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年輕人湧進農村 「印度製造」能靠誰?

印度的製造業雄心,可能會倒在種地的年輕人上。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明明看起來人口眾多、機會無限的印度,製造業崗位卻招不到足夠的人,很多年輕人都困在了農村地區。

受新冠疫情和印度總理莫迪的糧食福利計劃影響,在過去4年裡,印度的農業勞動者數量增加約6000萬。即便是已經擺脫新冠影響的2023年,印度農業勞動力也還是增加了1300萬。

一般來說,擁有人口紅利的國家,年輕勞動力湧入工廠,能夠幫助提升整個國家的製造業水平。但印度的情況偏偏相反,報導指出,不僅沒有出現農村勞動力向製造業遷移的情況,看起來倒像是要早早走上去工業化的道路。

事實上,自2019年開始,印度農業勞動力就在不斷增加。「數以百萬計的勞動者重返農業,這是災難性的。」發展經濟學家、英國巴斯大學客座教授桑托什·梅赫羅特拉稱,「這是我們經濟中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的倒退。」

印度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將要走的發展道路卻與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期截然相反。莫迪高喊振興「印度製造」,但製造業的成長速度卻不達預期,短期內無法成為提供職缺的主要行業。

為了「印度製造」,要怎樣才能說服這些年輕人進廠呢?

進廠不如種田

21歲的農村大學生庫瑪爾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從農村老家到孟買投靠姐夫一家,他渴望進城,去工廠里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

在庫瑪爾的家鄉,還有很多和他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但他們寧願留在當地務農,也不願意去城市裡。因為城裡「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待遇也不怎樣。」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封控政策下,大批印度勞動者從城市涌回農村地區。彼時,不少學者認為,這只是印度邁向工業化國家過程中一段小插曲而已。

如今4年過去,疫情帶來的影響消退了,但這個小插曲卻沒有逆轉——印度的農業勞動者數量增加約6000萬,製造業就業比例卻在持續下降。

梅赫羅特拉的數據顯示,印度農業就業人口在2005年左右開始下降,到2019年年初降至最低點,為略低於2億人。然而,從2009年起,農業就業人口開始飆升,如今已超過2.6億,與20年前印度農業就業高峰期的農業勞動者數量相差無幾。且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選擇在自己的家庭農場工作。

為什麼這些年輕人寧願在自家種田,也不願出去打工?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學者們分析認為,是印度的糧食福利計劃讓年輕人留在了農村。

新冠疫情期間,印度推行一項覆蓋8億人的糧食福利計劃,每月向受封控影響的窮人提供5公斤大米或小麥。

莫迪將該計劃宣傳為全球最大福利項目之一。為了維持這項計劃,印度政府必須以承諾的價格,從印度農民那裡採購更多小麥和大米。據估計,僅僅是2023年,印度政府在這一項目的花費就達到了約2萬億盧比(240.6億美元)。

只要留在鄉下種地,就有政府以合適的價格前來收購糧食,這讓很多年輕勞動人口甘願留在了農村。

而且,隨著2024年年初印度全國大選的臨近,為了吸引選民,莫迪已經在2023年11月宣布,將這個項目再延長5年。

城裡找工作難

鄉下可以種田,但在城裡找工作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儘管印度已經躍居世界第5大經濟體,經濟增長居於全球前列,但在城市地區,大部分增加的崗位都在資本密集產業而非勞力密集產業。這些工作,對來自農村的勞動人口而言,幫助不大。

印度媒體《The Wire》表示,過去5年,印度的勞動力(即就業人數)幾乎停滯在4億,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執行長維亞斯指出:「雖然印度人口,特別是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成長,但勞動力並未增加。」另一組數據也顯示,印度15-64歲的勞動參與率僅51%,遠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除了參與率不高,印度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也良莠不齊。印度文盲率至今仍超過20%,擁有全球最多的文盲人口,而且存在城鄉與性別差距。諸如蘋果工廠這樣的高端製造業,所需的熟練技工仍然不足。

「印度的人力資本並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印度商學院教授錢斯里帕達表示,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只能從事低薪工作以維持日常生計。

對於印度當下就業市場的矛盾,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前首席顧問普拉納布·森指出:「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企業正抱怨找不到人才。」

這種環境,失業率當然居高不下。

CMIE在2023年10月的數據顯示,印度全國失業率為10.05%,創兩年來新高。印度2022-2023年的青年失業率,更是高達45.4%。

印度人口基金會執行董事穆特瑞加為此感慨道:「我們必須為農村人口創造就業機會,但我們沒有發達的基礎設施,沒有充足的電力建設,也沒有好的工業中心。」

看起來,不是資本充足、人力眾多,就能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人口紅利只到2041年?

印度總理莫迪一直承諾要創造數千萬就業機會。自他上台開始,印度就出台多項激勵措施,鼓勵多國企業在印度設廠,但這些工廠並未令印度全國就業崗位出現明顯增多。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製造業在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已從20年前的約17%,降至2022年的13%。

而印度目前總計有6500萬個製造業崗位,這與莫迪2014年首次當選總理時相比,僅增加500萬個。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分析,若不能儘快提高工人技能,創造大量製造業職位,可能導致印度錯過人口紅利的發展優勢,反形成失業危機,助長社會動盪。

印度人口不會永遠年輕。數據顯示,印度勞動年齡人口預計在2041年左右到達顛峰,然後開始下降。

而在一些印度地區,已經出現了老齡化的現象。

比如在南部旅遊勝地克拉拉邦,出現了大量青年外流現象。克拉拉邦是印度全國唯一人口高齡化的地方,若是未能利用好這波人口紅利,克拉拉邦很可能是整個印度未來社會問題的縮影。

除了內憂,印度還有「外患」,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等國均在虎視眈眈。這些國家正積極搶食國際供應鏈轉移的投資大餅,憑藉著各自的人口紅利、更穩定的商業環境緊追在後。

對於印度來說,機會是有限的,如不迅速行動,龐大的人口反而會阻礙發展。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時代周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4/200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