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大瀑布走向崩塌,為什麼美國放棄保護

這是2013年夏季的尼亞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在畫面左側前景中的是美國一側的亞美利加瀑布(American Falls),距離底部的坡積層有21-33米。馬蹄瀑布(Horsehoe Falls)位於加拿大一側,在畫面中後部,高達55米。|BABAK TAFRESHI

1969年夏季,為了展示對自然的掌控,美國政府將一名太空飛行員送上了月球。這一年它還關停了尼亞加拉大瀑布。也許在美國人的心裡,後者造成的影響更攸關自身。

經過1931年和1954年大型岩石坍塌後,房屋大小的巨石堆積在尼亞加拉大瀑布美國一側的底部,使瀑布原有垂直落差減小了一半,從而引發了一種擔憂:這片自然勝景終將坍塌為一條長長的急流。

1965年,當地一家報紙稱尼亞加拉瀑布是「病入膏肓的愛人」,隨後而來的抗議聲潮促使國會授權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研究可行方案、整修即將消失的自然奇觀。

工兵團立刻修建了一個圍堰,使尼亞加拉河變道流過加拿大部分的馬蹄瀑布,而將亞美利加瀑布完全關停,以便實施「診斷」。

1969年夏季,遊客們蜂擁而至,但來到紐約州的尼亞加拉瀑布城,他們見到的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瀑布,而是30米高的乾涸懸崖,眼前情景彰顯著美國對自然令人震撼的掌控之力。

而這遠非工程師們首次嘗試「修繕」尼亞加拉大瀑布——19世紀末以來,美國路局工程兵團和加拿大工程師一直在對兩大瀑布修修補補,試圖平衡兩個截然對立的目標:開發利用能源,同時維持自然之美。

如今,在美、加邊境兩側,尼亞加拉河3/4的河段都通過瀑布下方的龐大隧道及渠道體系流向水力發電廠,而不再經過高聳的峭壁。

這拋出了一個大問題:尼亞加拉還當得起「自然」奇觀的稱號嗎?還是說它只是尼亞加拉沿岸水電綜合體的一條特別漂亮的溢洪道?

這張照片拍攝於1969年6月21日,畫面中是斷流的亞美利加瀑布和巨石堆積坡。一座圍堰(畫面中後方,橋樑的後面)被修建出來,令尼亞加拉河改道流向加拿大馬蹄瀑布。「我們當然一直都希望這座圍堰能永遠讓我們在瀑布下面安安穩穩的,希望它永遠不會鬆動。而它確實做到了。」美國陸軍工程兵團測量員巴德·辛諾特(Bud Sinnott)說。|ASSOCIATED PRESS

照片中是1969年11月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此時亞美利加瀑布搖搖欲墜的地面剛經過緊急修繕。進一步的改造項目還包括移除聚積坡或調節水流,但專家組及美國公眾最終駁回了這些計劃。|ASSOCIATED PRESS

從荒野到工業重地

加拿大原住民和美國原住民部落在「Onguiaahra」(易洛魁語含義為「峽」)至少已經生活了萬年之久,但尼亞加拉大瀑布的磅礴巨力猛烈衝擊了第一批外來探險家的內心,他們驚嘆不已,又頓生畏懼。

浪漫主義的目光領略了壯美,實業家則看到了利益。19世紀中期,在瀑布底部,加、美國境兩側,工廠與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修繕尼亞加拉大瀑布》(Fixing Niagara Falls)一書的作者、環境歷史學家丹尼爾·麥克法蘭(Daniel Macfarlane)說,19世紀80年代,水力發電第一次在尼亞加拉大規模發力,尼亞加拉大瀑布迅速成為全球工業中心。

這些開發活動令設計紐約中央公園的景觀建築師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大為沮喪。而畫家弗雷德里克·丘奇(Frederick Church)曾通過畫作使尼亞加拉大瀑布成為美國標誌。

這兩人一起發起了「自由尼亞加拉」(Free Niagara)保護運動,成功令尼亞加拉河兩側瀑布基底上的工廠搬離了此地。

第一次整修

1885年,由奧姆斯特德設計的紐約州立尼亞加拉保護區成為該州第一座州立公園,快速成為遊客和蜜月新人們的熱門選擇,人們到此凝望亞美利加瀑布,或跨越國界去看更大規模的馬蹄瀑布,瞻仰其野性光輝。

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尼亞加拉大瀑布正在失去雷鳴般的轟響。上游地帶,兩國之間的水電站「競賽」聲勢漸長,這意味著國境兩側流經瀑布的河水皆少於以往任何時期。

在1950年加拿大與美國簽訂尼亞加拉河分水協議之後,雙方討論了無數套方案——包括將尼亞加拉大瀑布變成「間歇性瀑布」,僅在周日開放水流——才最終同意在指定旅遊季白天時段,分出不超過尼亞加拉河自然總流量(5663立方米每秒)的一半用於水力發電。

「這也就是說,要是你在聖誕假期或者冬天別的什麼日子前往尼亞加拉大瀑布,你能看到的流經瀑布的水流就只有總流量的1/4,」麥克法蘭告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其餘3/4都通過分流隧道繞過了瀑布。」

1950年協議還列出計劃掩蓋水電廠對尼亞加拉河及盛名在外的瀑布產生的重大影響。

加拿大工程師將尼亞加拉河分流成幾小段,爆破、修整了馬蹄瀑布的邊緣,將之縮減幾十至幾百米,形成一段由一層均勻淺流覆蓋的山頂,打造出水量頗豐的觀感。

一個特別定製的「遠距離色度儀」(telecolorimeter)幫助工程師確保加拿大一側的瀑布呈現出應有的青綠色。但鑿修馬蹄瀑布的兩側極大減少了瀑布水霧,引得遊客頻頻抱怨。

美國自然保護主義者對這種地質干預活動頗有微辭,但工程師們反駁說,尼亞加拉大瀑布本身每年自然侵蝕數十厘米——瀑布目前位於水流1.2萬年前開始侵蝕尼亞加拉斷層的位置上游,距離已經拉開了大約13公里左右。

「但如果流過瀑布的水大量減少,瀑布侵蝕就不會那麼迅速了。」麥克法蘭解釋說。工程師們認為,有什麼方法比簡簡單單減緩瀑布流速更能保護尼亞加拉大瀑布呢?

1924年,在尼亞加拉河上的水電廠里的渦輪機上,男人們擺好姿勢拍下了這張照片。19世紀末,尼亞加拉大瀑布產生的電能使這片地區成為全球工業中心;到了20世紀70年代,該地700座工廠每天向尼亞加拉河排放946兆升廢水。|ULLSTEIN BILD/GETTY

大斷流

到了20世紀60年代,侵蝕問題再次引起關注,這次的主角是亞美利加瀑布。隨著更多遊客湧向加拿大一側的賭場和遊樂園,這裡的接待量發生了下跌。

美國官員希望自己這邊的瀑布能獲得與馬蹄瀑布同樣的待遇,即一場全面的地質改造。他們還希望斷流的瀑布同時也能成為令人無法抗拒的旅遊奇觀。

因此,1969年,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在水牛城(Buffalo District)展開工作,建造圍堰改道尼亞加拉河,一舉使之流向馬蹄瀑布。

工程師沿亞美利加瀑布正面鑽出岩芯以供兵團地質學家分析;他們向裂隙中傾倒染料,由此觀察裂縫起點。

他們發現,頻繁的岩石跌落是因構成瀑布邊緣的洛克波特白雲岩(Lockport Dolomite)下方流水滲出引起的,流水還侵蝕了白雲岩下鬆軟的羅徹斯特頁岩(Rochester Shale)。

一套複雜的灑水體系使得這些脆弱的岩石保持濕潤,從而防止了開裂和其他可以被應變測量儀測出的岩石活動。

「瀑布下面存在通道,而岩層結構令人驚嘆,」美國陸軍工程兵團測量員巴德·辛諾特回憶道,「我們得匍匐進入所有那些構造的下方,在此之前從沒有人到過這裡,將來也許也不會有人再來。」

接下來就是策劃方案對亞美利加瀑布進行美化和加固、防範塌方。工程師就像一絲不苟的牙醫一樣,先對河床進行了噴砂處理,然後清理掉碎片,為細緻的地質調查做好準備。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他們建立了城市街區大小的比例模型,測試瀑布底部巨石或聚積坡的不同構造分別會形成怎樣的外觀,還提出了用電纜束縫合瀑布面的方案。

1974年,負責尼亞加拉大瀑布治理工作的美國-加拿大國際聯合委員會發表了最終報告。有關美利堅瀑布的調查問卷被發放給美國公眾,可供選擇的多種方案有:移除所有坡積層,堆放坡積層,增加流速,等等。

被委任給出最終方案的專家組達成了共識:什麼都別做——不要重新規劃坡積層,也不要用水泥或鋼纜加固。

報告聲明,侵蝕的自然過程塑造了瀑布如今的面貌,理當被接受;在任何情況下,瀑布都不應被變成「靜止的,不自然的,那樣無論多麼宏偉,它都只能如同花園或公園裡的人工瀑布。」

最終的決定是什麼也不做,「我敢說有人是不滿意的,」當時在工兵團的查爾斯·澤爾南茨(Charles Zernentsch)說,「我覺得上層並不了解這一點。我感覺工兵團意願就挺強烈的,工兵團想修繕了尼亞加拉大瀑布。我是說,那種呼聲讓整個華盛頓大廳的電話鈴響個不停,我保證,就像馴鹿身上搖的鈴鐺一樣。」

環境意識覺醒

在關於亞美利加瀑布「修繕」的最終報告出具十年後,有什麼變化發生嗎?麥克法蘭說,一切都變了。

「1965年到1975年之間,相關研究正在推進,也是在那時,公眾甚至工程專業人員對如此規模試圖改造自然的智慧有了態度上的轉變。」

他解釋說。在那十年間,美國人「意識到我們無法掌控一切,總會存在意料以外的後果。」

至尼亞加拉大瀑布斷流項目結束時,環境運動儼然成為了主流:第一屆「地球日」誕生;《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出版,而公眾在新聞上看到了位於尼亞加拉上游的「伊利湖上的死亡」。

到了20世紀70年代,700家工廠每天向尼亞加拉河排放946兆升廢水。就在距離瀑布3.2公里的地方,工業生產已對拉夫運河(Love Canal)造成了嚴重污染,在此出生的嬰兒往往伴有先天缺陷,這引發了「環境公正運動」。

麥克法蘭說,尼亞加拉大瀑布曾經是美國壯麗野性的象徵;經過修繕,它開始失去獨特的美感,看起來更像是驕矜心態的具現。

這是2015年亞美利加瀑布的鳥瞰圖。如今,尼亞加拉河3/4的流量從美-加邊境兩側的瀑布下方流過。|MIKE THEISS

「自然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那麼,今天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是更自然還是更人工呢?麥克法蘭認為,它兼具兩種性質:它是基礎設施與自然的結合,是混合的有機機器,是機械化瀑布,是能讓人類如願榨乾發電廠的「環境技術」。

大瀑布是一個違背常理的矛盾性存在,是人造的自然奇觀,是在過往主體上精心雕琢而成的現代版本。

《創造尼亞加拉》(Inventing Niagara)一書的作者金潔·斯特蘭德(Ginger Strand)一直很看重這個問題。

在她看來,這完全是個錯誤的提法。這種疑問以及美國政府掩蓋尼亞加拉工業化和污染痕跡的決定,強化了技術與自然之間人為的區分,令我們對人類在世界中的定位產生了倒退的認識。

「我認為假如我們一直意識到人類需要與自然界合作,那麼情況會得到一定改善;我們還應當清楚,技術和自然從不是涇渭分明的,它們必須相互配合,」她說,「現在氣候變化開始把我們扇得暈頭轉向,而且影響越來越大,我們也在逐漸意識到這一事實:我們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劃分出去可以掌控自然界的『什麼東西』。我們正在丟掉認為能夠執掌自然的自大情結。」

「我認為尼亞加拉大瀑布在全盛時期是自然奇觀,」斯特蘭德補充說,「而如你所知,我同樣認為水電站也非常了不起。」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29/198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