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楊絳:沉默,是最大的體面

作者:
做人,最重要的是體面。

2016年,楊絳先生離世,享年105歲。

她在離世之前,曾親手燒毀了自己全部的日記和親友的信件,留給世人一片空白。

知名編輯周絢隆對此評價道:「楊先生一輩子活得明明白白,走得也乾乾淨淨。」

縱觀楊絳先生的一生,艱難常有,卻未見一絲抱怨;委屈常伴,也未有一句辯駁。

她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透明人」,用旁觀者的眼光看待一切世事。

臨走前,她特意把自己的人間戰場打掃乾淨,用無聲的行為告訴我們:

沉默,才是一個人最大的體面。

01

遇困苦,不訴苦

楊絳先生在96歲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在這物慾橫流的世間,人活一世實在夠苦。」

但轉念一想,她又很快釋懷:

「每個人都有一段特別艱難的時光,不必害怕。日升月落,總有黎明。」

人這一生,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苦海中泅渡。

張開嘴抱怨,只會讓自己嗆水;緊閉嘴巴往前游,才是到達彼岸最好的方式。

1966年,楊絳進入了漫長的低谷期。

她成了被批鬥者,掛著牌子遊街示眾;因為不屈服的態度,還被剪了陰陽頭。

沒過多久,又被下放到農村掃廁所、住茅屋、睡冷炕。

在當時,同期的文人要麼整天唉聲嘆氣,哭訴自己的不幸,要麼獨自黯然神傷,夜裡偷偷抹淚。

唯獨楊絳,從沒有愁眉苦臉,每天穿上乾淨的衣服,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

她用沉默對抗不公,用樂觀迎接挑戰,將自己活成了苦難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被批鬥時,她認真寫好胸前掛的牌子,還與丈夫戲稱是「愛麗絲夢遊奇境」;

剃陰陽頭時,她面色如常地走回家,還說「終於不用再羨慕弟弟的光頭了」;

干髒活時,她把廁所掃得一塵不染,心想「正好可以享受自由,看書和學習」。

她把所有遭遇當作是奇妙的體驗,在回憶錄中給那段烏雲遮天的歲月鑲上了金邊。

作家黎戈這樣評價她:

「我看到了她身上「過去的品質」,一種啞光卻不喑啞,低調卻不哽咽,酌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磨。」

人這一生,會遭遇無數的不幸與困境,更有避無可避的變故和遺憾。

抱怨訴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容易讓別人厭煩遠離。

就像余華筆下的許玉蘭,因不滿現狀而滿口怨言,只得到旁人的冷眼與嘲笑;

更像祥林嫂,逢人便訴說自己的遭遇,最後在孤獨中潦倒離世。

比爾·蓋茨曾說:「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不要抱怨。」

在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和皎潔。

認清了世事無常,明白了喧囂無用,你便不會再選擇張揚。

收起抱怨的欲望,在沉默中悲喜自渡,你的不易,無需對任何人講。

當你學會了沉默,你就能夠過體面地過好每一種生活。

02

再疲憊,不責備

其實,人與人交往,最忌諱的就是在疲憊時責備對方。

傷人的話一出口,就是給感情添一條裂縫,哪怕事後道歉,痕跡也永遠都在。

修養好的人,都練就了沉默的本事,更深諳閉嘴的智慧。

對他人嘴下留情,既是保全兩人的關係,也是為自己留一份體面。

1937年,楊絳生下愛女錢媛,在一家醫院坐月子。

當她被女兒折騰得筋疲力盡時,錢鍾書總要帶來一些「壞消息」:打翻墨水浸染了房東的桌布;弄壞門軸導致關不上房門……

錢鍾書怕被責罵,講話小心翼翼,但楊絳只是微笑,回了丈夫三個字:不要緊。

1938年,楊絳帶著女兒搬回上海,一家老小都擠在錢家。

那時候,錢鍾書剛剛回國,不好找工作,恰逢楊絳單位解體,夫妻兩人都沒了收入。

家裡人還要吃喝,楊絳就主動去給闊小姐補課,還要去一所很遠的小學代課。

錢鍾書不忍看著妻子奔波,心中滿是歉疚,但楊絳卻不在乎,從沒有一句苛責。

面對命運的坎坷,楊絳從不歸咎於人,更不會出口傷人。

事後回憶時,她只是欣慰地說:「不論多麼勞瘁辛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至幸。」

很喜歡馮侖的一句話:「偉大是管理自己,不是責備別人。」

沒有誰的生活不煩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地雞毛。

真正體面的人,能在疲憊中守住指責的嘴,在艱難時收起責怪的心。

哪怕被生活磨得筋疲力盡,也能保持從容,為自己留一片淨土。

03

被誤解,不辯解

楊絳先生曾在《控訴大會》中說: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她們怎麼想。人生在世,冤屈總是難免的,雖是一番屈辱,卻是好一番錘鍊。」

以前,被人質疑時,我們總是極力解釋,證明自己;

被人欺負時,我們也想要立馬回應反擊,表明自己的立場。

但現在,經歷了是是非非,我們更懂得:

清者自清,無需對人辯解;保持沉默,便是最好的回答。

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是最優秀的譯作,甚至曾被當成國禮送給西班牙的貴賓。

但在2005年的時候,她的譯本卻遭到了一位學者的公然挑釁,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有位叫董燕生的學者在接受採訪時說:「楊絳的譯本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個誤解。」

他批評楊絳的譯本中詞句不準確,刪減重要情節。

更直言:「我現在是拿它當翻譯課的反面教材,避免學生再犯這種錯誤。」

楊絳的朋友非常氣憤,想要為她打抱不平,楊絳卻淡淡地勸他,別像毛頭小子一樣橫衝直撞,自己並不生氣。

後來,大家才知道楊絳使用了「點煩」翻譯法,語義更貼合原著,行文也更簡潔精闢。

自此,謠言不攻自破,學術界再也無人發出質疑了。

畫家陳丹青說過:

「沒必要讓所有人知道真實的你,或者是你沒必要不停地向人解釋其實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這是無效的。」

人生在世,總會遭遇各種誤會和不解,懂你的人不用解釋,不懂的人更不必解釋。

在任何你不想說的時刻,保持沉默,就是最有力的回擊。

余華在採訪中說過自己的一段心得。

當時《兄弟》剛剛出版,他對此寄予厚望,本以為是好評如潮,結果卻是罵聲如雷。

因為這本書篇幅太長,語言放肆,很多人都讀不下去,甚至有人斷章取義地說:「前80頁都在寫『屁股』。」

面對讀者的誤解,余華並沒有急於證明,而是交給了時間。

很多讀者耐著性子看完後,才發現這本書並不是冗長,因為一字一句的背後,都是小人物真實的血肉。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上這本書,書評也變得正向而柔和。

後來,《兄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還斬獲了俄羅斯的文學獎,余華在文學界的地位也更加穩固了。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面對無理由的刻薄,你回應的越多,只會讓對方越來勁。

真正成熟的人,能把留言屏蔽在外,專注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因為他們明白,任何時候,不解釋都是一種體面,不理會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亦舒說:「做人,最重要的是體面。」

人活於世,不可避免地會遭遇質疑和誤解,經歷迷茫和苦楚。

有時候急於回應,反而會讓自己身心疲憊,慌張不已。

越長大越明白,生活中很多時刻,無言才是最好的做法。

不解釋不是默認,而是一種成熟;不說話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境界。

你的沉默,恰恰讓你變得體面、高貴、從容。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每晚一卷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21/198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