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清華谷歌工程師殺妻 我嗅到一絲讓人不安的味道

這是近年來少數能引起國內這麼大關注的海外案件之一。

一對年輕的夫妻,都是清華大學畢業,美國留學,又都在谷歌工作,買了房,成了家,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結果丈夫陳立人竟然用一種極其殘忍的方式將妻子於軒一殺害。

為什麼?

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在心裡問一句:為什麼?

關注陳立人殺妻案,很難不帶入個人情感。對於國內的大學生,海外的留學生,還有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們,原本陳立人和於軒一的人生,完完全全就是讓人羨慕的樣子。

看著兩人在網上流傳的結婚照里甜蜜恩愛的模樣,再看到兩人曾經溫馨的房子變成被警車包圍的案發現場,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人心痛——

心痛一個年輕生命的逝去,心痛原本讓人羨慕的人生變成一場徹底的悲劇。

什麼是悲劇?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掉給你看。尤其是,陳立人選擇的還是一種非常慘烈的自毀方式。

今天這裡不是探討案情本身,現在網上真真假假的各種信息滿天飛,一切還有待司法機關的正式調查結果。

最近幾個月,接連發生了好幾起涉及中國留學生的悲劇性事件,數量之密集,甚至讓人覺得有點不真實。

除了清華谷歌工程師殺妻,還包括復旦留美博士淪為街頭流浪漢,34歲物理學博士槍殺自己的華裔導師,以及青島保全刺死曾在澳洲留學的外賣員,這些事件都引發了巨大的輿論關注。

在各種各樣討論的聲音中,我嗅到了一絲讓人不安的味道!

1

關注的焦點「脫靶」

無論是在哪個平台,只要和清華谷歌工程師殺妻案相關,再爛的文章或視頻都能獲得巨大的流量。

其中有理性討論的聲音,更有一些聽起來非常刺耳的荒誕言論,簡直莫名其妙。

比如某盧姓「大V」發文說:萬里迢迢去另一個國家,生存率肯定低一些,他們要是在成都,一定過著平靜祥和的日子吧。

還有網友評論:憑男方的家庭背景,在國內無論是進體制還是進企業大廠,那都是無敵的啊!類似的還有:路跑偏了,清華畢業直接考選調生多好,出國打工有啥意義?

還有人自以為很聰明地套用《晏子春秋》那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國內的天之驕子,一出去,不是殺人,就是要飯。

要不是有人問了一句:評論區就沒有心疼可憐女生的人嗎?我差點以為世界上就沒有三觀正常的人了!

當然,這樣的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網絡輿論場上的這種局面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上面那句評論里說的「不是殺人,就是要飯」,後半句指的就是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復旦大學留美博士在美國街頭流浪」事件。

評論的邏輯大同小異,有的說:是什麼樣的體制能讓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淪為流浪漢?還有的說:為什麼寧願在美國要飯也不願意回國?還有人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義正言辭地指責:活該!叛國者不值得同情!

還有之前青島,一名曾經留學澳大利亞的外賣小哥被保全捅死,大家討論的焦點是什麼?

「這個學非留不可嗎?」

「普通家庭出什麼國?」

「精準踩中每一個坑」(指的是受害者出國留學,回國創業,以及選擇送外賣)

國內某「三」字開頭的著名雜誌還發起了投票:普通家庭有必要讓孩子出國留學嗎?(超過半數選擇「沒必要」.......)

輿論關注的焦點嚴重「脫靶」!

在這起事件中,我們需要思考的難道不是「小區物業管理VS外賣平台規定」之間的矛盾嗎?難道不是社會底層互相傷害的原因嗎?

可結果,「出國留學」反倒成了一種罪過,無論是青島外賣小哥,還是清華谷歌工程師,復旦流浪博士,好像他們只要不出國,乖乖留在國內,悲劇就不會發生。

這是什麼邏輯?

2

「有錢沒錢,都不要出國留學」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於出國留學,在國內形成了這樣一種論調——

有錢人,沒必要留學,依靠父輩的資源和背景,在國內就可以混的很好;

中產家庭,出國就是「作死」,之前廣為流傳的說法,「中產作死」三件套:高額房貸、全職太太、出國留學(或上國際學校);

低收入家庭,不值得留學,因為出國留學花銷大,回國還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有可能去送外賣。

總而言之就是,無論有錢沒錢,都不要出國留學,在國內待著就好。

這幾天網上還有一個很火的話題,說二十多年前紅遍大江南北的「哈佛女孩劉亦婷」,最後竟然在美國「混」成了一個「普通中產」。

事實上,2003年劉亦婷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波士頓諮詢、百事等公司工作,後來還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原文作者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要把這樣的光鮮履歷說成是「高開低走」,甚至是「失敗」的人生?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迎合現在「留學無用論」甚至「留學有害論」的社會情緒,博取眼球。

有人說,網絡上噴子多,鍵盤俠多,為了吸引流量啥都敢說,啥都敢寫,不用太較真。但清華大學刑法學教授勞東燕最近發的一條微博,讓我意識到,並不是我多慮或者太敏感了。

清華大學法學院,讀博期間至少出國交流一年,對於之前的學生來說幾乎是標配,本科和碩士出國交流的也不少。但勞東燕教授最近得知,願意申請出國的博士生大幅度減少,期限也在變短,原因是擔心出國的經歷影響以後就業。

按照傳統認知,出國留學,對回國找工作起到的是正向的促進作用,但現在清華的學生擔心,出國留學反而會影響今後找工作。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經濟內循環之後,難道我們的教育也要開啟內循環?

中國人是真的越來越不願意出國留學了。

以美國為例,疫情暴發前,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創下歷史新高,2019年接近37萬人,占到當年美國國際學生的三分之一還多。但是疫情之後,中國赴美留學生人數連續4年下跌,2023年不到29萬人,和疫情前相比下跌了2成。

而我們曾經不怎麼看得起的印度,正在接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

這背後發生了什麼?

3

放眼看世界的年代

曾經,中國人是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渴望的。

遠一點的,大清朝的時候,林則徐、魏源等人就提出要「開眼看世界」,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後來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還先後派出四批共計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近一點的,80,90年代的出國留學潮,為了報名托福和GRE,多少眼裡閃著光的年輕人通宵排隊,也催生出了專做出國英語培訓的「新東方」,「留學教父」俞敏洪成為一代人的偶像。還有阿里巴巴馬雲、搜狐張朝陽、百度李彥宏等商界大佬,也都是那個年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

二十多年前,要是有人能出國留學,那風光的程度,絲毫不亞於今天考上北大、清華。

的確,那時候中國和西方已開發國家各方面的差距都大,出國留學,最後無論是留下還是回國,改變人生,跨越階層,一切皆有可能。

那時候網上更多流傳的是馬雲、張朝陽、李彥宏、李開復等人回國創業的光輝事跡,激勵著更多的國人放眼海外,希望有一天能夠複製他們成功的故事。

現在,中國也發展起來了,中外的差距縮小了,在有些領域,我們甚至還領先西方了。與此同時,出國的門檻也大大降低,只要有錢有意願,連小學生都可以出國留學。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出國留學逐漸褪去光環,越來越成為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

這非常好!

按照正常的演進邏輯,之前中國人出國留學,只有一小部分人才夠條件,是帶著崇拜仰望的視角去學習的,肩上壓著的是「全村人的希望」;

而現在出國留學,應該成為更多人的可選項,我們更有底氣用一種平等的視角去交流,對於出國留學的結果,無論高於還是低於預期,也可以用一種更坦然的態度去面對。

可萬萬沒想到,現在網絡上興起的論調竟然是不要出國留學,出國留學沒用,國外很危險,待在國內最安全......

這是要關起門來,不和外面的世界交流的節奏嗎?

大清朝閉關鎖國,最後怎麼樣,印鑑並不遠。

4

「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199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天堂電影院》裡有句台詞,「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會以為這裡就是全世界。」

道理很簡單,連小朋友都懂,因為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教材里就有一篇課文叫《坐井觀天》,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理解「無邊無際」等詞語的意思。

所以,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儘量多出去走走看看吧。

1985年,馬雲第一次走出國門,前往澳大利亞遊學,雖然只待了短短29天,但馬雲回憶當年的經歷說:

「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學到的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沒有那29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我可能只會像其他中國人的方式去思考。」

對了,對於農場主來說,管理羊群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羊群:

外面有狼,待在羊圈裡最安全!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海外掘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05/201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