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她胃口差、胸悶以為長新冠 竟是「急性血癌」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簡稱AML)因病程變化快,嚴重甚至導致大量出血等併發症,是所有血液癌症中惡性度高的類別。近幾年新冠疫情影響,臨床上不乏出現有民眾誤以為是長新冠症狀,進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案例。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副主任黃威翰醫生指出,臨床一位婦人先罹患新冠肺炎,後續出現胃口差、胸悶等症狀,經輾轉檢查後發現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由於已有骨髓外侵犯,才衍生胸口悶痛等身體不適症狀。

醫:新冠肺炎非致癌原罪

「致癌因子不會因新冠肺炎減少。」事實上,許多患者都誤以為是新冠肺炎誘發癌症,尤其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其實不然。黃威翰醫生解釋,新冠肺炎病毒的確可能使癌細胞更容易複製甚至轉為惡性,但在新冠疫情出現後,人們仍照著基本的步調生活,有時只是剛好發生癌症,導致民眾把原罪矛頭指向新冠肺炎。

黃威翰醫生進一步說明,骨髓性白血病分為慢性與急性兩種,由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不典型,民眾容易忽視,如莫名出現疲倦、發燒、夜間盜汗、出血不止的情況,應及時就醫;如未接受治療,恐讓病情快速惡化,轉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最主要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瘀青、骨骼疼痛等四大症狀,因不具特異性容易被忽略。黃威翰醫生提醒,無論是確診或本身有重大疾病罹患新冠肺炎,在服用抗病毒或清冠一號等藥物後,經兩至三個星期仍未改善症狀,建議長新冠患者應儘快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為其他既有疾病所引起。基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勢洶洶,但也並非難以抵擋,根據最新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共識分類(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簡稱ICC)與歐洲白血病研究網(ELN)發布最新疾病分類共識,透過個人化的精準檢驗與治療,可望提升患者治療成效。黃威翰醫生表示,這幾年國際間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到更多基因檢測,再結合染色體分析等方式,指引臨床醫生給予患者更適合的治療,在患者預後也會產生明顯改善。

遠離燒烤、醃製食物降低罹癌風險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並非絕症,只是發病徵兆千變萬化,難以及時對症下藥,除了透過精準治療、及早介入等提升療效,改善治癒率與生活品質,降低合併症,日常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也是關鍵。黃威翰醫生提醒,生活周遭有形無形的污染影響很難抵擋,不過病從口入,臨床在衛教上還是會建議患者避免隔餐或不清潔的食物,並減少攝取燒烤、醃製等易致癌食物,此外也會透過運動處方,幫助患者治療到一個階段時能維持肌耐力,有足夠體力面對疾病及下階段的治療。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健康醫療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25/198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