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星艦二發雖然失敗,留給中國的時間卻已不多

今天龍哥的星艦又射了,這次,第一級超重型推進器的33台猛禽2發動機,全部點火成功,並且在空中完成了二級星艦的熱啟動,最終把星艦送到145公里的高度,超越卡門線進入太空,但是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與4月的發射只飛到30公里相比,可謂進步巨大。

01

每次SpaceX進行重大發射,總會成為航天愛好者的狂歡,但與此同時,我也發現,會有另外兩波朋友:一波擱那美利堅天下無敵,一波則表現出煩躁焦慮甚至狂怒的情緒,各種找機會把龍哥乃至SpaceX批判一番。反正就是,大家都能贏,構成了和諧社會的大好局面。

在一般的事件上,我會認為這兩波朋友只是在隨便借用一個由頭來說一些車軲轆話,但是SpaceX還真有點不一樣。

因為如果星艦成功發射,不僅僅意味著人類距離成為太空文明甚至最終殖民火星更近了一步,也意味著,在繼美蘇爭霸之後的又一次太空競賽當中,我們跟美國的差距實實在在地被拉大了。

這事兒的輸贏已經遠超嘴炮的層次。

星艦第一級超重型推進器高達70米,第二級星艦飛船高達50米,整體高度大約120米,比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的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五號高了10米,碾壓中國現行最大火箭長征5號,以及SpaceX正在營運的獵鷹九號;

星艦的第一級包含33台推力230噸猛禽-2發動機,總推力7590噸,起飛重量超過5000噸,

總推力是土星五號3408噸的兩倍多,獵鷹九號的8倍多,長征5B的7倍多;在重複使用的情況下,星艦能送150噸貨物到近地軌道,100噸貨物到月球或者火星,都超過了只能用一次不用為返程留燃料的土星五號,是獵鷹9號和長征5B的6倍左右。

這意味著隨著星艦的疊代成熟,勢必進一步大幅提升SpaceX太空運力,降低運輸成本。

02

而目前的局面是怎麼樣的呢?

今年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總共進行了187次火箭發射,其中中國的各個機構加起來射了53發,而SpaceX一家就射了85發,除了兩次星艦發射之外,全部成功,SpaceX現在近地軌道每公斤運費已經不到一萬人民幣,是中國對應運費的大約20分之一,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

我們現在的發射成本是SpaceX的20倍。

如果說美蘇的太空爭霸,表面上是在展示國力,實際是圍繞軍事競爭,是在提醒全球,自己的遠程打擊能力和無死角偵查能力,那在洲際飛彈和遙感衛星早已成熟的今天,這次太空爭霸的主題又是什麼呢?

今年8月29日,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期間,華為突然發布了新款旗艦手機Mate60pro,它最特別的功能就是能撥打衛星電話,關鍵時刻在荒郊野嶺能救命,如果你是個大人物,並且你懷疑有人會通過營運商竊聽你的話,它也提供了一種保本的選項。

緊接著,10月11日,SpaceX星鏈的官方網站搞了個大新聞,決定推出手機直連星鏈的業務,預計2024年實現簡訊發送,2025年實現語音通話和上網,未來甚至會實現物聯網,就是說你家電鍋和自動貓廁所也能連星鏈。更絕的是,它這項業務不需要你去買一個特別的手機,只要手機支持4G就可以。

隨後在11月3日,龍哥在推特上宣布,他的星鏈項目已經實現了盈虧平衡。雖然這件事兒業內半年前就大概推算出來了,今年SpaceX的發射衛星加地面營運的成本大約是24億美元,他賣鍋蓋給150萬用戶加收月租,也能大概收到這個數。但確認到這個消息,依舊讓我這個郭楠感到震驚,居然有那麼多人有在荒郊野嶺上網的需求,這屬實超過了我的想像。

再加上眾所周知的,星鏈在俄烏戰場上,對於失去地面網絡的烏克蘭軍隊,所提供的強大支持。

這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人類正在進入星座網際網路時代。

從2G轉型到數字網絡開始,我們的行動網路一直被稱為蜂窩網絡,意思是通過基站組成一個蜂窩狀的結構來覆蓋大片的區域。

但是這種覆蓋始終是有限的,成本很高,再加上因為越高頻率的電磁波在承載信息更強的同時,繞射能力會更弱,隨著行動網路從2G到3G4G5G的疊代,基站越造越密,成本越來越高。不管國家基建投資多大,這都是個無底洞,蜂窩網絡永遠只能覆蓋人口稠密的區域。

所以好消息是,一旦用衛星網絡對地面進行覆蓋,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無死角連接網際網路的時代終於要到來了。

驢友,露營愛好者,房車愛好者,越野愛好者,天文愛好者,生物攝影愛好者,無人機愛好者,海員,飛行員全部狂喜。

但是壞消息是,根據香農定理,信道理論上的最高傳輸速率,跟頻頻寬度以及信噪比正相關,為了提升信噪比也就是提升信號強度,星座網際網路的衛星只能使用近地軌道。

而近地軌道的空間是有限的。

如果衛星放得太密,一旦一顆衛星發生爆炸,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近地軌道被衛星碎片封鎖,有人估計,整個地球近地軌道大約只能容納6萬顆衛星。

而網際網路通信衛星,相對於之前的科研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很多,因為數據傳輸量太大,光是一個星鏈計劃,全部發射完之後就要占4萬顆的額度,

截止目前SpaceX已經發射了5400多顆。

更麻煩的是,衛星在天上,你是無法核查它到底有什麼功能的。星鏈說是通信衛星,但是SpaceX跟美國國防部是有一個做星盾的偵查衛星項目的,到時候4萬顆偵查衛星無死角覆蓋全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以前的偵查衛星只會重點搜集關鍵設施的數據,因為圖片太多了也看不過來,但隨著AI革命的發生,這已經不成問題,於是對於目標的鎖定可以精確到一輛坦克一架飛機甚至到一個人。

小K,武德充沛,危險等級高,重點消滅;

小M,沉迷原神,危險等級0,忽略。

這就很難受了。

03

所以我們要怎麼跟一個發射成本只有我們二十分之一,並且還在不斷疊代降低的單位,去爭奪這個近地軌道的空間呢?

唯有開發我們自己的可回收火箭,運力提上去,成本降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今年11月2日,有一家叫做星際榮耀的民營火箭公司,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雙曲線二號火箭的第一級回收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可回收火箭的最前沿的進展。

這個進度大概是什麼個水平呢?為了清這一點,我們不妨回顧一下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研發歷程。

如果你不是一個深度的航天愛好者的話,相信你會對SpaceX的火箭有這麼一個印象,就是它老炸。我這兩天寫這個稿子的時候問了一些,平時不關心航天的親戚朋友,大家對這個問題最常見的理解是,馬斯克是個私企要賺錢的嘛,所以火箭為了成本考慮,偷工減料,然後在那兒亂槍打鳥拼概率。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說明他的火箭沒啥技術含量,我們只要稍微改改設計簡配一下,運費也能下來,那問題就不大了。

可惜這並不是事實。

每一個型號的火箭在研發階段都是會炸,發動機地面試車可能會炸,艦體做壓力測試可能會炸,組裝完發射可能會炸,這些對於全世界的火箭來說都是一樣的,不然你所有的意外情況都提前知道,你是穿越回來的嗎。

SpaceX的火箭奇怪的地方在於,某個型號的火箭明明已經成功發射過了,但它還是經常會炸。這一點跟別家的火箭都不同,在一般的火箭研發管理流程當中,只要一個型號的火箭發射成功,就會定型下來,不會再改了。

因為火箭是幹什麼的,不就是送一個特定重量的東西到特定的軌道嗎,而所謂發射成功是什麼意思,就是把一個特定重量的東西送到特定的軌道啊。既然都已經做到了,那你還改什麼?後續任何的改動除了增加不必要的風險因素之外,沒有任何的好處。

但是SpaceX的火箭從一開始的研發目標就不一樣,馬斯克要把人類變成太空文明,要殖民火星,更確切的說,要用性價比把全世界的火箭發射機構都卷死自己數小錢錢,他要把火箭運輸的成本降到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最終目標是十美元一公斤。

因此他並不會因為發射成功,就停止疊代開發。

目前在提供人類最強太空運力的獵鷹9號火箭,它的第一次成功發射是在2010年的6月,一般這時候就該定型了,但是它直到2015年12月,它才第一次實現火箭第一級的回收,中間做了9次回收的嘗試全炸了。先是嘗試用降落傘回收第一級,失敗,然後嘗試在再入大氣層時,進行一次非常壯觀的二次點火減速,受控返回到一定的範圍,然後再嘗試陸地和海上回收。雖然這個故事已經被講了太多次了,但我每次看到獵鷹九的回收畫面,依舊覺得激動人心,這也行嗎。

但你以為完成回收就結束了嗎?按這個標準的話,太空梭不是也能回收再用嗎?但太空梭發射135次炸了兩次,總共造了5架炸了兩架,炸死14名太空飛行員,其中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載了一個高中老師準備去給大家上課,結果給大家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平均每次發射成本超過4.5億美元,每公斤運輸成本超過5萬美元,被認為是最昂貴最不安全的太空飛行器。

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區別在於太空梭每次回收之後的,翻新整備太過複雜,需要65萬個小時的工作量,而且極其容易出現失誤,而SpaceX的目標是要最終做到回收裝填燃料之後馬上再射。

因此在2015年12月12日首次完成回收之後,獵鷹9號又做出了大量的疊代,包括,升級了梅林發動機的渦輪泵,因為基於對之前回收的火箭發動機的檢查,他們發現這個部分會產生細微的裂痕;把艦體上用來控制方向的柵格翼,從鋁合金升級到了更耐熱的鈦合金;在艦體上增加了一層隔熱鍍膜;在發動機位置增加了一層液冷隔熱板;把起落架改成了可收起的;升級了燃料罐的氦液冷管道等等等等。直到2018年的5月11日,獵鷹9block5的發射,才真正意義上實現可回收,這中間又炸了四發。

到現在復用次數最多的一發獵鷹九火箭,已經發射了18次,在2023年的83次發射中,只用了四枚新的獵鷹9火箭,據估算一台獵鷹9可以重複發射100次。

而為了最終實現回收之後立即發射,SpaceX還在對火箭進行更加根本性的改革,比如星艦目前用的發動機叫做猛禽2,猛禽系列發動機相對獵鷹9使用的梅林系列發動機,最顯著的區別是,從液氧煤油燃料改成了液氧甲烷燃料。因為煤油燃燒之後不可避免地會積碳,導致每次復飛前要把發動機拆了清洗,非常的蛋疼,是目前獵鷹火箭復飛整備最費時費力的環節,而甲烷也就是天然氣是非常乾淨的燃料,會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04

你以為射得快就結束了嗎?遠遠不是,我們還要射得多!

因為火箭改為可回收之後,勢必要留下一部分燃料用於再入大氣層的減速點火,以及最終剎車的點火,這會占去我們本來就不多的用於運貨的載荷,你雖然射得快但是小小的很可愛,這並不理想。

為了讓一架可回收火箭擁有不輸甚至超越傳統火箭的載荷,我們需要研發推重比更大的發動機。

火箭的體積有限,要儲存儘可能多的燃料和氧化劑,就必須把它們冷卻成液體,氧氣的沸點是零下183度,甲烷的沸點是零下161度,但是兩種低溫液體在燃燒室中沒有辦法極致充分地混合,限制了燃燒效率,也就限制了推力。

而猛禽2採用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結構,讓液體甲烷和液氧在進入主燃燒室之前,就先在兩個小燃燒室里略微混合點燃,受熱轉化成氣體,再高速沖入燃燒室進行混合,把燃燒效率提升到了驚人的99%。

在研發過程中,炸掉了至少50台發動機。

星艦搭載的39台猛禽2發動機,單台推力230噸,遠遠大於前代猛禽1的185噸,也大太空梭RS25發動機的190噸。而猛禽2自重僅為1600公斤,RS25的自重達到了3200公斤。

就這還是不夠,馬斯克在達到效果目標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簡化生產流程,最終實現大規模自動化生產,極致提升產量、壓縮成本。

甚至不需要了解發動機的結構,僅憑肉眼就能看出猛禽2比猛禽1簡化了多少。在去年這個時候,SpaceX就已經可以做到一天生產一台猛禽發動機。

再比如獵鷹重型火箭除了艦體本身之外,還有兩個助推火箭,這種設計並不特別,但是這兩個助推火箭怎麼看著這麼眼熟呢?因為它兩跟火箭本體的第一級是一樣的。能用一條生產線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多開一條生產線呢?

這種建立在極致目標上的快速疊代研發方式絕對不是粗製濫造,要讓這種研發方式成立,首先是要保證每一架火箭擁有極高的一致性,不然這架炸完好不容易找出問題做完改進,下一架又在別的地方炸了,這到處漏風就沒法玩了。其次他們得有快速準確定位問題的能力,以便極致化疊代速度,星艦的兩次試射之間,雖然只隔了7個月,還被FAA攔了一段時間,但他們快速進行了超過1000項的改進,背後就是先進的傳感器,數據鏈和數字孿生技術得支持了。

這很難,但一旦這個研發流程跑通,一段時間之後你的火箭不僅會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最省錢的,也將會是最安全的,到目前為止獵鷹9block5的223次發射,失敗率是0。

所以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他們有時候爆炸了之後還會鼓掌。因為確實實打實的進步了呀。我上次只能飛100米,這次能飛到30公里了,而且我知道很快就能檢查出問題在那裡,下一發只會比這發更好,這鼓掌不是很自然的嗎?

那麼如果我們要贏得這一次的太空爭霸,我們也需要重複這個疊代式開發的過程啊。

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幾年,你我將會看到,中國企業的火箭,也在那裡不停地炸。先是在試車台上炸,然後嘗試將貨物送到預定軌道,炸,然後嘗試在返回過程中點火減速,受控落到指定位置,炸,然後嘗試降落,炸,再嘗試,再炸,直到成功,然後再繼續疊代,繼續爆炸,直到在發射成本上逼近甚至超過獵鷹9號的水平。

而這個過程具體是幾年呢?

中國星網在2020年9月的時候,向ITU申報了兩個低軌衛星星座,總計12992顆衛星,需要在7年內完成發射不然就得拱手讓出,假設我們每發火箭可以帶30顆衛星,那麼需要433發才能發完。按照一些業內專家的估算,這些火箭的量產和發射,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

因此我們最晚需要在2025年9月,獲得成熟量產的可回收火箭技術,距離現在還有不到兩年。

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結語

這毫無疑問是個巨大的挑戰,雖然我們不用擔心中國的基礎工業能力或者參與競爭的決心,但是這個時間也屬實是太緊了一點,之前有個老航天擱那研發可回收火箭不值,真的是有點耽誤事啊。

但同時這也是巨大的機會,因為如果哪家中國企業真搞定了可回收火箭,那第一波的訂單至少就是一萬顆衛星的發射啊,而且通信衛星大約只能用5年,一個一萬顆衛星的星座對應到的就是每年2000顆的補星需求,這不是直接上天了嘛。

所以我也在仔細研究這個事情。接下來找了一些業內的朋友,準備去多圍觀一些發射,把這個事兒好好盤一盤。

當然,我想即便我們對於中國速度有信心,也不應該忘記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就是顛覆式在創新再一次在美國,在西方發生了,我們再一次成為了追趕者,這不符合我們的身份啊。

下一次,要如何讓它在中國發生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酷玩實驗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19/197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