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我們敗給了時間

這幾個月來,發生了很多引爆全民關注的大事。8月底的日本排核污入海,過去一個多月華為Mate60引爆全民熱議,近期全閘道器注的巴以衝突,但我們在朋友圈沒有看到有多少人在聊,這些話題的承接與發酵平台都在微博、抖音、今日頭條、B站、知乎等平台。

9月開學季,短視頻上倒是有不少接送娃上學的視頻,但朋友圈一片冷寂。10月國慶,雖然不少人依然在發旅遊照片,但點讚評論寥寥,節日一過,朋友圈頓時冷清。朋友圈在過去是很多重大事件的輿論發酵地與熱門事件傳播地,人們曾經大小事在朋友圈分享,享受著互相點讚評論與討論的快樂,但為什麼突然變成今天這樣了?

中秋國慶朋友圈旅遊照少了,中年人消失在朋友圈

從近兩年來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已經成為一個時不時被提起的話題。畢竟,過去大家都無所顧忌的發生活動態以及所思所想,活躍度非常高。以至於馬化騰當年做出判斷:微信與微博的競爭已經結束了,並關掉了騰訊微博。

但到後來,朋友圈複雜化了,人們開始有了人設上的包袱,要考慮親戚、朋友、同事、同學還有因各種原因而加上的半生不熟的陌生人看了朋友圈之後,會有什麼想法,每次發朋友圈都會斟酌再三。

很多人發朋友圈都有很多分組,但分來分去,激情受挫,反思變多,發朋友圈到底是為了取悅自己,還是取悅別人?

最近有業內人士透露,一網際網路創業老炮有六個微信,好友基本都是滿員,本來這些也是他積累多年私域客戶資產了,但是他基本已經半年不發朋友圈了。

在近期,很多人發現在朋友圈裡,國慶旅遊照片也越來越少了。有網友表示,主要擔心被認為在炫耀,引發不必要的羨慕和嫉妒,從而破壞自己的人際關係。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旅遊的個人體驗與自己有關,與多數人不相關,因此只是設置了部分好友可見,要麼基本上就不發。

再次,一個重要原因是朋友圈的成員越發複雜了,微信發展到現在,大家的朋友圈的好友來自不同的圈子,很多朋友都是加完就沒有再聯繫過,另一方面,因為工作的關係,新同事,舊同事,合作夥伴,新領導與舊領導、加過微信再沒聯繫過的人等複雜的職場關係都在朋友圈這個社交廣場中。有時候很多的話,方便對一部分人說,但是不方便對另一部分人說。

很多職業,不方便透露工作、生活中的內容,有些人不希望生活中的形象影響到工作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就乾脆不發了。

很多淡如水的朋友,本質上已經是陌生人。有時候也擔心隱私泄露,也擔心不懷好意的盯上等等。

其次,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是,中年人消失在了朋友圈。這背後的原因很好理解。

很多人到中年,社交的激情被消磨了大半,隨著80後、90後陸續步入中年階段,他們的重心在回歸家庭,被生活折磨得分享欲變低了。對別人的事情不太關心,自己事情也不想被別人知道。

這正如王小波所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才發現,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況且疫情三年下來,生活不易,咬緊牙關的人沒力氣說話,慢慢減少了社交,一心賺錢養家,自然也減少了朋友圈的社交消耗。

對於自我炫耀與虛榮這種追求少了,轉而向內心自我追求與務實忙碌的多了。

朋友圈可能也敗給了算法,敗給了內容利益生產機制

但其實分享欲的降低並不能完整的詮釋朋友圈的冷寂,畢竟,在很多熱門事件與熱門話題上,我們發現在抖音,知乎、頭條、微博、雪球、B站、小紅書等這些平台,網友分享評論依然活躍,甚至我們看到,在微博抖音頭條等平台上的網友評論,其實正在推動一些公眾事件的輿論走向。微信朋友圈曾經才是第一大輿論發酵陣地,但現在已經喪失了這種輿論推動力。

這首先是因為這些平台是一個完全陌生人社會,大家沒有人設上的包袱,不用擔心自己的個人展示被熟人看到。

但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他們在這些平台上不擔心泄露隱私了?這可能是社交場域的性質不同帶給人們的心理包袱也不同,這些平台,本質上是中心化的平台,是粉絲集聚機制,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個性化一面、機智的一面、才氣的一面展示出來,吸引更多粉絲關注。

另一方面,頭條微博B站小紅書抖音等平台,短內容的分享能帶來流量與商業利益,鼓勵了人們參與分享。而很多平台也是算法機制,很多優質內容能獲得平台的推薦,從而帶來更多的流量與收益。

但是微信朋友圈,發的再多,內容再優質,也不能帶來收益。

從好內容的標準來看,朋友圈也缺乏算法篩選機制,一方面無法把低質的內容過濾掉,一方面也無法讓優質的朋友圈內容獲得更多的推送,算法機制其實適合朋友圈,這樣才能形成更加優質的閱讀體驗,提升朋友圈的活躍度與內容質量。

但從目前來看,朋友圈依然是去中心化的模式,沒有管理,沒有篩選機制,沒有優質內容推薦機制,你發在朋友圈的觀點再閃光,但可能依然是0點讚,大家慢慢就不發了。

另一方面是朋友圈漸漸成為營銷的陣地,劣幣驅逐良幣,朋友圈活躍度逐漸下滑。

從這個角度來看,朋友圈可能也敗給了算法機制,敗給了內容商業模式,朋友圈沒有形成應有的商業化生產內容的土壤與機制。

城市化的進程,人們敗給了時間,無力亦無心維繫原有圈子

而我們也可以從城市化的進程來觀察朋友圈的興衰。

80、90後這一代,是見證伴隨微信朋友圈從繁榮到冷清的整個過程的一代,他們在最初,是朋友圈最活躍的一群人,如今,也是他們最為沉寂。

原因在於,他們這一代人,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脫離原來的圈子,不斷失去舊朋友的一代人。在最初年輕的時候,新的社交平台帶動了大家社交的需求,但隨著後來幾年,工作、結婚、買房,漸漸的與原來的朋友與圈子疏遠。

80、90後也就是當今的中年人這一代,它們的讀書與工作經歷了從農村(小學初中)到縣城(高中)到省城(上大學、大專等高等院校等),工作要麼回到家鄉,要麼去了省城或北上廣深。

後來在工作幾年之後結婚,又經歷房價高速上漲的時間節點,從數據來看,80、90後他們也是支撐過去10年城市購房群體的主力軍。其實殘酷點說,在外地城市買房是一個與原生農村家庭分割的過程,老家的親戚朋友基本上能聊的話題越來越少,能見的面越來越少。已經無力維繫原來的親朋好友的圈子,包括老同學都是分散各地,舊同事、舊好友各奔天涯。

這一代人,經歷了多個圈子的分散與走散,城鄉的分化與分割,原來的原生親友、熟人已經沒有了維繫話題的共同生活圈子,已經漸行漸遠了。

人的年紀越大,尤其是有了家庭在城市買了房之後,其實很多舊朋友,親戚等就會慢慢變得疏遠了,人到中年,很多人不太敢在熟人面前太表現自己了,開始低調生活,慢慢的沒有太多話題的情況下,朋友圈的分享,點讚、評論自然就變得少了。

這一代人,深刻的詮釋了城市化的進程,人們從熟悉變得疏遠的過程。世界在變,人也在變,朋友圈已經不是當初的朋友圈,而人也已經不再是當初的人。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也許,現實就是答案,每個人都在變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朋友圈本來很簡單,是人讓它變得複雜。

「到底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朋友圈的興衰。也許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朋友逐漸走散疏遠,失去對朋友圈的熱情,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而每個堅持分享生活,不在乎別人眼光的人,這種樂觀、積極、自由的心態,或許才是正常的心態。只不過,在今天朋友圈的這種現狀下,這也意味著,怎麼激活朋友圈的沉睡用戶,怎麼再次激活、激發人們的社交熱情與分享熱情,是需要微信思考的。

微信朋友圈容納這麼龐大的用戶體量的一個平台,卻處於一個長期無管理、放任自流的狀態,作為國內最大的社交平台,卻無力激發人們的社交分享欲,這或許是微信需要反思的地方,如何打破朋友圈當前的窘境,目前或也到了需要微信做出改變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熱點微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31/197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