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去銀行存個定期 竟也有人蹲點「走後門」

2024年開年,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定期存款的紙質單據,以此形式紀念自己龍年的第一筆理財,存款仍是人們的「真愛」。與此同時,中國人四年存了58.24萬億元登上微博熱搜。據央行數據,從2020年至2024年1月,中國住戶存款累計增加58.24萬億元。

在此背景下,高利率定期存款產品成了香餑餑。為了讓手裡的存款儘量收穫稍微高一點的利息,儲戶不惜發動人脈,一位網友稱,自己於2月8日在江蘇銀行存進去10萬,三年期利率2.8%,「真的是限時搶,因為有同學在江蘇銀行,才勉強拿到一個名額,晚一步就沒了。」

高利率定期存款總是「一閃而過」,導致用戶定鬧鐘蹲點搶購,或是像上面一樣和理財經理打完招呼後,「走後門」才能占下名額。

例如,招商銀行三年期利率2.55%的存款產品,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話說,每周二開售就「秒光」。同樣是三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常熟農商行利率為2.9%,過年期間火速售罄;廊坊銀行天津支行利率給到3.35%,只在過年前限時開放,1月份就沒了。

「這年頭,連銀行定期存款都要搶購,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不少儲戶紛紛感慨。在風險和收益之間,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選擇穩健收益。博通諮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認為,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居民認可的能夠實現保值增值的理財渠道較少,另一方面反映出大眾對未來存款利率仍將持續下行的認知。

01、利率不到3%也「秒光」

狩獵高息存款正在成為不少人的理財首選。

江蘇儲戶小璐(化名),2月8日在常熟農商行存了三年期定存,利率2.95%。

「在同一家銀行,我2023年2月1日存的2萬塊錢,三年期利率還有3.45%呢。當時沒有預料到會降得這麼厲害。」按照她提供的聯繫方式,2月19日,「市界」詢問該行客戶經理,被告知該產品在過年期間就已經售罄,「最近這段時間只能再等等,看能不能放出新額度。」

該客戶經理還稱,「感覺大家現在都比較熱衷長期存款。我們這裡過年前後來諮詢的客戶很多,對於利率情況也都表現得很失望。但現實就是現實,3%以上的存款以後基本上不會有了。就連2.8%、2.7%的大額存款,現在都是預約才能辦理。」

類似的還有廊坊銀行天津某支行,前不久推出了3.35%的三年定存,「有客戶把利率單分享到了微信群里,上面有電話,瞬間搶光。」工作人員稱,「現在利率是3.15%,這個利率大概只能維持到4月份。如果來辦理的話,帶著身份證現場開戶存錢即可。儘量線下辦理,線上利率會低一些。」

搶存款的現象不只發生在地方性小銀行身上,股份行典型代表招商銀行,歷來以零售業務為重中之重,但現在也不像過去一樣,肯無條件為客戶敞開大門了。

一位北京地區的招行客戶經理告訴「市界」,公司有三個月到五年不等的存款期限選擇,其中三年期定存最受歡迎,利率為2.55%,「但只有每周二上午10點才準時開售,千元起購,額度有限,每次都是秒光,定鬧鐘也不一定能搶到。」

具有招行特色、需要滿足一定存款金額的「享定存」定期產品亦是如此,目前三年期年利率2.6%,只能提前找客戶經理幫忙預留額度才能存進去。

在調查過程中,「市界」還發現一個特點,同一家銀行,在不同地區的利率定價有可能不同,這催生出一個新的網絡名詞,跨省存款。

拿網上討論最多的江蘇銀行App來說,當下,3年期存款和1年期存款在江蘇本地利率分別為2.70%和2%,但在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為2.75%和2.05%。同樣,6個月存款在江蘇和杭州利率為1.85%,在上海、深圳、北京則為1.95%。

此前的2023年5月,這個差距更大,江蘇銀行在江蘇區域內的三年期定存利率只有3.1%,而在上海高達3.5%。算下來,看似只有0.4%的利率差距,到期累計收穫的利息可不是筆小數目。如果存款10萬元,3年後,上海利息要比江蘇多出1200元,20萬的話要多2400元,50萬要多出6000元。

而上海到江蘇的高鐵才100多塊錢,這引得很多客戶特意從江蘇趕去上海排隊存錢。

銀行為何要區別對待?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分析稱,第一,不同地區的市場利率自律定價機制商定的存款上浮幅度、上限可能有所不同;第二,不同地區存款市場供求關係有所不同,客戶投資偏好和儲蓄習慣不同,影響存款利率定價;第三,同一家銀行的不同分支機構,資產負債情況、市場競爭策略存在差異,對存款需求和定價自然不完全一致。

02、大銀行儲蓄過剩,小銀行奮力攬儲

相比地方銀行搶存款的高熱度,國有大行則顯得平靜許多,態度也相對佛系。在其他銀行存款的同時輔以油、米、面等禮品相送時,它們普遍沒有禮品。

不僅如此,在被問到定期存款是否需要蹲點或預約時,北京地區一位建行客戶經理表現出詫異的神情,「定期存款一直都是隨時隨地可以存的啊,額度隨意,怎麼會存在什麼搶與不搶的問題呢?」他表示,想存款,自己去手機銀行上直接自行選擇購買即可。

而國有行慘澹的利率表現,也讓用戶根本沒有搶的熱情。在多輪降息後,目前六大國有行整存整取利率最高的五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只有2%,三年期為1.95%。

小紅書上,為尋找高利率存款,跑遍各大銀行者大有人在,最後的結論都是一樣,「只能去存地方小銀行,國有大行就別抱希望了。餘額寶利率都能有1.8%,而且能活存活取。」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有大行和中小銀行的反差再正常不過。

近兩年,存款過剩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官方數據顯示,2019至2021全年,中國住戶存款增加額分別為9.7萬億元、11.3萬億元和9.9萬億元,2022年增加額度直接飆至17.84萬元,2023年繼續高居不下,為16.67萬億元。2024年1月,住戶存款又增加2.53萬億元。作為攬儲主力軍的國有行,身上承擔著巨大的存款壓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存款利息支出驟增。

以工商銀行為例,2022年財報顯示,工行吸收存款在各大行居首,為29.87萬億元,同比增長12.97%。相對應的是存款利息支出為4800.83億元,比上年增加824.58億元,增長20.7%。主要是由於客戶存款平均餘額增長11.8%,以及平均付息率上升13個基點所致。

銀行在支付利息收進大量居民儲蓄後,卻沒能像前幾年那樣,輕鬆找到願意出更高利率貸款的個人或者企業。相比存款的增加,2023全年,住戶貸款增加4.33萬億元,與2021年全年接近8萬億的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語。在這種背景下,國有行一邊降低存款利息,以保住利潤,一邊也對攬儲存款的欲望沒那麼強烈了。

反觀中小銀行,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稱,由於它們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偏弱,需要通過高收益,送禮品等方式來吸引客戶。

這也是地方性城商行、村鎮銀行在過年前後逆向提息的重要原因。一位地方銀行人士表示,傳統過年假期,打工人從外地賺錢回家,大家都想趁著這段時間抓緊時間攬儲,來波開門紅。

事實上,不只是定期存款,大額存單方面,中小銀行也比國有大行利率更為可觀。

「市界」隨機查看了幾家銀行App,交通銀行無在售的大額存單,工商銀行20萬起存的五年期大額存單年化利率為2.4%,三年期為2.35%,兩年期以內都在1.9%以下,低於北京銀行2.1%的一年期年化利率。

此外,江蘇銀行兩年期大額存單年化利率為2.3%,民生銀行三年期為2.6%,天府銀行三年期高達3.55%。

吸儲力度是有了,小銀行的吸儲效果卻不見得有多樂觀。有網友曬出在盛京銀行三年期利率3%的定期存單,底下評論問「這個銀行網點好少,靠譜麼?」還有網友看上了中關村銀行五年期3.5%的利率,卻因為它是民營銀行而遲遲不敢開戶。

總體來講,銀行陷入了既想要存款,又不能付太高利息的困境。而儲戶們不甘心把錢放進大銀行賺取低利息,又不太敢往高息的小銀行里放,只能試探性在其他銀行為數不多的高利率存款產品中,碰碰運氣。

03、利率還在降,錢何去何從?

回顧2023年,存款掛牌利率調整幅度和頻度都大於以往年頭。

先是4月,多家銀行下調存款利率,下調主體主要以國有行、股份行為主;下調存款品種主要以大額存單為主,定期存款等為輔;

6月,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正式開啟,國有六大行均下調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多家股份行跟進下調;

9月,多家銀行再更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

12月,調整又來了。一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將從1.55%調整為1.45%,兩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將從1.85%調整為1.65%,三年期、五年期下調0.25個百分點,調整後分別為1.95%和2.00%。居民存款利率正式步入「2%」以內。

一頓操作後,整個2023年一年時間內,居民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一年期少了0.2%,兩年期少了0.5%,三年期和五年期少了0.65%。如果按50萬存款五年期來算,年末存,比年初存,到期後少賺16250元利息。

一名上班族向「市界」坦言,「之前利率還在3%的時候,我就告訴過身邊的朋友,把握當下,別再和過去的高利率時候比了。有人覺得後面還會漲,有人嫌沒有禮品就沒存,現在都後悔了。」

令人擔憂的是,專家和機構均認為,2024年存款利率將繼續下降。

華福證券表示,預計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會是2023年及未來幾年的長期任務。而近兩年銀行資產端收益率仍有進一步下行的空間,不具備明顯回升的基礎。在監管引導下,展望未來,若想維持銀行合理的息差和利潤,存款利率的下調或是大勢所趨。

屈放補充稱,由於社會無風險利率逐漸下移,且通脹率始終低迷,也必然導致銀行利率的普遍下行。未來銀行利率拐點如果發生必須是社會投融資提振,否則在高儲蓄率的前提下,低利息的現實情況很難發生扭轉。

針對居民存款何去何從的問題。王蓬博建議「多元化投資,也就是雞蛋不要放到一個籃子裡,同時穩健型和股票以及保險理財都可以涉及,看自身的資產情況,穩健性應占有更大的比例。」

董希淼的觀點是,在各類資管產品收益率以及存款利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居民應調整好投資心態,降低對投資收益的預期。總體而言,居民應平衡好風險和收益的關係,來綜合進行資產配置。如果希望獲得較高收益,那麼應承擔更高的風險;如果不希望承擔較高的風險,那麼應該接受較低的收益。居民如果追求穩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適當配置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以及儲蓄國債等產品。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市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24/202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