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喬琴恩:歐盟前亞太總司長:中國「親俄中立」立場有損中歐關係

作者:

歐盟對外事務部(EEAS)前亞太總司長維綱(Gunnar Wiegand)近日在接受本台專訪時表示,中國與歐盟最首要的就是經濟關係,兩方既競爭又相互依賴。但他表示,俄烏戰爭已經兩年了,中方似乎低估了其「親俄中立」立場對中歐關係的傷害。

中國在2021年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2022年,中國不僅是歐盟第一大進口國,也是歐盟第三大出口國,僅次美國及英國。曾被譽為歷史性投資協定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在2020年底完成7年談判後,卻在2021年5月遭歐洲議會凍結。這是因為此前一些中國官員因涉嫌侵犯新疆維吾爾族人權而被歐盟制裁,中國隨後對部分歐洲議會議員和其他歐洲學者、智庫實施反制裁。

歐盟對外事務部前亞太總司長維綱目前任職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 Fund of the U.S.)特聘訪問學者。2016年至2023年,他是負責歐盟與中國、印度和其他印太國家關係的主要官員之一。

維綱接受本台專訪時表示,中國與歐盟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經濟關係。但目前,中方在俄烏戰爭上採取「親俄中立」的立場不利於雙邊關係。他說,「不論是否與台灣有關,還是中國內部問題,中歐之間當然還有其他棘手的問題。但目前攸關歐洲和平與安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結束(俄烏)戰爭,以及如何確保(俄羅斯)侵略者不再繼續向外侵略。」

記者:當前哪些因素對中歐關係有利?

維綱:歐盟和中國的關係首先是建立在雙邊經貿的背景之下……。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經濟上相互依存,因此需要雙方負責任地做出很多決定。

接下來,我將說明這樣密切的經濟關係中出現了哪些障礙。它們與智慧財產權、 中共當局祭出大規模生產補貼,還有一些產業部門依舊不對外國投資者開放有關。

與此同時,我還想強調中歐的共同信念,那就是舉凡氣候變遷、綠色經濟或是生物多樣性等領域,中歐需要密切合作。其他國際上面臨的挑戰,包括深陷債務國家的管理不善,或者是全球公衛領域上在未來達成應對大流行病的條約等,是中歐習於合作的領域。當然在涉及某些行業的科技技術時,我們也是相當激烈的競爭對手。

記者:去年歐盟正式對中國電動車開展反補貼調查。您能告訴我們更多相關進展嗎?

維綱:以本周為例,中國擁有140或不到140家非常活躍且從事大規模生產的車商。當這些產品接受高額補貼,但在國內賣不出去時,就得出售到其他國家。這效果與傾銷行為類似。

我無法置評調查的最新進展。但調查結束後,會有提議是否或多大程度對特定進口徵稅,以平衡價格差異。我想說的是,徵收反傾銷或反補貼的稅務規範是世界貿易組織允許的防衛措施。

記者:歐盟2035年實現新車零排放的目標是否會影響上述的調查?或與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相衝突?

維綱:我認為你指的是歐盟2030年減少55%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然後我們希望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也同意要碳中和,但目標是在2060年。

中國過去幾年因應綠色經濟而發展出來的生產能力相當經濟實惠,包括太陽能電板、風力發電、電池、電動車等許多項目。中國看到了工業輸出的需求,也因而促進了綠能轉型。這對我們來說當然很重要……。但是,歐洲不可能接受中國因應綠能轉型,而把產品在接受高額補貼後,因為生產過剩而大舉對歐傾銷。

我們願與中國一起實現脫碳、擺脫溫室氣體高排放的目標,但這得確保我們開放的市場不會成為中國的傾銷基地。

(記者按:2022年,歐盟通過在2035年實現所有新車為零排放車輛的計劃。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新聞稿,這意味歐盟將加速生產及銷售低排放量的汽車,以期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歐盟對乾淨能源轉型,還有對抗氣候變遷的承諾並未因俄烏戰爭爆發而延遲,電動車更是歐盟重點關切的產業。

中國不僅擁有全球75%鋰離子電池製造能力,還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電動車輛。《哈佛商業評論》曾刊文指出,中國國內電動車銷量在2022年增長超過八成,當年度全球出口的電動車當中也有35%來自中國。面對中國電動車產業崛起,歐盟在去年十月對中國出口歐洲市場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歐盟委員會曾預測,中國制車輛占歐洲電動車的市場可能會在2025年增加到15%。)

記者:哪些因素可能損害中歐關係?

維綱:中歐關係比較棘手的問題當中,我們首先應該談談俄烏戰爭。中國或許低估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中歐關係造成的影響。因為一開始,我們歐盟的領導人與中國接觸時都表達了希望,並鼓勵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接觸,也同時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接觸。

我想,中國選擇的是所謂「親俄中立」的立場。中國與烏俄都有聯繫,但與俄羅斯的接觸更多,因為它們之間的友誼「無上限」。而中國也不曾譴責俄羅斯對鄰國發動戰爭及侵占部分領土。

儘管中國政府支持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所有國家領土完整,但它從沒承認這是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或烏克蘭南部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此外,中國也沒對俄羅斯採取任何行動,以扭轉這一局面或恢復烏克蘭領土。

雖然中國強調維持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獨立,但其立場文件並沒要求俄羅斯撤軍。俄羅斯不知怎的也藉由中國這樣的論斷基礎,認定某些國家和聯盟透過損害其他國家不可分割的安全,以獲取軍事優勢。這樣的說法否定了每個國家能自我決定如何保障安全和組成聯盟的權利,而這一權利也同樣體現在歐盟的安全架構中,也就是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憲章里。

記者:有多家媒體和美國情報機構透露,中國軍民兩用的設備流入俄羅斯手中而被用於攻打烏克蘭。歐盟對此問題有何理解?

維綱:關於武器彈藥交付問題,歐盟領導人明確設定了紅線。中方也在上一次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上強調,北京確實尊重這條紅線,並沒向俄羅斯提供戰爭支援。

關於軍民兩用商品是否用於武器生產而間接進入俄羅斯,這方面存在很多討論……。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具體行動並沒有符合歐盟的期待,無疑是中歐雙邊關係的重大問題。

歐盟最新一輪制裁禁止歐洲公司與涉嫌提供俄羅斯民用物資,實則作為軍用的第三國公司進行交易。這項措施涉及許多國家,也是第一次直接影響到在中國的中方企業。

(記者按:維綱提到的最新措施,指的是歐盟在烏俄戰爭二周年之際通過的第十三輪制裁。自此,除了兩千多名個人及實體的資產遭到凍結、不能與歐盟公民及公司有資金往來外,還有二十七個位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國、塞爾維亞、哈薩克斯坦、泰國和土耳其等地涉及供應俄羅斯軍民兩用設備的公司被加入黑名單。據中共官方新華社報導,有四家中國企業因此被制裁。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曾指控歐盟一意孤行,有違中歐領導人會晤的共識精神,對中歐經貿關係造成消極影響。)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2/2024729.html