧牲精神、宗教熱情和戰鬥力,他們原來就是民兵,在和阿拉伯人的戰鬥中很快崛起了,就成了正規軍。

這個過程當然也有西方國家的猶太資本家的作用,猶太資本家當然基於猶太人的這種情感是支持他們的。他們給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給予了大量的經濟支持。以色列很快由於他們的支持能夠買到先進的軍火,猶太人也善於學習,很快掌握了先進武器。一開始他們被打得很慘,但是不久就反敗為勝。

那麼,是不是因為西方猶太資本家支持他們,他們就是猶太資本的代理人?

首先我講,代理人戰爭這個概念是不能亂用的。如今的確有人在亂用,只要是西方支持,他就說是西方代理,我覺得像今天的俄烏戰爭也是這樣,甲支持,你就是甲的代理人?…….

如果說當時西方的猶太資本家提供了援助,那五個阿拉伯國家何止提供援助,他們就直接下場作戰,是戰爭的另一方,何止是代理人而已。而當時的巴勒斯坦人又在哪裡?當時的巴勒斯坦人連代理人都不是。

阿拉伯五國,雖然不比後來的石油大鱷,當時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還不是他們能夠支配的,他們只是分享利潤。石油的國有化是後來的事,但是他們當時的石油利益即使是分享,也是相當大了,比猶太人不知道大了多少,他們的實力和投入並不比以色列得到的外援要差。

巴勒斯坦本土的阿拉伯民兵,那個時候猶太人有民兵,阿拉伯人也有民兵,可是,他們那個時候是受到阿拉伯各國,尤其是想統一約旦的哈希姆國家的排斥的。這些巴勒斯坦本土的阿拉伯人,那個時候根本連代理人都算不上,當然就更不是戰爭的主體。以色列不是跟他們打的,而是跟那幾個阿拉伯國家打的,而那幾個阿拉伯國家,不僅不是巴勒斯坦,甚至都不把巴勒斯坦作為代理人,他們就是要直接統治。

我們可以說,以色列人在1948年以前,他們搞的是反英的獨立運動,在英國人走了以後,1848年戰爭,就是抵抗企圖扼殺他們的阿拉伯五國,是名副其實的獨立戰爭,而不是什麼巴以衝突。

巴勒斯坦建國運動當時連影子都不存在。那麼現在有人說,戰前猶太人只擁有巴勒斯坦地區6%的土地,而戰後——這裡指的是1948年獨立戰爭以後,以色列國成立,並且站穩了腳跟,這個時候他們擁有了巴勒斯坦土地的70%以上,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難民,所以那就是猶太人占了阿拉伯人的土地,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難民有權——我覺得是完全混淆概念的說法。這個混淆首先是把民法意義上的地產和國家主權意義上的領土,混為一談。

戰前的猶太人,他們擁有的耕作的那些土地,的確是在歐美猶太富翁的資助下,購買得到的。主要是用于吉布茲的生存,這一部分土地不多,跟整個巴勒斯坦的面積,整個巴勒斯坦大部分是沙漠,大家是知道的,可耕地本來就很少,這一部分土地猶太人占的就更少。當時只占確實是只占巴勒斯坦面積的6%。

所以現在我發現,那個罵以色列的人,大量的在網上公布一個圖——說以色列不斷的侵占土地,一開始幾個點——就是那個所謂6%,後來就越變越大,到了現在,幾乎就占領了整個巴勒斯坦等等,我覺得這個圖是有兩個非常大的荒謬。

第一個荒謬就是只說以色列控制的土地不斷變大,就不提以色列曾經好幾次把他們控制下的土地交還給阿拉伯人,大了又變小,大了又變小,是有好幾次的,1956年就有一次,1975年又有一次,巴奧斯陸協議以後又有一次,以色列好幾次向阿拉伯人返還土地的,當然始終沒有返還到阿拉伯人希望的那種程度。

而且返還以後,阿拉伯人,或者說是巴勒斯坦人,又去主動挑起戰爭,進攻他們,於是又受到報復,然後那些土地又被拿回去了。像這一次,我覺得戰爭的結果很可能加薩走廊又被以色列占領,這個是完全是可能的,但是你為什麼不提以色列人曾經一次又一次的交還土地呢?你搞的那幾幅地圖,為什麼只看見以色列控制的地方不斷的擴大,就沒有反映他們曾經的縮小呢?

但是這還不是主要,更重要的是,所謂的以色列一開始只有6%的土地,這根本就是把私人地產和國家領主給混為一談的。那麼我前面講了,當時戰前的猶太人在歐美猶太富商的支持下購買的地產,只占巴勒斯坦國土面積的6%,但那個是有法律證書的私有土地。

我曾經多次講過,所謂的私有並不是一個人所有,成千上萬人共有的,只要產權明確,不是國家任意劃定的,那就也是私有。所謂私有,就是產權明確的民間產業。

那麼這個私有土地並不是政治意義上的或者國家主權意義上的領土。以色列人擁有的私有土地,或者說是產業土地,占整個巴勒斯坦國土面積的只有6%,的確是的,因為大量的沙漠都不可能成為這種產業。這樣的土地阿拉伯人又有多少?

最近,特拉維夫大學的張平教授就指出過這一點。他說,當時處於部落狀態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可以說並沒有產權概念,所以沒有人講得清楚他們有多少土地,從嚴格的土地產權來講,你可以說他們就沒用。

張平教授指出的這一點我覺得是沒錯的。但是他這個說法有一個缺點,他說這除了6%以外的這些地方,他說那是國有土地——這個仍然混淆了一些問題。事實上,國家領土的概念,和所謂的國有、私有地產是沒有關係的。

民法意義上的國有或者私有地產,與國家主權意義上的領土是完全兩回事。比如我可以在購買了一塊土地,我這塊土地是我的地產,但是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那麼我沒有購買的地產,別人的地產,甚至外國人假如土地法允許的話,他也可以在中國購買地產,他購買地產並沒有把這塊地方劃出中國,這塊地方照樣是中國的領土。私有地產和國家主權意義上的領土,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的。

1948年以前,這片土地不管國有、私有,它們都是屬於奧斯曼帝國,或者英國的領土,那個時候既沒有以色列領土,也沒有巴勒斯坦領土,所謂占6%也不是這個意義上的領土,那個時候沒有以色列國家,哪裡談得上以色列領土?

同樣的,那個時候也不可能有什麼巴勒斯坦,不然不管巴勒斯坦人有沒有產權意識。張平教授說,巴勒斯坦人沒有產權意識,因此他們可能連6%都沒有,其實這個和產權意識沒有什麼關係。關鍵在於那個時候沒有巴勒斯坦主權,也沒有以色列主權,所以那個時候所有的領土,都是原來是奧斯曼的,後來是英國的。

那麼1848年戰爭中,以色列保住了國際社會——也就是聯合國——認可屬於他的建國領土。至於聯合國認可為當地阿拉伯人國家的領土,由於並非以色列的原因,這個國家並沒有建立,因此就沒有意義。後來,阿拉伯五國不僅試圖瓜分這一部分領土,還要強占以色列國家的領土,結果就引起了戰爭。

而阿拉伯五國戰敗了,以色列不僅保住了自己的領土,而且還從這些國家的控制下奪取了更多的領土。但是,巴勒斯坦仍然有相當多的土地,大概占30%少一點,沒有被以色列奪取。

那一部分土地到哪裡去了?是成了巴勒斯坦國的領土了嗎?當然不是。

第一次中東戰爭或者以色列獨立戰爭以後,加薩走廊,一度成了埃及的領土,而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成了約旦的領土,也就是說,並沒有成為巴勒斯坦領土的那些土地,經過戰爭,被以色列、埃及和約旦,瓜分了。

阿拉伯國家,如果你說你占有了巴勒斯坦的土地,那麼你是侵略者,只不過你打不過以色列就是了。但是不管是把他們看作侵略者也好,看作是瓜分者也好,無論按照哪種標準,都不存在著以色列人占有巴勒斯坦人領土的概念,那個時候並沒有巴勒斯坦國。

那麼至於私有財產又是怎麼回事?前面講過張平說——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沒有什麼產權觀念,他們有多少私有地產?是說不清楚的。但是不管說得清楚還是說不清楚,事實是,戰爭以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並沒有全部成為難民,並沒有都逃到別的地方去,仍然有半數以上留在當地,後來他們成了以色列的國民,也就是阿拉伯裔的以色列人。

那麼他們擁有的財產,只要是確實是屬於他們的,在後來的以色列國中也仍然得到保護,沒有人去搶他們的土地。當然他們存在著一個確權的問題,因為以前產權不明晰。那麼在以色列國建立了現代產權制度,當然就要確權。那麼確了權了的就是他們的財產,那麼這個確權過程中是不是有矛盾,這個當然就很難說了。

但的確今天的以色列國土中,仍然有阿拉伯人的土地,這裡指的是地產產權了。仍然有阿拉伯人的土地,你怎麼能說以色列國土就沒有阿拉伯人土地?當然領土是談不上的。

以色列奪取了這些地方,就是以色列認為是自己的領土了。但是就地產而言,以色列同樣尊重作為以色列公民的阿拉伯人的這個地產。不存在著像我們經常看到的什麼強占、圈占土地,那種剝奪所有權的那種東西。

當然,對於戰爭中成了難民的那一部分巴勒斯坦人,他們逃走了,他們也就失去了確權的機會。他們的確是受害者,是戰爭受害者,這個是毫無疑問的。他們應該得到大家的同情。在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過程中,也的確應該考慮他們的利益。

但是戰爭造成的難民絕不是單方面的,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這些人,甚至包括西方,包括同情以色列的人,都不太談這個事情。就是在1848年戰爭以後,不但有在以色列控制下的地方逃走的阿拉伯人,所謂的巴勒斯坦難民,同樣也有大量的從阿拉伯控制地帶逃亡的猶太難民,這些人當然都是逃到以色列去的。

按照現在我們看到的數字,在以色列獨立戰爭前後,超過70萬猶太移民到達以色列。當中大概將近30萬人是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在1967年戰爭以後,10個阿拉伯國家,超過85萬的猶太人被趕走,葉門和敘利亞都發生過屠殺猶太人的現象,利比亞宣布取消猶太人的公民權,伊拉克把猶太人的所有私有財產都全部沒收。這些被迫離開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後裔,現在要占到以色列人口大概40%。

那麼這些人是不是難民?這些人有沒有權利返回?這些人的返回意味著什麼?你要說他們的返回指的是他們可以要回原來屬於他們的私有財產——我原來在那裡有一塊土地,那麼我現在所謂的返回,就是恢復我的土地所有權,這個和你是不是推翻政府沒有關係的,和你屬於哪一個國籍是沒有關係的。

假如是在這個意義上的返還,那麼我想今天的所謂的巴勒斯坦難民,如果他們願意當以色列的國民,他們願意像現在以色列國家中占有相當比例的阿拉伯裔一樣,那麼他們作為以色列公民,當然是阿拉伯人,他們擁有自己的財產,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假如他們願意當以色列國民,而以色列又願意接納他們的話。

那麼反過來講,猶太難民有沒有權利返回?今天占以色列人口的40%的那些從阿拉伯國家被趕走的猶太人,他們有沒有權利回去?他們回去,是什麼意思?是說僅僅是說他們回去恢復他們原來有擁有的財產嗎?還是說他們有權利去推翻當地的政府?建立屬於猶太人的國家?阿拉伯人能夠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嗎?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完全不存在的。

如果你說,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指的是他們索要財產,我想,在阿以和平實現以後,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互相承認,解決了領土問題以後,那麼具體的私有財產問題是另一個問題,是可以商量的。

那麼同樣的,猶太人,他們也有權利去這些阿拉伯國家要回自己的財產,但是如果把回歸,不是理解為要回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說要推翻當地的政府,那這個所謂的難民返回,就完全是無中生有的概念。

因為本來就沒有巴勒斯坦國,你返回可以,但是你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尤其是在以色列控制了幾十年的土地上,建立這樣的國家,我覺得和返回這個概念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這10個阿拉伯國家,驅趕了85萬猶太人,那麼這個85萬猶太人返回,是不是可以說,這就意味著把這10個阿拉伯國家都變成猶太國家?當然不是這樣的。

所以我覺得,無論從私有產權的意義上講,還是從國家領土的意義上講,說以色列奪取了阿拉伯人的土地,或者說奪取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這個都是說不通的。

從私有產權的角度講,留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他們的土地、他們的產權,同樣是受到尊重的,和猶太公民沒有什麼區別。至於你逃走的,就是沒有辦法確權了,這是戰爭後果的問題,猶太人同樣也有這個問題。

至於說國家領土,沒有巴勒斯坦國,哪來的巴勒斯坦領土,何況在獨立戰爭以後,以色列沒有控制的那些領土,也沒有成為巴勒斯坦的領土,加薩走廊被埃及吞併了,約旦河西岸被約旦吞併了,他們難道尊重巴勒斯坦的領土嗎?

總而言之,由於猶太人當時的抵抗意志和精神,當然也包括阿拉伯5國本身——除了他們的腐敗無能,他們本身也不團結,互相勾心鬥角,所以這次戰爭他們以絕對優勢的、不成比例的軍事力量,最終還是戰敗了。這次戰敗的結果就是以色列成功的獨立建國了。

而聯合國建議的阿拉伯人的國家——在巴勒斯坦建立的阿拉伯人的國家——始終就沒有建立起來。現在阿拉伯國家說他們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國,這個說法是1970年代後期才有的事。而且真正成為一種現實的操作,1988年成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那就是40年以後的事兒了。

這些阿拉伯國家本來就是想消滅以色列,瓜分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可是消滅不了,過了40年以後,他們才說,當地的阿拉伯人,也有建立國家的自由,那麼你為什麼早不說?

這裡我要講,1948年,(阿拉伯國家)你說要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理論上講,當然也是可以的。那麼領土就不能按照那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來畫了,因為你已經五次戰敗了,而且這五次戰敗不是巴勒斯坦人戰敗,是你這個阿拉伯國家戰敗。

至於私有產權意義上的土地,這隻有在領土問題解決以後,才能談得上產權問題的,否則你根本就不是這個國家的國民,你根本連入境都入不了,那你怎麼能談得上確權。如果你原來的權利是明顯的,你還可以有理由說——我就是要不了這個實質上的地產,我也可以變賣,在境外把它變賣也是可以的,但你首先要確權啊。

我覺得關於以色列獨立戰爭,以色列這個國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它是不是什麼國際資本支持猶太人去搶奪阿拉伯人的土地,這個是非常明確的,根本就沒有這回事。

那麼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以後,那個時候聯合國的主要國家都是支持以色列建國的,包括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蘇聯,後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支持阿拉伯人反對以色列,是冷戰以後的事情。

以色列國剛剛建立的時候,蘇聯也是投票贊成的。通過這場戰爭,以色列不僅控制了聯合國決議劃分給他們的土地,而且也占領了一部分聯合國決議中本來是留給沒有建立的巴勒斯坦國的土地,但是,巴勒斯坦國始終就沒有建立。

巴勒斯坦國的落到了以色列手中的土地,主要是現在以色列控制的約旦河西岸的撒馬利亞地區,還有包括的西耶路撒冷,但是1948年獨立以後,一直到1967年六天戰爭,將近20年的時間內,這個所謂的西耶路撒冷,其實不是我們講的耶路撒冷。

歷史上的耶路撒冷古城是在東耶路撒冷,那個時候仍然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具體的講是在約旦的控制之下。耶路撒冷這麼重要的一個地方——巴勒斯坦的聖地,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阿拉伯人也沒有允許當地人在這裡建國,而是被約旦控制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一直就不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在1967年,阿拉伯所謂的前線國家,曾經開過會,專門通過三不共同主張,什麼叫做三不——就是不承認以色列、不和以色列和平共處、不與以色列談判。不承認、不和平、不談判,那就只有一個選擇——戰爭。

所以當時有評論就說,這個就是對以色列無限宣戰,要消滅以色列。那麼以色列怎麼還能夠跟你讓步?因此,以色列國從建立的頭一天開始,就面臨著生存問題,周邊國家領導人中,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生存權的,是埃及總統薩達特,但那已經是1973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失敗以後,他承認現實,已經是幾十年以後的事兒。

也就是說,從1948年以後的30多年時間裡,所有的有關阿拉伯國家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主張,就是消滅以色列,把猶太人趕到大海里。而且,在這一段時間,他們甚至連巴勒斯坦國也是不承認的。但是他們又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所以就不斷的(衝突)。

這個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冷戰,冷戰發生以後,蘇聯和西方已經對立了。只要變成是西方人支持的,蘇聯就反對,儘管本古里安梅厄夫人這些人,如果按照思想普系來講都是左派,而且都是社會主義者,但是以蘇聯為首的陣營仍然支持阿拉伯人,譴責以色列是西方的侵略勢力,因此又發生幾次阿以的衝突。

總的來講,每一次衝突基本上都是阿拉伯方面挑起的,但是戰爭的結果都是阿拉伯人一敗塗地。

第二次中東戰爭——所謂的蘇伊士運河戰爭,這是歷次中東戰爭中唯一有外國人公開參與的。戰爭的起源背景是1956年,埃及的納塞爾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納塞爾政府當時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後來是這樣,當時剛剛納塞爾剛剛奪權的時候叫做自由軍官組織。那麼奪權以後,他就要搞所謂的阿拉伯統一。

阿拉伯統一是要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統一,所以當時的好幾個國家都出現了這種泛阿拉伯社會主義思潮,叫做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這就形成了一種意識形態——他要用社會主義來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包括敘利亞,伊拉克和埃及。

納塞爾當時所謂的阿拉伯社會主義的頭,他要用阿拉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把阿拉伯人聯合起來,那麼先後搞過好幾次嘗試,最後都失敗了。

一開始敘利亞也有人持這種主張,於是納塞爾就想把埃及和敘利亞聯合,搞叫做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叫阿聯。

但是這些政黨,每一個國家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都是非常集權的黨,他們的黨內鬥爭不斷,不斷發生流血衝突,像薩達姆就不斷的在國內殺人,而且他們這幾個國家之間,也是鬧不到一塊,不統一就要打架。

那麼,埃及和敘利亞後來就鬧掰了,鬧掰以後阿聯就不存在了。那麼,納塞爾後來又想跟伊拉克的復興社會黨政府聯手,後來又鬧掰了,後來他又想跟卡扎菲聯手,結果還是鬧掰了,總而言之,所謂的阿拉伯在社會主義基礎上的聯合,不僅在國與國之間沒有實現過,就是在國內,也都是鬥得一塌糊塗。

當時的埃及,是阿拉伯國家中間最強的,人口最多、軍力也最強,而納塞爾政府既有社會主義傾向,也有非常強烈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情緒。

1956年,他把原來英國人經營的蘇伊士運河單方面的收歸國有,於是就引起了英國和法國的干預,說是國際通道,不能由你一個國家來控制。然後英法就出兵運河區。

這裡我要講,當時的蘇伊士運河區和1990年代以前的巴拿馬運河區一樣,蘇伊士運河區是英軍駐守的,而巴拿馬運河區在運河協議以前一直是美軍駐守的,那麼埃及要強行收回,就跟英國發生衝突。

本來這個事情跟以色列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以色列和蘇伊士運河根本就不接壤。但是當時的阿拉伯國家就想借蘇伊士事件,把以色列也給搞下來,所以阿拉伯國家收回蘇伊士運河,就對以色列也一起整,(埃及)當時就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就不給以色列的船隻經過,而且不但蘇伊士運河要封鎖以色列,還宣布要封鎖蒂朗海峽。

大家可能都沒注意,以色列在紅海上,還有一塊海岸,叫做艾拉特港。艾拉特港是在紅海上的,但是它是在很深的雅克巴灣的最頂頭,雅克巴灣外面有一個海峽叫做蒂朗海峽,而以色列出海一定要經過這個海峽的。

那麼當時埃及就宣布,在收回蘇伊士運河以後,以色列就不能通過這個運河,而且蒂朗海峽我也要武力封鎖。所以,以色列就認為你這是在對我宣戰,那麼以色列就在1956年10月29號採取行動,就攻入了西奈半島,因為那個蒂朗海峽就在西奈半島上,所以他就攻入了西奈半島。

那麼當時埃及軍隊又是一敗塗地,但是當時在美國的支持下,埃及就要求他們撤退。這裡我要講,在整個西方陣營,在尊重民族獨立、要求西方國家撤退這個問題上,美國一直都是帶頭的,而且也一直都是提倡的。(以色列認為)我可以撤出西奈半島,但是這個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你不能不讓我通過,所以埃及也同意了——同意西奈半島非軍事化,同意以色列船隻可以通過蘇伊士運河、可以通過蒂朗海峽,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就解決了第二次的中東戰爭,也就是蘇伊士運河戰爭。

這場戰爭,並沒有造成領土的變化,雖然以色列占領了一些地方,後來也都退回來了。1956年戰爭最後的結果,其實是英法對埃及屈服,當然是因為美國施加的壓力,而埃及是對以色列屈服,把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都對以色列開放了,而且還承諾西奈半島非軍事化,使得以色列變得更加強大、兵力也更強,但是它的領土並沒有擴張,因為他後來又回到了戰前的領土。

那麼這場戰爭以後,以色列人就更有信心了。而這個時候,阿拉伯國家還是想要把以色列滅掉,於是就想依靠(蘇聯)。所以這個時期,從蘇伊士戰爭以後,到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前的這一段時間,大概將近20年,是蘇聯和阿拉伯國家關係最好的時期……

那個時候阿拉伯國家,尤其是埃及,全面投靠蘇聯,尤其是埃及的納塞爾,全面接受蘇聯的援助,現在我們看到埃及的很多大工程,包括著名的亞斯文水壩、水電站,還有XXX,曾經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鋼鐵廠,都是蘇聯援建的。

當時的埃及,曾經一度叫阿聯,是中東第一軍事強國。所有的武器都是蘇式武器,而且他也搞國有化,要搞社會主義……

那麼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後,阿拉伯國家以埃及為首,對以色列更加仇恨,那個時候他們大量接受蘇聯援助,這個也是冷戰對中東影響最大的事情。

蘇聯當時全力以赴,把阿以鬥爭中的阿拉伯一方,當做主要的援助對象,什麼薩姆飛彈、米格二十一、二十三等等,全部都用於裝備阿拉伯的對以色列的前線國家,尤其是敘利亞和埃及。

那麼以色列就越來越感到威脅。到了1967年,又發生了第三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只打了六天,被叫做六天戰爭,但這卻是以色列領土擴張最大的一次。

那麼這場戰爭是以色列的對埃及和敘利亞、阿拉伯國家的突然襲擊,是以色列主動的,但是起源仍然是我前面講到過的蒂朗海峽危機,大家可以看一下地圖,就知道以色列是一個靠地中海的國家,但是它的領土在它的最南端——就是雅克巴灣的灣底,就是艾拉特,這個我前面已經講過。

以色列在埃拉特是很重要的,那麼以色列海軍中最有名的軍艦,就是埃拉特級的護衛艦。但是艾拉特要進入紅海,要經過蒂朗海峽。直到今天,經過蒂朗海峽還是很危險的,為什麼?因為在六天戰爭中,大量的被集成的船隻,現在都還在海峽裡頭,沒有撈出來。

所以蒂朗海峽是以色列出海的一個咽喉了,當時是控制在埃及和沙特的手裡,這一面是埃及,那一面是沙特,兩個都是想滅掉以色列的阿拉伯激進國家。

當時納塞爾就宣布,我們要打敗以色列,頭一個行動就是撕毀了1956年的協議,我們前面講過1956年的協議——就是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而埃及要同意西奈半島的非軍事化,並且讓以色列通過蒂朗海峽出海、通過蘇伊士運河進行航運。

這個時候,納塞爾又宣布說,我取消這一切,我要全面封鎖以色列,切斷以色列通往紅海的通道,相當於封鎖了艾拉克港,那麼以色列人就認為這是在宣戰,於是在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突然出動空軍,對約旦、敘利亞和阿聯,也就是當時也後來的埃及,發動突然襲擊。

以色列的說法叫做反攻,因為按照以色列的觀點,你撕毀1956年協議,封鎖蒂朗海峽,就已經是宣戰了。

這次戰爭也創造了一個戰爭史上的奇蹟,以色列幾乎沒有任何損失,就把這三國的空軍幾乎一掃而光,迅速控制了制空權以後,以色列的坦克就長驅直入,推進到了蘇伊士運河地區,占領了整個西奈半島,也控制了當時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聯合國原來劃給阿拉伯人的所有土地,包括加薩走廊,包括東耶路撒冷——歷史上的耶路撒冷古城,也包括整個約旦河西岸,甚至還占領了巴勒斯坦以外,在敘利亞境內的戈蘭高地。這個時候的以色列是控制土地最大的時候,他把整比整個巴勒斯坦要擴大了一倍多,因為西奈半島就很大。

現在這個半島當然基本上是人很少,那麼這場戰爭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蘇伊士運河的中斷,因為蘇伊士運河成了前線了,以色列和埃及兩個敵人,一個在一邊,運河就是當時作戰的前線,是沒有辦法通航的。

從1967年到1975年,蘇伊士運河整整斷航了八年,事實上成了埃及和以色列的邊界。

這次戰爭對阿拉伯國家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不但蘇伊士運河的收入沒有了,現在西奈半島也丟了。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以色列控制了約旦河西岸的全部,也把耶路撒冷古城給拿下來了,占領耶路撒冷對以色列的國運關係非常大,因為以色列建國的頭一天,就說他的首都是耶路撒冷。本來歷史上的猶太國家,他們的首都就是耶路撒冷。

實際上按照建國時候的那個聯合國的邊界,他們是不能控制耶路撒冷的,那麼在獨立戰爭以後,他們也只控制了一半,這個一半還是郊區,並不包括狹義的耶路撒冷古城。

我們現在去耶路撒冷旅遊都是去古城的,那個古城在1967年以前在約旦的控制之下,六天戰爭以後,以色列和約旦的邊界就變成了約旦河,整個約旦河西岸成了以色列控制區,而且以色列控制的戈蘭高地還越過了約旦河。

那麼這個時候。阿拉伯國家又吃了個大虧,但是他們仍然堅持要消滅以色列,不允許以色列存在,而且不跟以色列談判,你這個國家就該死,沒有什麼談判的餘地。我就要你死。但實際上你連要他傷,你都做不到,他還一次又一次的把你打得半死。

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國家,尤其是埃及——這裡我要講在薩達特跟以色列單獨媾和以前,阿以矛盾主要的一方一直就是埃及,當然,埃及咽不下這口氣,發誓要報仇,報仇的辦法就是進一步的依靠蘇聯,因此也就進一步的捲入了冷戰。那個時候埃及和蘇聯,簽訂了軍事同盟,蘇聯對於埃及有很多的支持。從1967年到1973年,埃及的武裝力量和軍事技術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

在蘇聯的支持下,無論是坦克和飛機,都比以色列多了很多倍,都是蘇聯最新式的那些裝備。這個時候埃及的總統——納塞爾已經去世了,新任的埃及總統薩達特(1970-1981年在任),是雄心勃勃的。那麼他覺得以色列在六天戰爭中那套突然襲擊很有效,他就想反過來,用這一套來對付以色列,你不是用突然襲擊對付我嗎?我現在要突然襲擊來打你。

那麼他就跟敘利亞合謀聯手,對以色列占領的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進行突然襲擊。當時,約旦拒絕參與這個事,經過前三次戰爭,約旦已經和以色列對抗沒有興趣了,所以就沒有參與。

整體來講,當時1948年是阿拉伯五國圍攻以色列——當時還是新生的、非常弱的國家,一開始戰爭的時候,只有民兵,連正規軍都沒有,重武器一概沒有,後來才出現了重武器,但是那都沒打過。後來這五國就陸陸續續退出,一開始是約旦,後來是XX,現在大概就只有敘利亞,還在那裡較勁。

那麼這個時候,埃及和敘利亞還是結盟的,對以色列宣戰,在阿拉伯齋月猶太教的贖罪日的那一天,埃及和敘利亞從東西兩個方向,對以色列發動閃電戰。這場戰爭在阿拉伯方面叫齋月戰爭,在以色列方面叫贖罪日戰爭,都是雙方宗教的放假的時期。

一般這個時候是不打仗的,他們要突然襲擊,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這場戰爭是有史以來,以色列感到非常危險的一場戰爭。有人說,最近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把以色列打懵了,那是以色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我覺得這肯定是不對的,因為以色列的獨立戰爭,本身也是非常危險的,而獨立戰爭可以說不是太突然,因為當時的形勢已經是很緊張了。

真正感到最突然的就是1973年的這個贖罪日戰爭,因為1967年戰爭,以色列是取得了絕對的勝利,所以當時以色列是沒有想到埃及和敘利亞會在1973年發動這場戰爭,而且這場戰爭一開始規模就那麼大,一開始也是把以色列打得暈頭轉向,那麼要比現在要緊張得多了,所以如果要這樣說的話,今天哈馬斯的襲擊,如果要和那個贖罪日戰爭相比,那是差得太遠,真正以色列被突然襲擊打懵了的,其實就是贖罪日戰爭!

當時六天戰爭,是以色列空軍率先出擊,把阿拉伯軍隊的飛機消滅在機場上。那麼到了1973年,阿拉伯國家也這麼來一手,雖然沒有消滅以色列空軍,但是的確,也把不少以色列飛機毀在了機場上,但是,這個時候以色列又一次創造了奇蹟。

在埃及軍隊主力全部進入西奈半島的時候,以沙龍為首的以色列快速裝甲部隊,沒有跟埃及軍隊正面對抗,而是以高度的機動性,繞過阿拉伯軍隊,一下子就打過了蘇伊士運河,打到了埃及的本土,很快就把埃及的第三大城市蘇伊士港給包圍了。

他們過蘇伊士運河的地方叫做大苦湖,過大苦湖本身也是一個奇蹟,因為你說蘇伊士運河本身很窄,而且有橋,但是正是因為他很窄、有橋,所以埃及防守是非常之嚴密的,而這個大苦湖,是蘇伊士運河中部的一個很大的湖泊,而且很淺,兩邊都是沼澤,誰也沒有想到那裡是可以渡過去的,但是以色列的裝甲部隊就是渡過了大苦湖,一下子就打到了離開羅不遠的地方,把埃及的第三大城市蘇伊士港給包圍了,當時蘇伊士港的軍隊差一點就斷糧了。

蘇伊士港如果被占領,當時在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的主力,就面臨被全殲的危險。這個時候,又是美國這些西方主要國家出來打圓場。當然,斡旋的前提都是阿拉伯軍隊的重大挫敗。

(這些西方國家)說你兩邊都不要打了,說你以色列放阿拉伯人一馬,我們做他們的工作,讓他們允許你們活下來,當時以色列的軍隊包圍了蘇伊士港,在向開羅進軍。同時,埃及軍隊的主力幾乎全部都陷在西奈半島,而且西奈半島,大家知道是個不毛之地,只要被包圍,你不能突圍,你餓也就餓死了,你要打是完全打不過的。

在這個時候,以色列同意了調解,把軍隊撤回到了開戰以前的狀態,並且放了埃及第三軍團一馬,讓他們剩餘的部隊都渡過蘇伊士運河回到了埃及,(這次戰爭)又一次以以色列的全勝告終。

這次戰爭對阿拉伯國家的打擊,就造成了一個轉折點。通過這場戰爭,即使最強大的埃及,也徹底認為他們是不可能用軍事手段戰勝以色列的,當時他們軍隊的實力要遠遠超過以色列,而且戰爭也是他們發動的,而且是突然襲擊,跟六天戰爭以色列的打法是一樣的。

以色列當時是猝不及防,但最後還是埃及一敗塗地,而且這個時候,蘇聯又沒有像原來想的那樣,作為軍事同盟的一方,直接出手去幫他們…….

這個時候薩達特的外交政策就發生了個大轉變,這裡當時還有另一個因素,因為薩達特以及他所在的復興社會黨,就是埃及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內部黨內鬥爭也很厲害,當時薩達特發現蘇聯想在埃及搞軍事政變,策動親蘇的副總統薩布里,想把他給推翻,然後薩達特就先下手為強,把薩布里給搞掉了,對蘇聯勃然大怒。

那麼這個時候他又對以色列打了敗仗,於是薩達特的外交政策發生了180度的轉變,決定反蘇,把蘇聯顧問全部都趕走了,宣布跟西方和緩關係……而且表示願意跟以色列恢復和平。

這個時候我覺得以色列是做了非常大的讓步,以色列做這個讓步是在他全勝以後,做出這樣的讓步,主要的考慮是到那個時候為止,所有的阿拉伯國家沒有一個願意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因此做這樣的讓步,以色列認為也是值得的。

那麼經歷了三年多的談判,這個戰爭以後,以色列首先是退回到了開戰以前的那個狀態,就是回到蘇伊士運河的東岸,但是還是占了那個67年以後的全部土地,就是我前面我講的最多的一塊,現在有些人罵以色列出的那個地圖是沒有這塊的,他們好像說以色列占的土地一直在不斷的增加,其實不是的,以色列占有的土地最多的時候就是1967年到19XX年,那個時候以色列占有整個西奈半島,包括加薩走廊和整個約旦河西岸,但是後來他把這些地方都交還了,這些地方占當時以色列控制的總領土的一半以上,因為西奈半島本身就非常之大。

那麼現在的這些人就不提以色列的這個讓步,說好像以色列只有擴張,沒有讓步,其實根本就不是的。那麼到了1975年,最後終於達成了一個到目前為止都公認的——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間——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解決的辦法,叫做土地換和平。

薩達特與貝京

就是以色列把他的土地讓出來,然後阿拉伯國家允許他們活下去,這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協議。協議簽訂了以後,埃及就成了第一個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的阿拉伯國家,而且一直到現在,埃及這個阿拉伯世界第一強國,成了和以色列一直能夠維持正常關係的這樣一種狀態。

當然了,後來又出現了一次危機,就是所謂的阿拉伯之春以後。穆斯林兄弟會,就是所謂的穆兄會上台,這個阿拉伯之春呢,其實是非常複雜的。

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一場民主運動,但是這次民主運動實際上卻是原教旨主義那個搞起來的,而且穆兄會對薩達特的親以色列政策是非常不滿的。那麼這一次阿拉伯地區的確是這樣,包括阿富汗等等這些地方都有這個問題,包括土耳其也有這個問題。就是一民主,那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就會膨脹,但是如果你要搞世俗主義,你就不得不搞一些威權。那麼這兩者你怎麼取捨,這的確是個問題。我在講希臘的時候也提到這個問題,那麼我這裡只講一個事實。

最後當然阿拉伯之春在埃及也被鎮壓下去了,現在埃及又恢復了那個強硬的軍政府,但是他們對以色列的那個緩和和正常關係,也就度過了這個危機,一直延續到今天。

總之這個第三次中東戰爭,就是所謂的齋月戰爭,或者說叫做贖罪日戰爭,它主要的結果,就是埃及對以色列態度的轉變,跟以色列單獨勾和。本來阿拉伯國家之間是有約定的,說我們要共進,一定要把以色列滅掉,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跟以色列談判,不跟以色列和平,不承認以色列的生存。

但是埃及是阿拉伯國家中最強大的,他首先打破了這種局面,那你其他國家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我這裡要講,以色列的生存危機,實際上就是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色列反敗為勝,抵抗住了埃及的突然襲擊,而且把埃及徹底打敗,來實現的。

我覺得對這樣的國家搞綏靖,你是不行的,你是一定要戰勝它,那麼這次以後,埃及跟以色列互相承認,建立了外交關係,以色列做出了非常大的讓步,從整個西奈半島退出,而且把加薩走廊的控制權也交給了埃及。

你看看加薩走廊地圖,你就知道加薩走廊大部分地方,和以色列接壤,只有一小塊,一個拉法口岸,是和埃及接壤的,於是這兩國就實現了關係正常化,這以後就成了一個潮流。

那麼這個時候巴勒斯坦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巴勒斯坦和相鄰阿拉伯國家的關係,這個時候也出現幾次危機。

因為從1948年,阿拉伯國家反以戰爭失敗以後,巴勒斯坦人就很多都逃到了周邊的阿拉伯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但是巴勒斯坦人並沒有全部逃走,剩下的那些阿拉伯人就是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裔的公民,他們占以色列總人口大概是有四分之一,他們現在在以色列是正常的公民,也可以有結社自由,形成各種各樣的黨,當然都是反對黨,因為阿拉伯人只占四分之一,他們也不可能成為多數。

而且這些黨中什麼都有是吧,連共產黨都有,而且不止一個,以色列很有意思,以色列的共產黨是合法的,有兩個共產黨,一個是阿拉伯人的以色列共產黨,一個是猶太人的以色列共產黨,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其他方面的公民權,都是和猶太人一樣的,他們在宗教文化方面的這些風俗,也是跟其他的阿拉伯人一樣的。而且,以色列作為一個發達的福利國家,對阿拉伯人的照顧也是不錯的。

但是只有一點,以色列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但是卻不要阿拉伯人參軍。阿拉伯人在以色列是不當兵的。那麼這個阿拉伯人不當兵這個事情,你就可以做這兩種解釋。一種是他沒有當兵的權力,他想當兵,但是以色列不讓他當,這當然是一種歧視。但是說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當兵是一種義務,就像納稅一樣,不當兵就相當於不納稅,你可以說這是一種特權。

那麼到底是權力還是義務呢?這就取決於你的兵役制,你的兵役制如果是募兵制或者是僱傭兵制、自願兵制,總而言之,當兵是自願的,當兵是你的權力,你不想當可以不當,那麼你不准你當兵,那就是剝奪你的權利。

但是以色列實行的並不是募兵制,並不是自願兵制,以色列到現在也還是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的,而且以色列的義務兵是沒有服役期的,也就是說只要國家需要你,公民就要一直為國家打仗。這一次大家知道,包括50歲的以色列前總理,他是預備役,按照義務兵役制,他是有義務打仗的,他都重新回到軍隊了。

所以即便這個國家人很少,但是他們的軍隊動員能力很強,只要需要他馬上可以做到,全民皆兵。那麼在義務兵役之下,阿拉伯人可以豁免這個義務。我覺得在義務兵役之下,阿拉伯人不當兵,顯然是一種特權,而不是一種被剝奪權利。就相當於猶太人要納稅,但是你可以不納稅。

所以我覺得,如果你真的要說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的情況怎麼樣?和猶太人在阿拉伯國家的情況怎麼樣?那當然可以說,就不能同日而語了。就是阿拉伯人作為以色列公民,他的權利是得到保障的,但是猶太人在阿拉伯國家是什麼樣,應該也不錯,像埃及這些國家,現在還是接受這些基本的人權原則的,但是有些國家,包括那個什麼塔利班什麼哈馬斯,那當然就根本不把人權當一回事,你不要說他對猶太人,他對阿拉伯人本身也是,也是非常狠的。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後,阿拉伯國家就再也沒有以國家的形式對以色列發動戰爭了,就是國與國之間的【阿以衝突】,實際上從1973年以後就結束了。

從這以後,阿拉伯國家就轉而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跟以色列作對。也就是說,阿以衝突從那個時候才變成了巴以衝突。

我們前面講過,巴勒斯坦人自己起來對抗,一個是對抗英國,一個是對抗以色列人,其實早在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的時候就有苗頭,但是那個時候的阿拉伯國家,他是要自己干,他說你巴勒斯坦人,你要加入我的軍隊可以,你當民兵支持我也可以,但是你要自己搞一個巴勒斯坦國,我是不許可的,尤其是約旦,就更不許可,因為約旦當時的政策是要統一內外約旦的,所以當時他們並不允許——當然更就談不上要建立巴勒斯坦國了。

但是1973年以後,他們已經知道作為國家,他們打不過,那他們當然就希望把反對以色列的重任,由原來巴勒斯坦本土的那些阿拉伯人來承擔,而這些阿拉伯人,當時基本上在國內的都已經加入了以色列國籍,在國外的就是所謂的巴勒斯坦難民。

那麼這個時候,他們對反抗以色列,這還是次要的問題,當時真正的問題,在70年代以後,是巴勒斯坦難民,跟他們所在的阿拉伯國家,不斷的發生衝突,甚至發生了幾次戰爭。

那麼這些事情呢,我覺得是現在我們談論阿拉伯這個巴勒斯坦人的那個前景的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阿拉伯國家到底怎麼看待這些巴勒斯坦人?他們是真心支持這些巴勒斯坦人嗎?如果真的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家,對他們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我們這一次的演講到目前為止,其實講的一直是阿以矛盾,而不是巴以矛盾,因為直到我講到結束,直到這個70年代,阿拉伯國家從來沒有正式推動巴勒斯坦,他們只是想打敗以色列,但是他們並不真正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所以那個時候我認為是沒有巴以衝突的,只有阿以衝突。

而那個時候原來巴勒斯坦本土的阿拉伯人,其實是最悲催的時候,除了留在以色列加入以色列國籍的那些人以外,這些人要麼就是做那種游擊隊,跑來進行一些完全沒有什麼效果的襲擊。但是更重要的,他們當時主要的問題,是和他們流亡的那些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當時的矛盾非常之大,不斷的出現衝突,甚至出現大規模的戰爭,就是所謂的約旦內戰和黎巴嫩內戰都和這些人有關。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人文經濟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15/196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