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范仲淹創義莊 傳奇延續近千年

作者: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廣為人知的名句。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了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間慈善組織「義莊」的大慈善家。而這一慈善組織從北宋一直延續到清末,延續了八百多年,堪稱奇蹟。

《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好施予,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創建義莊,是在1050年,即范仲淹做官第三次被貶到杭州後。杭州與其老家蘇州不遠,因此范仲淹得以和族人常常見面。在此期間,他為范氏宗族做了兩件事,一是續修家譜,二是創辦義莊。

范仲淹在蘇州吳縣置辦田地一千多畝,將每年「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顯然,其主要目的就是賑濟貧苦族人的生活,為他們提供衣食和嫁娶喪葬的費用。這一年范仲淹61歲。

范仲淹創辦義莊,不僅僅是出於公心和慈愛之心,亦是希望范氏宗族可以世世代代持續下去,且子孫可以同享幸福。他曾說:「自祖宗來,積德百餘年而始發於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亦何以入家廟乎?」他的次子范純仁也說:「先文正公置義田,非謂以鬥米疋縑使能飽暖族人,蓋有深意存焉。」五世孫范之柔亦曾明確提出,創置義莊是乃祖「欲為傳遠之計」。

制定《義莊規矩》

為了使義莊得到更好的管理,並能持久,范仲淹親自製定了《義莊規矩》,主要內容有:

逐房計口給米,每口一升,並支白米。如支糙米,即臨時加折。

冬衣每口一匹;十歲以下五歲以上,各半匹。

每房許給奴婢米一口,即不支衣。

逐房各置請米歷子一道,每月末與掌管人處批請,不得預先隔跨月支請。

嫁女,支錢三十貫。再嫁,二十貫。娶婦,支錢二十貫。再娶,不支。

子弟出官人,每還家待闕、守選、丁憂,或任川、廣、福建官留家鄉者,並依諸房例,給米絹並吉凶錢數。雖近官,實有故留家者,亦依此例支給。

逐房喪葬,尊長有喪,先支一十貫,至葬事,又支一十五貫。次長五貫,葬事支十貫。

鄉里、外姻、親戚如貧窘中非次急難,或遇年飢不能度日,諸房同共相度詣實,即於義田米內量行濟助。

…………

總結來說,這些規矩大體分四個方面:一是族人領取義米、冬衣的範圍和數額;二是對於族人嫁娶喪葬的規定,其中一條族人再娶不給資助的規定很有意思;三是領取義米的方法;四是對於族人中候補官員或到邊遠地區做官的補助。除此之外的規矩是關於管理者和監督者的權利的。

有了這樣的規矩,范氏宗族中有困難的或者貧窮者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通過選舉任用管理者

范仲淹初創義莊時,人口只有90口。為了選舉出合格的管理者,范仲淹提出:管理人須經家族各房(分支)公推共舉,然後由家族長老認可再遴選出來,以期讓正派、公道、有聲望者擔任其職。此種選舉方式即便在義莊規模擴大後,也一直在使用。

對於管理人的權力,規定他們獨立行使義莊糧物的收支分配權力,不受他人干擾。而族人有對管理人監督的權力。《義莊規矩》中規定:管理人的報酬取決於其工作做得好壞,而其工作做得好壞又取決於族人的評定,族人甚至有權告發管理人的不公正行為,交由全族人進行判斷。

與之相對的是,管理人對族人也有一定的監督權。比如對違反義莊規定的族人,管理人可通過與族中長老商議,視其違規程度的輕重,或削減其受資助的額度,或取消其受資助的資格,或將其送官交由官府法辦。

范仲淹子孫完善《義莊規矩》

在《義莊規矩》制訂後兩年,范仲淹就過世了。他的人稱「布衣宰相」的次子范純仁、三子尚書右丞范純禮、四子范純粹,十次《續義莊規矩》,平均每四年左右即續訂一次。主要內容涉及或支持子弟參加科舉考試,或監督「掌管人」,或針對田產、倉房管理,或完善領取制度,或處罰虛報冒領人,條款非常詳細。比如:

教育方面,獎賞參加科舉考試的子弟、義學教授以月錢。

義莊管理方面,對掌管人、掌管子弟、勾當人職責的規定,只有掌管人依規定處置義莊的事,雖是尊長不得侵擾干預。

義田的經營,不許族人租佃義田,不得典買族人田土。

同居兄弟之奴婢、未娶者之奴婢的給米規定。

宗族財產保護方面,不得占據或會聚義倉,義莊人力船車器用之類不得借用,不得以義宅屋舍私相兌貨質當。

此次增補規矩增加了對教育方面的資助,加強了對義莊管理方面和宗族財產保護上的規定。此外,范純仁還用所得俸祿,將義田增加為三千畝。不僅如此,義莊的規矩還得到了宋朝官府的支持,那些不遵守規矩的范氏族人如出現官司,官府需要受理。

宋金戰爭中,范氏義莊的基礎設施和規矩也遭到了若干破壞。南宋時,范之柔恢復了義莊原有的規模,並重申各項規矩。南宋寧宗嘉定六年,范仲淹六世孫范良器又制訂《續定規矩》12條,要點是重申和完善范仲淹所定《規矩》及保護族產。乾隆時范氏《增訂廣義莊規矩》,特別強調了對貧病族人的照顧問題。

此後雖經朝代更迭,范氏義莊依然屹立不倒。到了明末,范氏義莊擴大,范允臨捐助田地100畝;清前期大同知府范瑤捐助田地1000畝。到了清朝宣統年間,義莊田地已達5300畝,且運作良好,而且持續了八百多年。

推行儒家思想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范仲淹及其子孫在創辦義莊的過程中也是在推行儒家思想,比如「孝悌」、「仁義」、「忠信」等,這也引起了官府和社會的關注。

南宋時期,范氏義莊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不斷提高。一方面義莊獲得了官府的免除賦役,另一方面范仲淹作為家鄉的先賢,成為地方官員進行社會教化的楷模,范氏家族亦被優崇。而范氏義莊在對整個宗族的教化、幫助上的效用,也引起了理學家們的關注,並紛紛撰文加以提倡。

這導致各地許多宗族紛紛效法范仲淹的做法,創建義莊,並借鑑范氏義莊的管理經驗。「蘇郡自宋范文正公建立義莊,六七百年間世家巨族踵其法而行者,指不勝屈」;「自明以來,代有仿行之(范氏義莊)者,而江以南尤盛」。有人統計這期間江南義莊的結果顯示:明代276年間,各地族田義莊的資料約有200宗,而宋元兩代400年間,僅有約70宗,到清代末年,僅蘇州府的義莊數即達到200多個。由此可見,范氏義莊的影響力巨大。

范氏義莊也得到了皇帝的褒獎。清代康熙皇帝曾為義莊題寫了「濟世良相」匾額。乾隆六次巡遊江南,每次都去祭祀設在義莊內的文正公祠,還頒賜「學醇業廣」以示褒揚。

結語

無疑,義莊的創辦首先對范氏家族幾百年來長盛不衰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首先,它使貧苦的范氏宗族成員避免了流離失所、遷徙他鄉的命運,使他們可以安居樂業。而且,由於義田對「仕而家居」者同樣予以資助,所以又對許多做官者回歸故鄉產生了吸引力,從而聚集了更多的家族中的精英成員。

其次,義莊的存在使族人都可以獲得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而且族人被鼓勵參加科舉。范氏子孫中通過科舉及第的人不在少數,而他們返鄉後同樣是興學倡教。

毫無疑問,義莊得以長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范仲淹的嫡系子孫,秉承乃祖風範,飽讀詩書,積德行善,且具有擔當精神。范氏義莊近千年的傳奇讓人怎不慨嘆!

參考資料:

1.《宋史‧范仲淹傳》。

2.《范氏義莊與宋代范氏家族的發展》,見《中國農史》,2004年第23卷。

2019-05-07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8/199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