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熱議:習苦苦支撐節節敗退,連連昏招步步加速

網民的聲音一直是中國數字時代關注焦點之一。儘管中國的言論審查和輿論操控日趨嚴峻,國家對公民的監控無處不在,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那些不服從的個體,頂著被刪號、被約談,甚至被監禁的風險,對不公義勇敢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些聲音雖然渺小,卻精準地道出了時代的病症,而「發聲」背後的勇氣和良知,也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正如詹姆斯·斯科特所言:「猶如無數的珊瑚蟲形成了雜亂無章的珊瑚礁,無數個體的不服從與逃避行為也形成了自身的政治或經濟堡礁…

當國家的航船擱淺在礁石上時,人們通常僅僅關注船隻失事本身;他們沒有注意到,正是大量微不足道的行為才是造成失事的原因。」

中國數字時代在「每日一語」欄目中以字卡的形式記錄下了這些聲音,同時在「網語館」、「公民館」中對這些不服從的聲音進行存檔。同時,在每月的「CDT網語」欄目中,梳理當月輿論焦點,並精選這些事件中值得關注的觀點和討論。

本月熱詞:當代崇禎

2023年10月16日,一本由已故明史專家陳梧桐所撰寫的歷史著作《崇禎:勤政的亡國君》遭到全面下架,發行商讀客文化發出的《下架通知函》稱下架的原因是「印刷問題」。

這本書並不是初次出版,據網民考證,它其實是2016年出版的《崇禎往事:明帝國的最後圖景》一書的更名重印,兩書內容一致。但2016年版本發行後,並沒有被要求下架。而對比兩個版本,最大的差別是在書名、推薦語和封面設計。

習近平10月在一帶一路峰會上發表講話。圖片來源:LOUISE DELMOTTE/ASSOCIATED PRESS

《崇禎:勤政的亡國君》的封面推廣語寫道「勤政的亡國君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看懂崇禎皇帝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絕路」,並且還在「崇」字上加入了「上吊繩」元素設計。

因此,儘管發行方稱書籍下架原因為「印刷問題」,但一個更為令人信服的解釋是新版本的設計疑似映射習近平。

這本書從多渠道被下架後,書封圖片也已經無法在線上平台上顯示。微博將「#崇禎」話題封禁,搜索時僅會顯示經過認證的藍V用戶的內容。作者陳梧桐另外一本著作《崇禎傳》也受到牽連,被迫下架。

有不少網友指出,「崇禎」並不算是習近平的外號。早在2015年,就有評論文章指「毛似洪武,習如崇禎」;2018年,有網民總結習近平的內政外交模式是「崇禎模式」,即「皇帝一個人想努力,大夥都不配合「;2020年,2020年疫情之初,網易就曾刊登文章《崇禎亡國時候,所有人都等他下令》,暗指習近平所遇困境與崇禎有相似之處,即「危機來臨時,所有人都等他下令」,這篇文章很快遭到刪除。

之後,還有多篇談及明末歷史且有「借古諷今」意味的文章皆遭到了404,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審查行為令不少網民調侃習近平就是「當代崇禎」。

2022年10月,網傳有人在崇禎自縊的歪脖古槐上掛了一個包子,導致當局的高度緊張。雖然這一傳言無法證實,但無疑加劇了人們對習近平的「崇禎印象」。

至於網民為何會愈發將「明末亡國之君」崇禎與習近平相關聯,大概是因為歷史上的崇禎的確有很多缺點,如懷抱中興之夢卻無所作為,打壓黨爭卻按下葫蘆起了瓢,喜歡「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卻又能力不足等,而這些都很容易讓人產生對習近平的種種聯想。

就在「當代崇禎」梗熱傳之時,還有網友提出了「包辱崇禎」的概念,即認為習近平不配與崇禎相比。崇禎在位17年下過六次罪己詔,更有勤政、節儉、戒色等優點,最後還有自縊殉國的勇氣。網友二大爺評論稱,崇禎是抓得一手爛牌回天乏術,而習近平是抓得一首好牌卻自己打得稀爛,「亡國之君還是有高下之分的。崇禎泉下有知,一定不願和習近平分享煤山那棵歪脖子樹。」

而對於更多網民來說,將習近平與崇禎關聯,是一種「祈翠」式的詛咒。而這種詛咒的背後,是一種對現實政治的絕望。在中共現行體制已無可救藥、沒有任何改良可能的情況下,只有寄望於黑天鵝事件或歷史重演,眼看著他「昏招連連步步錯,越瞎折騰越亡國。」

網語焦點

在10月,最受中國網民關注的焦點事件分別是李克強去世、巴以衝突和成都女童被惡犬咬傷。

我們將選取這三起事件中值得關注的觀點和討論。

李克強去世

舊常識:今天有多少人,看見了十年間苦苦支撐卻節節敗退的自己。

匿名網民:他是誰並不重要,他曾經幹了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為什麼會自發地走上街頭,紀念一個毫無政績的總理。

匿名網民:精心設計的崇拜不堪一擊,發自肺腑的愛戴如此感人。(在評論合肥市紅星路李克強故居的悼念花海視頻時說)

匿名網民:只有他理解我,他知道我一個月還不到1000元。

匿名網民:我還年輕,我可以熬。

悼念李克強現場民眾獻花留言:人在做,天在看,王八蛋終究會滾蛋。

悼念李克強現場民眾獻花留言:長江黃河之水不會倒流,民主自由萬歲!極權獨裁必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中共發布的李克強訃告:李克強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獻身於共產主義事業的一生。他的逝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鬥。

中共宣傳部門的指令:第一,關於克強總理逝世的消息,各媒體(包括部門和社區公眾號)如轉,只能轉中央主要媒體的稿件(新華社、央視、人民日報),後續會按國家領導人有關標準開展追悼,後續通知請留意。第二,也要做好評論區管理,特別注意一些評價過高的言論。

網傳某市退休教師協會通知:根據上級提示,李克強同志逝世事發突然,目前還不能排除有境外敵對勢力借治喪之機挑動事端。各單位一定要按照黨中央統一的治喪悼念安排,表達哀思之情,絕不允許有與中央不同的聲音發出。各單位要管好自己的人,管好自己的陣地,特別是退休幹部職工的網絡言行。

張倫(李克強大學校友、法國塞爾奇-巴黎大學教授):李克強不是那種高標準的意義上的好人,但是他相對來說還是個好人。他代表的理想可能也不是那麼高的理想,但畢竟還是一個希望。他現在的年紀,68歲吧,就假如說在這個習之後,將來未來中國發生什麼變化,至少他還是一個可以暫時做一個過渡人物的,還是大家可以接受的。現在可能性也沒了。所以我想現在,人們現在對他的一些紀念,我想都跟哪怕最後一點的這種希望都破滅了的心理,是有很大的關係。

吳國光(李克強大學同學、美國史丹福大學高級研究員):一個掌控暴力機器就能掌控一切的制度,怎麼可能與良知相容?怎麼可能容許你去改變這種體制?既然不相容,還要去適應,這就難免出現人格分裂——人格分裂本身就是人生悲劇。也許那裡有兩個李克強:一個李克強不斷扭曲自己以在中共體制內沿著權力等級步步攀升,一個李克強還保留了一些常識、良知和對於民眾的同情心。殊不知,後者在共產黨權力場上可以成為一個人的軟肋。(選自《「李克強悲劇」並未落幕》)

王軍濤(李克強大學同學、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共同主席):我還是覺得共產黨的各級官員,主張改革的官員,對習近平不滿的官員,可能還會通過各種紀念或悼念李克強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不滿,但很難形成大規模的街頭運動。因為1976年和1989年的學生運動,都是在街上通過黨外群眾自發方式表達出來的。現在這些官場的精英,他們可能會通過體制一些合法渠道對習近平表達不滿……但我覺得這都是在體制里做的,不會形成像1989年或1976年那樣的政治風潮。

袁莉(紐約時報專欄作者、《不明白》播客主播):在許多中國人當中,李克強的去世激起了對他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懷念:那是一個經濟前景更好、對私營企業更開明的時代。這樣的反應顯得極為刺目,表明了中國國內對習近平領導的不滿……他的逝世所引發的悲痛反映了公眾對一個已被拋棄的改革與增長時代的失落情緒,以及生活在毛澤東以來作風最專制的領導人習近平治下的中國,人們所感受到的深切無力。

Ignatius D.H. Lee:李克強之死確實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可以說,作為習近平時代改革派的代表性人物,李克強之死徹底關上了改革開放的大門。在李克強之後,越來越平庸和越來越脫離民眾、漠視民生、無視民間疾苦將成為主流。這一點在今夏「京津冀大洪水」和「黑龍江」大洪水可以看出來。今後,不但看不到總書記親臨災難現場指揮救援和視察災情,也看不到總理穿著筒靴走在爛泥地里。當然,更大的損失是,今後再也沒有人講出哪怕一句稍微真實一點的話,透露一些中國社會的真實面目。畢竟歷史上從不缺乏「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永遠勝利、一直勝利,但最後還是走向滅亡的國家。

慕容雪村:李克強值不值得悼念是一碼事,民眾借悼念來表達什麼是另一碼事。

八九學運最初的由頭是悼念胡耀邦,但沒過多久,民主女神像就立起來了。

其實胡李本是一路人,都是共產黨員,胡就算好點也很有限。不過,當千萬人以悼念他的名義走上街頭,他是什麼人就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們到底為什麼走上街頭。

李承鵬:自秦以來的遊戲規則設定:首輔算個屁。別自作多情,你從未參與歷史,是歷史強行進入你的身體。有死一個首輔改朝換代的先例嗎?中國的每一次變革,是寄望於死幾個人,拿著鮮花上街紀念……靜觀其變,看誰勇敢。這是我們偉大的變革觀。懦弱的我亦在其中。有奇蹟嗎,沒有的話,來束塑料花。被傷害的人們,一代代用自己的勇敢方式滾滾向前。誰他媽知道這個帝國明天又死誰呢。

走馬的漢子:當人們紀念前總理時,其實是在紀念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當人們紀念前總理時,其實是在紀念一種尊重市場、法律和常識的態度;當人們紀念前總理時,其實是在紀念一種清廉為官、心系蒼生計程車大夫傳統;當人們紀念前總理時,其實是在紀念一種保護創新的氛圍和文化;當人們紀念前總理時,其實是在紀念一種身居高位者平等待人、推崇人人平等的理念;當人們紀念前總理時,其實是在紀念一種樸素的個體奮鬥的故事;當人們紀念前總理時,其實是在紀念一種理想主義。(選自文章《當人們紀念前總理時到底在紀念什麼?》)

網傳悼念李克強的輓聯:

中規中矩亦步亦趨書生報國難成勢終非英雄也非梟雄

患得患失忍氣吞聲中堂理政不二言終是身廉卻負蒼生

橫批:克己強他

巴以衝突

維舟:雙方的激進派都明白,一個敵人的存在,對己方是有利的。哈馬斯不至於天真到以為憑自己就能摧毀以色列,而對以色列來說,不時敲打一下哈馬斯,也有助於這個陷入「多元停滯」的國家恢復團結,為社會上的一切共同焦慮和恐懼提供了焦點,也賦予了人們一個共同目標:先擊敗敵人再說。想想就知道,這種緊急事態當然可以方便干很多事。(選自《巴以衝突的死結》)

阜成門六號院我們:支持以色列人捍衛自己的民主制度,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對於以色列那種違背文明原則對待巴勒斯坦人的那些行為,就不能站在它的一邊。我們不要忽視了很多「文明」是有嚴格物理和人群界限的,如果故意忽略它對別人不文明一面,一味地喊「站在文明一邊」就成了助紂為虐,就成了愚蠢。

恐怖主義是必須要消滅的東西,任何人美化恐怖主義行為和組織都是喪盡天良,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反思恐怖主義因何而誕生。(選自《我毫不同情哈馬斯,但也不接受無底線美化以色列》)

秦軒:我的立場是,反對族群對立,關注創傷,反對霸凌和仇恨。應該處理創傷,避免更大的創傷,修復創傷。一切通過仇恨襲擊獲得愉悅快感的都是壞蛋。

戰爭是不得已的,戰爭會帶來創傷,創傷會刺激人反過來報復……我們要斥責的對象,不是巴勒斯坦或者以色列,而是那些為了泄憤而肆意屠殺的行為。以色列有屠殺,但以色列是有人站出來反思批評的。以色列在軍事打擊上也會把減少對平民的屠殺作為一項追求標準。包括提前打電話,精準打擊等等。你說虛偽也好,矯情也好,反正實際效果,是減少平民傷亡。(選自《巴以衝突縱橫談》)

老牌惡棍:哈馬斯的恐怖襲擊無疑是這一切最直接的導火線,他們既不關心巴勒斯坦,也不關心巴勒斯坦人,哪怕其理念再高尚也依舊是恐怖組織,除了輸出邪惡與仇恨,對人類文明起不到任何一點正向作用。

但恐怖組織的滋生卻又深深依賴於仇恨的民族氛圍,在巴以跨越兩個世紀的殘酷鬥爭中,這種仇恨已經上升到了一種近乎無解的程度。

實事求是的說,巴勒斯坦人有他們仇恨的理由,也應該得到人們的同情,但就像有人說的,「如果無法分清支持哈馬斯恐怖組織與支持巴勒斯坦人權之間的差別,恐怕只能在仇恨中一直糾纏下去,很難得到真正的自由。」(選自《巴以衝突:仇恨的怒火,平民的災難》)

押沙龍yashl:人類有過很多分歧,未來還會有更多分歧,這些分歧往往會造成災難,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如果遇到分歧,我們就覺得這是「大是大非」,在「大是大非」面前,所有同情都是婦人之仁,都是迂腐,都是聖母婊,那麼我們就會變成野獸。很多人把小說家為了情節需要杜撰的一句話奉為圭臬,什麼「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這是邪惡的愚蠢。我們是無拳無勇的草民,如果這個世界失去了人性,那麼我們多半根本沒有機會活下來,更不會有閒情逸緻去讀這段格言了。

我再重複一遍,對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是所有是非的基礎。離開這個談是非,就沒有是非。沒有辦法的時候,當然只能以暴制暴,但決不能對「暴」本身產生欣喜的快意——尤其是當這個「暴」施於無自保能力的弱者時。(選自《不管你有什麼立場,也得先有起碼的人性》)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中國數字時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03/197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