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王赫:為什麼是吳清出任中共證監會主席?

作者:
從吳清突然出任證監會主席一事,可以看出三點:(1)去年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後,政策出台一大堆,卻沒多大用,股市危機已經讓當局焦頭爛額,喪失「戰略定力」了;(2)習家軍中,李強主導的「浙江幫(之江新軍)」與蔡奇、何立峰主導的「福建幫」兩者之間的明爭暗鬥已相當激烈;(3)習近平欲利用「浙江幫」與「福建幫」的內鬥搞相互牽制,時不時拉一下這個、打一下那個。

位於北京的中共證監會辦公大樓

2月7日,吳清接替易會滿出任中共證監會主席。

中共證監會主席一職更換頻頻,易會滿在位能夠長達五年,應該說是受習近平信任的。習上台後,先是用肖鋼替換郭樹清(2013年);2015年股災、2016熔斷後,中共證監會主席一職換上劉士余;2018年股災,次年易會滿上任。2022年10月「二十大」上,58歲的易會滿成為中共金融管理部門「一行兩會一局」中的唯一一個中央委員,央行、銀保監會及國家外匯管理局皆無人進入中央委員會,易會滿風光一時。

那麼,為什麼易會滿突然被換下呢?

是因為A股的跌跌不休已經讓當局開始抓狂了,需要找一個人來擔責。進入2024,A股延續2022年以來的跌勢(見下圖,A股和港股已從2021年高點蒸發了7萬億美元),就要墜落懸崖,「3,000點保衛戰」變成了「2,800點保衛戰」。尤其,2月5日,上證指數一度跌至2,655.09點,滬深京三市超5,200隻個股下跌,滬深兩市超千股跌停、兩千多家公司的股票接近跌停。眾多股民崩潰,直呼這是「史詩級別股災」「比2015年還慘」。

2月6日,彭博社報導,據知情人士透露,習近平將聽取中共監管機構關於金融市場的簡報。次日,當局的招數就出來了:換將,吳清上陣。

吳清比易會滿小一年。易會滿銀行出身(曾是工行行長、董事長),吳清有約20年證券行業管理經驗,曾任中國證監委員機構監管部主任、證券公司風險處置辦公室主任、基金監管部主任,以及一年半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2016.05-2017.12)。

不過,2010年後,吳清仕途主要在上海,從虹口區委副書記、區長上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二十大」上選為中央候補委員,2023年7月晉升上海市委副書記,從一個金融官員向主政一方者轉型,非尋常「金融副省長」可比,儼然是顆政治新星。

在習眼裡,吳清政治上可靠,同時也認為有能力,原本規劃他輔助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把上海經濟搞出聲勢、探條路子出來。去年12月,習在上海考察,就強調上海聚焦建設「五個中心」(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而吳清之從常務副市長晉升為市委副書記,是來挑擔子的。

然而,股市危機,使習改變了對吳清的安排,從上海市委副書記緊急調任證監會主席,也算臨危授命。

可是,為什麼挑選吳清呢?這可能有兩個因素起了作用。

第一,在有限的候選人中,吳清的證券行業管理經驗引人注目。以往擔任證監會主席的人多是銀行出身(例如四大行董事長都曾出任),而吳清出身於證監委,並且,他在擔任證券公司風險處置辦公室主任期間處置了31家違規證券公司,被業界稱為「券商屠夫」。選擇吳清執掌證監會,不僅可以很快上手,更重要的是看重他能夠有效執行習近平的「嚴管」思路。

第二,李強的推薦。李強作為國務院總理(證監會已由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又是中央金融委主任,應有較大發言權;而且,李強與吳清仕途有交集。李強主政上海期間(2017-2022),吳清從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黨委書記進入上海市政府當副市長,不久又晉升為上海市委常委、常委副市長,之所以一路順風,李強的賞識和提攜,應該是少不了的。現在股市一團糟,舉薦吳清,不僅是來救急,也可增強李強的勢力。李強這個金融委主任目前是空的,實權在何立峰(既是金融委辦公室主任、又是中央金融工委主任),急需有自己的人來充實金融委。

從吳清突然出任證監會主席一事,可以看出三點:(1)去年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後,政策出台一大堆,卻沒多大用,股市危機已經讓當局焦頭爛額,喪失「戰略定力」了;(2)習家軍中,李強主導的「浙江幫(之江新軍)」與蔡奇、何立峰主導的「福建幫」兩者之間的明爭暗鬥已相當激烈;(3)習近平欲利用「浙江幫」與「福建幫」的內鬥搞相互牽制,時不時拉一下這個、打一下那個。

當然,吳清出任證監會主席,也不是說就可以力挽狂瀾了,當局自己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只不過是讓老人背鍋、讓新人唱戲,大忽悠。

中國金融危機山雨欲來,中共實際上已沒有了應對能力(例如1月16日至19日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就是擺個花架子),坐等危機爆發而已。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09/201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