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陳奎德 李恆青:年終回顧 2023年中國的外交博弈

2023年5月19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陝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屆中國—中亞峰會。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李恆青先生,經濟學家與政治評論家

一、2023,以「突圍」為樞紐的中國外交

2023年,全球外交活動頻繁,國際會議眾多,這一方面源於三年新冠大流行束縛了外事交往。疫情停擺後,人類大解放,外交活動也就絡繹於途。但對大陸中國而言,外交的活躍還有其特殊的原因。因為近幾年,特別是自武漢爆發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造成空前人類災難以來,北京當局受到很多國家,特別是美國及西方民主國家為核心的國際主流社會的圍堵和孤立。習近平在20大鞏固自己權位後,急於擺脫這種孤立的國際地位,其核心宗旨就是突破西方的圍堵,從而展開了大規模的「突圍」外交。這是習政權2023年外交主旋律。

1)密集的「突圍」外交

實際上,二十大甫一結束,習近平就迫不及待,從2022年10月31日起就開始接連五天接待四名來訪的外國首腦:包括越南共產黨總書記、巴基斯坦總理、非洲坦尚尼亞總統;以及德國總理

舒爾茲。之後,更發起了一系列外交攻勢,企圖營造一種「萬國來朝」的非孤立景象。

2023年初北京開始發起的一系列外交突圍及外交攻勢,它的主要目標是什麼,以及美國與西方如何反應?

2022年12月,邀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華。

2023年3月6-10日,北京促成沙特伊朗復交。

3月20日習近平訪問莫斯科,欲與普京推動「百年未有之變局」。

3月27日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馬來西亞總理安華應邀參加博鰲會並訪華。

3月30日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並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3月31日日本外相林芳正訪華。

4月5-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華。

4月16-19日中共國防部長李尚福訪問俄羅斯,與普京及國防部長紹伊古分別會談。

目標:

i習近平王毅外交的第一號核心戰略是拆解美國與歐盟。

ii他們的第二個目標是拉攏開發中國家,意圖組成以中、俄、朝、伊為軸心,以部分亞非拉國家為外圍的軸心國聯盟,以對抗世界民主同盟。

2)第一波「突圍」受挫

但北京的外交攻勢的外交攻勢很快遇到挫折:

馬克龍事件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習近平待若上賓,殷勤款待。馬克龍飄飄然之際,稱「」歐洲必須戰略自主,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及避免被捲入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可能發生的對抗」云云。

馬克龍言論一出,歐洲輿論群起批評,歐盟重申對中共的強硬政策。馬克龍之後,法國國會代表團隨即訪華,滅火救災,挽回法國聲譽,撲滅馬克龍的言論禍亂。

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4月18日閉幕,使用2022年聲明中沒有的強硬語言聲稱:「我們認知到向中國直接表明我們憂慮的重要性」,」宣布台灣和平是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敦促中共「負責任」地行事,不要進行「威脅、脅迫、恐嚇或使用武力」。

聲明譴責中國脅迫台灣的行徑,以及俄羅斯揚言要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的威脅.

要言之,作為西方代言人的G7外長聲明,明顯比過去更加強化了對台灣問題的鷹派立場。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馬克龍訪華試圖逃避維護台海地區安全責任有關。

即是說,馬克龍訪華的外交言行導致的反彈反而加強了歐盟甚至整個西方對北京強硬的立場,馬克龍南其轅而北其轍,其言行適得其反。

盧沙野事件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受訪的外交事故(他否認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14個聯合國成員國的主權國家地位):中共的魅力外交攻勢全盤失敗。中共的歐洲外交陷入危機。

盧沙野言論捅了馬蜂窩。烏克蘭總統的顧問強烈譴責盧沙野的狂言。法國外交部4月22日深夜對盧沙野的言論表示「驚愕」,並要求北京澄清盧沙野的說法是否反映中國的立場。

盧沙野事件後,近八十位歐洲議員致信法國外長科隆納,要求宣布盧沙野為「不受歡迎的人」。

所有現已獨立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起而反對,法國外交部起而反駁自己的總統。

盧撒野發言的外交後果:

i北京作為俄烏戰爭調停人的信用和身份喪失!

ii激怒歐盟重估對華戰略

盧沙野的言論使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何塞·博雷利表示:「中國大使關於前蘇聯國家的主權和存在的聲明是我們將在中國問題框架內討論的內容。理事會將開始討論中國問題,以便為歐盟做好準備,也許在6月將重新評估和調整我們對中國的戰略」。

iii,芬蘭加入北約

芬蘭4月4日正式加入北約,成為第31個北約成員國。歐洲的地緣政治版圖引人注目地改觀,聲稱要阻止北約東擴的普京的戰爭,促成了北約東擴。

iv,是俄國宣布將一直為其辯解的匈牙利列入「敵對國家名單」。匈牙利作為在歐盟內策應北京與莫斯科的刺頭,其作用正在削減。

v,德國外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打臉中共。

vi,義大利退出一帶一路

3)西方的進一步外交反擊

G7峰會

2023年5月19日到21日,包括美國、法國、德國、英國、加拿大、義大利和歐盟在內的主要已開發國家領導人,在日本廣島舉行G7峰會,作為東道主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還邀請了韓國、澳大利亞、巴西、葛摩、庫克群島、印度、印度尼西亞、烏克蘭和越南等國領導人出席這次峰會。這是全球最重要國家力量的濟濟一堂的高峰會議。

近在咫尺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未獲邀請,顯然因為它正是此次G7峰會針對的目標。

北京的退縮

此後不久,中國駐歐盟大使表示,北京可以支持烏克蘭收回其1991年劃定的全部領土的目標,其中包括2014年被俄羅斯吞併的克里米亞半島。這是其重大的外交立場轉變。後來,中國的特使李輝還去歐洲會見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不久,半島電視台網站6月27日報導,在接受半島電視台和其他幾家媒體的採訪時,當中國駐歐大使傅聰被問及是否支持基輔收回失土的目標,包括收回所有被俄羅斯占領的其他烏克蘭地區時,這位中國高級外交官說:他"看不出"有什麼理由可以反對烏克蘭重新獲得它在1991年獨立時獲得的所有領土。

當時,北京的外交風向似乎在漸漸轉向。

有觀察家分析,指出此事可能與上任不久的前外交部長秦剛有關。人們認為秦剛較為親美反俄,當時的外交轉向可能與他相關。然而不久,秦剛就於6月25日之後失蹤了。這一政策轉向只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秦剛失蹤之後,中國在俄烏戰爭的立場又向親俄的方向回歸。這至今仍是一個外交謎團。

維爾紐斯北約峰會

7月11-12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了北約峰會,這次峰會是北約的一個里程碑。

此次峰會上,北約31個成員國發表聲明,對中國發出了迄今最強烈的譴責。「中國致力於顛覆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包括太空、網絡和海洋領域。」

北約強調反對中國威脅台灣,反對中國在該區域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集結。

公報中指責中俄兩國不斷深化的戰略夥伴關係。

美日韓戴維營峰會

8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和韓國總統尹錫悅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戴維營舉行了歷史性峰會,日韓摒棄歷史恩怨,聯手一體,與美國結成戰略聯盟——三邊框架。加強了三邊合作夥伴關係,並誓言在地區危機期間做出三邊聯合回應,並聚焦來自中共和朝鮮的威脅。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事件。

「對我們三國任何一方的任何挑釁或進攻將觸發這個三邊框架決策程序。」這實質上已是三邊聯盟了。

4)擂台:金磚國家峰會 vs G20峰會

由於過去五年外交形勢急劇惡化,北京亟需一個國家平台,能夠與美國領導的G7以及G20分庭抗爭。因而,習政權意欲提升金磚集團的國際影響力,主要是為了應對美國西方的壓力。

升級金磚集團,重要一步就是擴容。在8月22-24日於南非召開的金磚峰會上,增加了6個國家。

對抗G7,G20?不可能的使命

國際俱樂部,通常源於其成員的共同經濟利益(比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或者共同的安全訴求(比如北約),或者共同的意識形態(比如G7)。

金磚集團國家在政治體制、發展階段、地緣戰略、國際關係,幾乎所有方面都不盡相同:

巴西、印度、南非實行民主政制;中國、俄羅斯則被認為是威權體制。

這次擴充了六個國家:伊朗、沙特、埃及、阿聯、阿根廷和衣索比亞,於是金磚國家就有六個民主政體、兩個專制政體、兩個君主專制政體和一個神權政體,其中仍是民主國家占居多數。況且金磚內部印度與中國乃宿敵,而印度與俄國又素有友邦淵源,是故北京難於在金磚內頤指氣使,為所欲為。

如此比較,南非金磚峰會不久在德里印度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G20)就使金磚峰會黯然失色了。這次20國集團峰會,G20囊括全球85%經濟產出、75%國際貿易總量與三分之二人口,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壓倒性地把金磚遠遠拋在後面。這次G20峰會還把擁有55個成員國的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升為常任成員,與歐盟(EU)取得同等地位,剝奪了中國或金磚代表「南方國家」的話語權,這不啻是對南非金磚會議的碾壓。

更具諷刺意義的是,金磚內的三個重要國家印度、巴西和南非的領導人都出席了德里開的G20,並且接下來三國都依次擔當G20的東道國。顯然它們都把G20看得比金磚重要。這讓北京情何以堪!所以習近平畏縮卻步沒有臉面出席他歷來都參加的對他而言最重要的國際會議——G20峰會,完全可以理解,值得同情。

「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 vs.「一帶一路

美、歐、印度和中東國家9月9日在G20簽備忘錄,建立「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用海運與鐵路聯結南亞與中東、歐洲,和一帶一路別苗頭。值此時刻,義大利又退出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對北京歷時十年,一手打造的一帶一路計劃是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這條海陸運輸走廊全長超過4828公里,將有助於促進貿易、提供能源和改善數字連結,而參與該計劃的國家包括阿聯、約旦、以色列及歐盟等國,可望將歐印間的貿全易擴大四成。

上合組織視頻峰會等而下之

而更早於7月4日召開的上合組織視頻峰會就更不足道。本來北京繞開莫斯科而把俄國後院中亞五個「斯坦」國家拉來開會,挖了普京牆角,讓北京占據了新地盤,自以為得計。孰知「斯坦」國家似乎並不買北京的帳,其中最大的哈薩克斯坦反向西方拋出橄欖枝,最近表態贊成美國西方制裁俄國,拉近了與西方的關係,北京對此瞠目結舌,不知該說什麼。

有人謂習近平的缺席G20表明它放棄了二十國集團,正在建立另一種世界秩序。但從目前G20與金磚的優劣、強弱對比看,從中共與「天下圍中「的國家的力量對比來看,把習的另類「世界秩序「說成是海市蜃樓都明顯抬高了它,也許「黃粱一夢」比較貼切。

5)越南成為香餑餑

在美中的地緣政治激烈競爭中,越南成為雙方爭奪的香餑餑,竟意外坐收巨大的國家利益。它左右逢源,智走鋼絲,漁翁得利。

拜登訪越

美國拜登總統9月10日對越南進行了訪問,雙方也就此將兩國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使得美越關係處於中越和俄越關係同一的最高水平之上,這也標誌著越南戰爭結束半個世紀之後,美越兩國關係得到全面的升華。

9月23日美國和越南政府正在就兩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軍售案進行談判,這筆交易一旦達成,不僅會令北京感到不安,而且也將打擊俄羅斯這個越南傳統的武器供應國。對美國而言,這是一筆一箭雙鵰的交易。

日韓近越

東協各國是美、日、中競相爭取的盟友,其中越南近來更備受「寵愛」。十一月底,越南國家主席武文賞到日本進行國事訪問,與岸田會談中決定要把將日越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此前,越南去年與韓國已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美越則是今年九月美國總統拜登訪越時簽訂;不過,早在十五年前越南就和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習近平訪越

就在武文賞訪問日本不到半個月,12月12日習近平就赴越南進行國事訪問,並與越南共產黨總書記阮富仲簽署了36項合作協議。習訪越當然是要阻止越南和美國越走越近。這次越中共同聲明的中文版使用了「中越命運共同體」一詞,但越南官媒報導是用「未來共享共同體」來表述。其微妙差異,耐人回味。

越南的竹子外交

只是不管對哪個國家,越南都未鬆口建立軍事同盟關係。越南堅持「四不政策」:不加入軍事聯盟、不與其他國家軍事結盟以對抗第三國、不允許外國在越南境內建立軍事基地、在國際上不使用武力。即使越南允許美國航艦到訪,也買了美國F-16戰機,但對與美、日形成軍事盟友關係仍保持謹慎。

中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未能緩和中國對越南領海的覬覦。中越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是歷史性的長遠的,而其意識形態的共同利益則不具有長遠性,且與各自國內政治的變遷相關。

就在習近平離開越南三天後,范明正十六日現身東京日本東協峰會,與岸田熱情擁抱。這是越南外交的典型作派。

6)普習會談經營「世界島「

10月18日俄總統普京訪華,與習近平會晤。兩國多位部長參會,長達三個小時。兩人還進行了一對一會談。

中俄建立歐亞大陸內循環圈的動因

因中共的「一帶一路」計劃遭遇困境(歐洲國家全數退出,義大利是唯一曾經加入過,現正在退出),中共出海之大門——東海、台海、南海——長期被三大島鏈上鎖,所以北京企圖耀武揚威「一帶」已經困難重重。

所以,既然「一帶」不暢,只好內循環「一路」於歐亞大陸。北京莫斯科海權認慫,復歸陸權。

經營「世界島「,中俄內循環

占據並固守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習普視之為雙方聯手的最大軸心腹地。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習近平為普京提供了外交掩護和資金支持。

中俄雖再次走近,但同床異夢。

俄羅斯隨時拿著大量人民幣到香港換美元,導致人民幣一泄干里。而俄羅斯用人民幣換得美元後,又用美元維持盧布匯率穩定。

第二,中國用人民幣換得並持有太多的盧布,今年以來,這些盧布已經貶值了30%左右;加上盧布受到制裁,難於在國際市場流通,中國持有的盧布漸成廢紙。人民幣國際化,遭致雙重夾擊,開啟了貶值化進程。

7)中澳解凍,始於北京讓步,且成果有限

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11月4日訪華之旅,這是自2016年以來澳大利亞領導人首次訪華。

8)習近平赴美參加習拜會和APEC峰會,歐盟首腦訪問北京

兩場會晤幾乎沒有成果,各自表述了眾所周知的立場,唯一收穫是管控衝突的溝通管道得以建立。

9)聯合國軍司令部成員國70年後首次會晤,對陣反聯合國軍的俄中朝三敵方

11月14日,聯合國軍司令部成員、來自17個國家的國防部長和代表應韓國國防部的邀請在首爾舉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會議。這次會議標誌著聯合國軍司令部70年前建立以來,來自非洲、歐洲、中東、北美和南美的成員國首次齊聚一堂。

這是聯合國軍和7月27日平壤的三敵軍的對峙。當時金正恩迎來俄國和中國的代表團,俄國由國防部長紹伊古率領,中國由李鴻忠率領並轉達了習近平給金正恩的信件。

17個國聯合國軍發表聲明,重申致力於幫助韓國抵禦來自朝鮮的任何攻擊。

二、結論與前瞻

1)結論

縱觀前述2023年與中國有關的主要外交事件,可以清楚看到,遭受圍堵與孤立的習近平政權外交,其基本重心都是在試圖突圍解困,但成果寥寥,乏善可陳,而其遭遇的新的打擊與困局,卻是日益嚴重,殊難解脫,已經進入死胡同。

而2023西方的外交,雖然遭遇哈馬斯攻擊以色列而導致的哈伊戰爭而出現了的複雜的外交局面,但此事歷時不會太長,終會平復。然前幾年形成的外交與地緣政治格局:一個印太戰略:兩極對抗、三邊同盟(AUKUS)、四方機制(QUAD)、五眼聯盟(FVEY)。再加上美日安保條約、美韓華盛頓宣言、台灣關係法、台灣政策法……。其中美日澳印四方機制是基石和關鍵(現在韓國加入四方機制就擴展為五方機制了),美澳英AUKUS三邊是重要軍事同盟(日本也考慮加入),美英澳加新五眼聯盟則是基礎情報聯網。所有這些疊加起來,組成了天網恢恢的印太安全網絡,足以抗擊任何軸心國家的挑戰而綽綽有餘了。

2)前瞻

2024新一年中國外交的軟肋:

經濟消退,撒幣外交消停,外交更加失去動力。

與美、日、韓、澳、印及歐盟相比,北京軍事處於劣勢。目前僅僅靠俄烏與哈以兩場戰爭可躲過直接面對西方。兩戰任何一戰結束,都是北京的噩耗。

在亞洲,大陸與台灣爭取加入CPTPP的問題將有炙熱鬥爭。

中俄朝伊軸心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及軍事實力方面遠不及美歐日韓澳印……實力差距將拉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中國透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23/199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